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动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joj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代汉语中,“了”的使用频率很高,但“了”有两种意义,一种是跟在动词后作助词,一种是在句子末尾作为语气词。语气词“了”的意义和用法与动态助词“了”的意义和用法有交叉,容易让人混淆,要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才能更好地掌握。
  关键词:对比分析;语气词“了”;助词“了”
  作者简介:刘晓蕊(1992-),女,汉,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1
  一、语气词“了”和动态助词“了”的意义对比
  “了”作为语气词,同时还作为助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难点。因此,我们着重对比分析两个“了”的不同。
  现在,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语气词“了2”和助词“了1”的意义,“了2”的意义有两种,“一种表示完成,另一种表示出现了新情况或变化”。[1]表示完成意义的时候主要出现在动词谓语句的末尾,表示出现了新的变化或新情况时主要是出现在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的末尾。但也有例外,有时“了2”出现在动词谓语句的末尾也表示出现了新情况,如“他吃饭了”。此外,语气助词“了2”除了表示已经发生变化外,还用在“要……了”“快要……了”“就要……了”等格式中表示即将发生变化。比如,“他快要当爸爸了”。
  黄伯荣、廖旭东认为:“‘了1’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形状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2]动态助词“了1”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如“瞎猫碰找了死耗子”,“了1”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
  二、语气词“了”与动态助词“了”的语法对比
  首先,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3],语气词“了2” 的用法主要是下列几种:
  1.动词 宾语 了2,动词后边的宾语可以是名词、动词或者是小句,这时主要是表明事态有了变化,此外,动词前面经常会加副词或助动词,表示事情即将发生变化。
  例如:李华也喜欢下棋了。(李华已经开始喜欢了)
  马上要开会了。
  2.动词 了1 宾语 了2,在这类句子里,既有完成意也有变化意,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我已经给老师打了电话了。
  3.动词 了2,“了2”跟在动词后面,仅仅表示事态发生了变化。
  例如:水快热了。
  4.动词 了1 2,这时的“了”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动作完成了,一层是事态发生了变化。
  例如:这辆车已经租出去了。
  5.动词/形词 了1 数量 了2,在这类句子中,如果动词是结束性动词,后面的“了1”是可以省略的。
  例如:他在上海已经住了半年了。
  6.名词、数量词 了2,“了2”这时表示即将要出现新变化或者是已经出现了新情况。其中,“名词 了2”的句型中隐含着一个表示变化意义的动词,“数量词 了2”的句型里隐含着动词“有”。
  例如:冬天了。(已经是冬天了)
  两个星期了,小梅还没回来。(已经两个星期了)
  7.形容词 了,形容詞后面的“了”,可以同时包含完成意和变化意,这时是“了1 2”,但如果只是情感表达的辅助,这时可以说只是“了2”。
  例如:这地方比以前干净多了。
  8.太/最/可 形容词/动词 了2,表示某种事物或状态的超常变化,并蕴含感叹色彩。
  例如:天气太冷了。
  他可喜欢法语了。
  其次,根据《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讲义》[4],助词“了1”的用法有下列几种:
  动词 了1,“了1”是助动词,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例如:她吃了么? 吃了。
  此外,动词 了1后边要带宾语时,那么宾语前面一定要有定语,如“小王吃了三碗米饭”。
  动词 了1 宾语,不独立成句时,后一动作接着前一动作发生,如“下了课她就去看话剧了”。
  此外,不独立成句时,还可以表示前面发生的动作经过了若干时间之后,后面的动作才开始,如“她休息了二十分钟才继续赶路”。
  动词 了1 宾语,单独成句时,如果宾语的前面没有出现数量词或其他定语时,句子中必须加语气词“了”。
  例如:小华买了游戏机了。
  此外,如果宾语前没有出现数量词或其他宾语,句子的末尾也没有语气助词“了2”,那么此时必须再带一个动词或者分句,表示第二个动作紧跟第一个动作发生。
  例如:晚上我吃了饭就去遛弯。
  结语:
  不管是在我们日常交际中,还是在书面语中,“了”的使用都非常多,动作的完成、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我们都需要用“了”来辅助完成句子。在现代汉语中,虚词有标记语法关系的作用,虽然虚词有的只能起语法作用,本身没什么具体的意义,但是每个虚词都很有个性,虚词在汉语里的地位甚至比实词更为重要,“了”也不例外。“了”既作为动态助词有作为语气词,意义和用法有交叉,也有很多不同,二者对出现的语境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更值得研究。在有的语句中,动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是同时出现的,有时还存在约束和限制关系,因此,它的用法更为复杂。在“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开始时表示终了意,但在之后的演变中位置发生变化,意义也发生虚化,成为了表示完成意义的助词,再后来,助词又进一步虚化分离,“了”又带有了语气性质。要仔细分析对比动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的不同,详细了解二者的意义和用法,促进现代汉语虚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讲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讲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说文解字·女部》中的字作为分析和研究的对象,选取了特殊的27个字,通过对其字形字义的分析,阐述了古代女子的人生经历,比较深入地揭示了其社会地位及文化内涵。  关键词:《说文解字·女部》;女性;人生经历;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沈晓莉(1988-),女,土家族,湖北省利川人,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课题——《语序类型学视角下汉语“动趋宾”结构语序问题的创新性研究》(编号:YB20144558)。  作者简介:廖俐(1982-),女,广西省贵港市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2  汉语的
期刊
诗歌的意象就是指含有特定意义的艺术形象,它分为分事象和物象.融入诗人的主观感情.形象与特定的情意构成固定的关系.如说到“明月”。就与思乡,恩人相联系。意象可使诗词更含
在与c轴成一定倾角的SrTiO〈,3〉基片表面上,用激光烧蚀方法制成具有良好外延生长特性的YBa〈,2〉Cu〈,3〉O〈,7-8〉超导薄膜。在室温下用激光照射后,由于薄膜热电性能的各向异性,表面产生了与光强相关
摘 要:早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包括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 1543-1607)以及利玛窦(P.Matteo Ricci 1552-1610)等都是对汉语有一定了解甚至是精通汉语。在罗明坚和利玛窦之前,已经有不少先驱为他们在华的语言学习和传教铺了路,包括圣方济各·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 1506-1552)[1]、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nano
该文研制成功新型的大面积透射光栅谱仪,该谱仪不但集光效率高,而且光谱分辨率也比其他有相同光栅常数的透射光栅谱仪高许多,另外,在垂直光谱分辨方向有一维空间分辨能力。此谱仪
摘 要:中世纪的城市普罗万,城墙、城堡主塔、地道和骑士一样都不缺,位于巴黎东南八十公里以外。从旧时代起就有人居住,中世纪成为令人垂涎富庶的商业城市,于菲利普.奥古斯特和圣路易时代大放异彩,是当代著名的香槟区流动市集,由人称沙岱尔的高城和人称瓦勒的地城联合组成,凭借其灿烂的中世纪文化而闻名世界。  关键词:普罗万;玫瑰之城;中世纪;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杨召(1995.8-),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外贸易日益增多,人文交往越来越密切。为了与国际接轨,在各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公示语逐渐采用中英双语的方式。近年来,公示语翻译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但对公示语的分类尚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从文本类型角度出发,对公示语进行分类并探究翻译策略,以期为后续的公示语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示语;文本类型;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王雪(1991-),女,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