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理论课群建设探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ile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播理论课程由多门理论课程共同组成,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开掘传播理论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传播理论课群”,该课群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的传播理论素养,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担当重要的职责。本文总结和梳理了传播理论教学的总体目标、内容需要、团队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方式,理清了理论教学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教学任务与责任。
  【关键词】理论教育 课群建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35-02
  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体现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既要服务素质教育,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又要服务于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决定着新闻传播学生职业品格和专业能力的形成,对其专业后劲的培养和积累也具有重要意义。而就本科教学而言,其对象理论素养和授课时长等客观因素,决定了传统单一的传播学理论课程在一学期、周三课时内完成,实难达到“通才”与“专才”的教学目的,唯有建立传播理论课群,从多种角度开设不同的课程,形成一个课程群组,才能完成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
  课程群的建设即将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相似性的、而各课程又分别独立开设、具有不同教学内容和目的的多门课程编排到一起,形成一个教学课程的群组,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课群学习中系统地、多层次地、具有拓展性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和理论框架的设想。
  一、“通与专”的双重教学目标设定
  传播理论课群应围绕传播理论的讲授、深化和拓展这一主题,保持课群中各门课程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深化角度。传播学理论教育的目标模式主要有两个层次,一种是新闻传播“通才”教育,又称媒介素养教育;另一种则是新闻传播学“专才”教育,亦即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基础教育。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两种不同层次的理论教育在内容、方法等教学环节上有一定区别。
  首先,从“通才”教育目的来说,课群中应设置《媒介素养》课程,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全民的公共素质,使新闻传播专业以外的同学了解新闻传播的基本特征、过程,拥有对大众传媒的基本判断能力和传播能力。同时,《大众文化与传播》课程的目的也比较类似,但是其教学范围相对比较小一些,面对新闻传播专业高年级的同学,在获得了新闻传播基础和基本技能之后,能够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大众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并具备正确判断和分析各种流行文化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更高层次的媒介素养成为课程的教学目的,无论将来是否从事新闻传播专业工作,具备了这样的素养之后,能够对社会、文化的思考和理解角度产生良好的基础性作用。
  从“专才”教育的目的来说,课群应形成层次分明、角度多元的课程格局。其中,《传播学理论》课程,担当了概述性地介绍传播学基本理论的任务,其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传播理论观察传播现象的理论模式,全面了解传播理论的总体构成,拥有分析和理解传播现象的基本能力和理论修养,为将来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而《网络传播学》则是从最新的传播现象——网络——对社会的强大影响的角度,切入新型的传播类型,对其要素构成、传播模式、影响社会的途径和方法等角度进行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新型传播类型的 特点、方法、影响模式等内容,拥有分析和理解网络传播现象的基本能力和理论修养。这两门课程构成了“专才”教育的第一梯队。
  而“专才”教育的第二梯队则应由《社会研究方法》、《传播心理学》和《劝服与公众舆论》等课程构成。《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对社会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基本手段和能力,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研究、新闻传播工作和新闻传播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而《传播心理学》和《劝服与公众舆论》两门课程则分别从心理学和舆论学的角度,深入开掘传播理论,将传播基础理论中涉及传播主体和客体的心理变化及其心理分析、传播基础理论中涉及舆论形成、劝服与舆论形成的技巧等问题进一步深化,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掌握传播理论各分支的主张,为将来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群的内容设计
  根据对传播学理论课群教学目的层次化分析,对课群进行内容设置。
  在现代社会,媒介越来越成为能够影响社会公众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能力、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能力的培养,媒介素养教育与培养媒体从业人员的教育完全不同,其教学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对媒体的认识、批判的能力和意识,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媒体自身的运作程序、建构现实的实质和方式,掌握制作传媒作品与媒介信息的方法。在这一教学目的的确定下,《媒介素养》课程应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作为文化素质选修课,担当“通识教育”的责任,其教学内容重点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即一是将媒介传播的方式、特点和过程进行介绍;二是将媒介对现实的建构过程进行解剖,从而培养学生的媒介批判意识;三则是将媒介传播的基本技能交给学生,提高他们应对媒介、应用媒介的能力。
  另外,《大众文化与传播》则是在更高层次上,服务于对传媒有一定认识的、深受大众文化道德伦理影响的公众,帮助他们了解大众文化的生产模式、传播特点、表现方式等深层的意义,继而建立起更为理性的大众文化判断思维和认识途径。为此,《大众文化与传播》课程的开设面向新闻传播专业高年级同学和跨专业选修的同学,其教学内容重点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即对文化、大众文化的理论认识(批判认识)、大众文化的各类表现及其营销推广手段的深入了解与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将提高人文素质作为教学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大众文化的特性、低俗化的危害、娱乐化的本质,继而树立起良好的人文素质内涵。
  三、课群教学方法改革
  如何改革课堂教学,促进传统理论课程灌输式课程讲授式方法向启发式课程讨论式教学方法转变,成为理论教学方法改革的总体思路。启发式教学方法则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心,教师围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展开教学,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在这样的总体改革思路的要求下,传播学理论课程群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增加课堂讨论和观摩思考的时间,一方面提供教学案例,发动学生进行讨论;另一方面提供教学观摩材料,组织学生观摩思考,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须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课群教学需要若干理论资源的支撑,为此,建设起以共享为目的的教学资料库,为学生提供大量传播学相关书籍的全文资料,丰富课程的学习成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创新教学手段是理论课群的关键。理论教学由于理论色彩浓,难免枯燥乏味,因此努力改善和创新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将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等手段引入教学。有意识地制作收集相关影像资料,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手段为一体,充分利用网站链接,使课堂教学信息量大、资料丰富、呈现生动、制作质量高,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理论起到了很好的补充和辅助作用。同时,开设双语课程也成为必要,帮助学生构筑传播理论学术基础,与学界前沿接轨,对学生将来的科研和深造,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根据理论教学的实际需要,探索将案例教学和研究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统摄起来,共同服务课堂教学。
