邮票

来源 :啄木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ho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对邮票感兴趣吗?如果让我回答,那么第一是不。第二,可以稍微修正一下,值钱的除外。我不太理解有些痴迷邮票的人为什么总是说那东西有什么艺术价值。同样的图案,要是印在超市白送的年画上,你可能连看都懒得看一眼。可是,印在一张拇指大的纸片上,就成艺术了。所以,快把艺术什么的忘了吧,看看邮票上面那几个醒目的阿拉伯数字,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人喜欢它——它的市场价远远超过了票面本身的价值。
  有人喜欢,有人沉迷,因为它值钱。你见过有人痴迷超市年画的吗?
  朋友拉着我去采访一个曾经有点儿小名气的导演,说他是一个邮票收藏家。我估计朋友是有求于人,想了这么个办法跟人家套近乎。其实我是不太想去的,我对那个导演不感兴趣。“曾经”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他现在已经不是导演了,跟娱乐圈也没多大关系了。不管他以前有过什么大制作,如今他也引不起别人的注意。况且他还离过两次婚,财务状况恐怕比较尴尬。导演接受采访,大概也是想借媒体露露脸,试图唤起人们的记忆,但我觉得,这是徒劳的。
  我对他的邮票也不感兴趣,相比邮票,我更喜欢金银珠宝。但是,朋友的面子还是要给。而且,“收藏”两个字往往意味着——值钱。据朋友说,这个导演有一张大清龙票,价值连城(真奇怪,两次离婚分割财产,怎么没把他这张邮票割走)。既然是值錢的东西,就去开开眼界吧。
  导演果然是落魄了,住在一个老旧小区的八层楼,楼门口连门禁都没装。更让我意外的是,我们是和一群警察一起上楼的,带队的竟然是秋生。据我所知,秋生对邮票也没多大兴趣,他肯定不是来看邮票的……
  秋生是来找邮票的。
  半小时前,导演报案,有人闯进他家,把他打晕,抢走了那张邮票。凶器也是他的收藏,一根圆头红木拐杖,作案者就地取材,顺手抄起那根拐杖敲了他的脑袋。可是,盗贼是男是女,长什么样,他都不知道。导演家的门锁并没有被撬的痕迹,盗贼也不太可能大白天从八层楼的窗户爬进来,那他(她)是怎么进屋的呢?
  导演说,今天上午他连续接待了三拨访客,因为还有第四拨——就是我和朋友(可惜我们来晚了,没能看到那张邮票的真容),他就把大门虚掩着,没上锁,盗贼大概是趁着这个空当儿进了屋。这话说的让我和朋友都比较有压力,仿佛邮票的失窃也跟我们有关似的,甚至有可能让警方怀疑我们俩就是盗贼——本打算敲门的,看到门没锁,就悄悄进屋,趁主人不注意突然下手,拿了邮票溜之大吉。过一会儿估计主人醒了,再返回现场,装出一副无辜的样子。
  其实,这种怀疑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换了我是那个倒霉的导演,大概也会这么想吧。问题是,我和朋友都清楚,这事和我们没关系。好在前三拨访客的嫌疑也不能完全排除,他们也是为了邮票的事来的,也有可能去而复返。警方事后找他们调查,他们都说,上门的时候,门是虚掩着的,当时他们也都不以为意,以为那是导演特意给他们留的门。
  第一个访客是曾经跟导演合作过的一个制片人,不过他不是来谈电影的,制片人知道他有张宝贝邮票,也知道他最近手头拮据,希望他能转让,导演婉拒了;第二个访客是导演的前妻,最近离婚的那个,当初导演为了保住那张邮票,把自己的别墅抵给她了,现在她觉得不太划算,想再换回来。导演告诉她,后悔药没的吃了,离婚协议具有法律效力;第三个访客是本市集邮协会的一个理事,最近他们想办个珍稀邮票的展览,希望导演能把那张邮票借给他们用用,导演哪儿放心这帮人,自然不同意。
  三拨访客都去看了那张邮票。邮票就放在古董架下面的一个上锁的玻璃门柜子里,最宝贝的邮票摆在中间,周围还放着其他几张邮票,也是珍品。如果有人想看那些邮票,导演只允许他们隔着玻璃瞻仰,绝不会把邮票拿出来给他们看。当然,普通的玻璃门柜子即便上了锁,也不具备什么防盗功能。警察赶到的时候,其他邮票还在,但最珍贵的那张不见了。柜门是被撬开的,用的大概是改锥之类的工具——玻璃的边缘到处都是改锥的划痕,看来盗贼为了撬开柜子费了不少工夫。
  听秋生说到这儿,我提出一个疑问,盗贼干吗不用钥匙开锁?秋生说导演平时从不把钥匙带在身上,盗贼大概是没找到吧。但我却觉得秋生这个说法解释不通。
  那么,读者朋友,您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11月30日截止答案,参考答案见第12期,“十一月侦探榜”见2020年第1期)
  责任编辑/季伟
  请问:凶手是谁?