  理论课程群还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创建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将各种教学资源上传共享,而且可以通过网络强化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完善教学途径,使课程教学得到有效延伸。
  改革课程评价方式,也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重要举措,老师将学生平时主动学习的成果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同时在作业和考试中,组织学生进行传播调查和相关研究,撰写论文,将这些活动计入考试成绩的最后核算中,使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变落到实处,与学生成绩挂钩,引导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四、传播理论教学课群队伍建设
  队伍是理论教学的保障,而课群作为教学平台又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阶梯,队伍与课群建设的相辅相成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在主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青年教师逐渐适应理论教学的要求,并将自己的学术特长和教学特点运用到课群的开设中,并在实际教学中逐渐明确和提升科研方向和能力,再将科研成果反哺到课堂教学中,既使课程的内容结构、学术来源、教学方法等得到了很好的充实与丰富,也使青年教师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同时,积极调用校内外资源,建立系统性培养计划,鼓励、组织和推荐青年教师学历深造,系统提高专业素质和学术素养,鼓励并推荐青年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教学交流和培训活动,激发青年教师投身课群建设和改革的热情。
  传播理论课群教学改革是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化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设计,为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和不同学习目的服务;同时根据理论教学的特点和目的,审视教学方法,并对其手段、模式和途径等方法,进行全面的改革创新,以适应理论教学的时代性需求和服务现实的根本目的。惟有如此双管齐下,才能真正使理论教学为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新闻传播人才服务。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时期下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高等学校须不断提高教学秘书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需要。  【关键词】教学秘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34-01  我国高校的主体已经决定了教学管理在高
期刊
【摘要】现如今正值留学生事业蓬勃发展的高峰时期,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涌入我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这对经济落后的地方高校是个不小的冲击。本文试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留学生招生工作为例,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应如何解决招生中面临的困难,解决招生难的问题。  【关键词】留学生 招生 扩大规模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44-01  发展留学生
期刊
【摘要】以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突破口的环境管理,是国内外水污染治理的发展趋势,这方面的教学实践尚有待探索。结合我国高校课程双语教学的需求,作者探索了环境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模式,包括:针对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技术体系在我国具体国情特点,自行编写英文教材;突出自编教材的优势,以中英文内容对照的形式强化双语教学效果;注重区域综合治理工程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
期刊
【摘要】公共关系学采用寓教于乐的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共振,改变“黑板公关”的刻板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使学生的理性思考、创造激情在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中得以撞击、磨砺和提炼。  【关键词】公共关系 互动教学 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36-02  传统教学方法大多采
期刊
【摘要】遗传学发展快、交叉多,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建设显得非常迫切。在对国内各大高校建设遗传学网络课程的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也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遗传学 网络 课程  【基金项目】《遗传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重点项目)和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南京师范大学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要】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良好专业素质技能的培养。本文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在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中所出现的难点,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高职 顶岗实习 过程管理 难点 对策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ZYLX201130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
期刊
【摘要】本研究选拔、培训构建宿舍朋辈心理辅导队伍,通过问卷调查咨询感受,探讨宿舍朋辈咨询效果,从而尝试从宿舍入手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朋辈心理辅导网络,完善心理辅导的工作网络。  【关键词】宿舍 朋辈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51-01  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它是指:“
期刊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本文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中采用更有实效的教学方式如“三课堂”式、“以能为本”式、“项目化”式等,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取得了可佳成绩。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方法 三课堂 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劳伦斯第三部曲《恋爱中的女人》中伯金与厄秀拉所追寻的超越之爱。建立这种超越之爱的前提是抛弃缺乏爱的旧人类社会关系;起点是必须放弃自我上的偏执,完成由死亡到新生的转变;途径是超越性爱的局限性,追寻深层意识的自我,实现男女关系上的双星平衡模式  【关键词】超越之爱 浅层自我 深居自我 双星平衡模式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
期刊
【摘要】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手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豫北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豫北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分析,从而得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土化创新已经迫在眉睫。本文进而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机构、课程体系、辅导模式、培养与认证管理体系等方面,对豫北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提出了探索性建议。  【关键词】豫北高校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