  参考答案:
  一开始喝咖啡的时候,大家的咖啡里都没有毒。但是,往咖啡里加了一勺盐之后,他立刻被呛得咳嗽起来,导致别人误以为这是中毒引起的。毒药放在老刘递给李思源的那杯水里,而咖啡里的毒,是老刘趁着李思源中毒时一片混乱放在里面的,目的就是误导警方。他事先拿走了李思源抽屉里的咖啡,又把杨兴民桌上的糖换成盐,制造了毒死李思源的机会。
其他文献
许多教师在教学上,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堂时间,努力学好功课。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万万不可忽视早读。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但我发现,早读课堂内的时间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文学习效益的提高。  现象一  教师认为早读是学生的事,教师只是按时到班“看”早读,只要学生读就行。教
一  斯黛拉警长看完案情通报,发现受害者和嫌疑人的情况一目了然,事实清楚,只等抓捕嫌疑人。虽然嫌疑人在逃,抓捕归案也只是时间问题。作为重案组的警长,她还是要到现场看看的。  老搭档布雷恩把车停在案发现场,巡逻车也在这里。这是一栋小洋楼,一排楼房连在一起,坐落在澳大利亚南澳州基尔伯镇布伦街。他们朝守门的巡警亮了一下证件,然后走进受害者的屋内。一女警正陪着一位满头灰发的女士讲话,身边散落着很多用过的餐
网友铁皮鼓说他缺乏上公开课的天赋,无论是语音、语感,还是现场机变。其实我也怵公开课,除了迫不得已,能推掉就推掉。  这次执教《秋水》公开课,颇多感受,整理一二,权作一种教后反思吧。    1. 公开课就应该作秀吗?    人说公开课就是看一个老师表演,就是看这位老师如何“秀”。我有幸聆听过省语文优质课比赛,一堂堂课下来,让人叹为观止,但细一琢磨,这种“精品课”很难成为“寻常课”的,谁能够把公开课进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这是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本次语文课改的闪光点之一。所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是允许完全属于个人的阅读感受存在,它一反传统阅读教学中“标准答案”和“教师话语霸权”的现象而闪耀出人性化的光辉。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正视阅读中的“多元”现象。  说到阅读中的“多元”现象,可以上溯到古代。古人论读书时,很早就有“作者未必然,读
静听“笑声”  《孔乙己》这篇小说,主人公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又是在“笑声”中消失的——他“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从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表演,在笑声中谢幕。这“笑声”此起彼伏,始终伴随着孔乙己。那么,是谁在笑?为什么要笑?这些笑又说明了什么?  小说围绕“我”的“笑”和“我”看到
从警二十余年来,李晓重曾在乘警、反扒、治安等多个一线岗位历练,正是缘于这些经历,他善于刻画警察,尤其是小警察。尽管是小人物,却包涵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思想内涵,由此铸就了晓重作品的鲜明特色。而《驻站》可以说是晓重历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2016年11月16日下午,李晓重长篇小说作品研讨会在全国公安文联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张策主持,铁路公安局副局长、政治部主任赵炳军,中国作
在高考语言表达题备考中笔者为学生准备了这样一道题目:  把下面的三个句子合并成一个通顺的长单句,要求意思完整,要点不能遗漏,词语可以调换。(3分)  (1)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是一个科学事实。  (2)海洋地质学家还认为,地中海可能一度是沙漠。  (3)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这一科学事实,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审题正确,知道该如何做,但因表述欠妥而失
香菱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悲剧人物,留给后世读者深沉的思考和广泛的探究。《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刻画人物匠心独运,入木三分。  香菱,本名甄英莲,是甄世隐的女儿。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被骗子拐走,过了几年,侥幸遇到个“风流人品”的冯公子冯渊真心实意地要买她,不料又碰到了薛蟠。薛蟠打死了冯渊,生拖死拽地抢走了香菱。香菱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被薛蟠强买为妾,和这个粗陋鄙
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的滋养,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经常晒太阳不仅有利于钙的吸收,还能辅助降血压。  研究人员从2011年起,历时3年,在近2200家诊所检查了超过34.2万名患者近4600万个血压读数。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等变量后,结果显示,无论温度高低,暴露在阳光下与收缩压降低有关,血压下降3毫米汞柱可使心血管事件减少10%。虽然阳光的這种作用看起来很小,效果却很显著。  发表在《美
“空白”原是中国画的构图技法之一,即“计白当黑”,有着虚实相映的效果。国画中的“空白”能引发欣赏者去补充,去联想,使人有一种自我参与感,从而得到创作心理的满足。  在文学作品中,由于文本是借助语言来描述形象和感受,本身具有间接性,加上作者写作中讲究用语的含蓄、结构的精巧与审美感受的需要,往往曲笔成文,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空间。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空白就是课文中写的含蓄、留给读者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