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现代技术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特别是计算机软件进入课堂辅助教学,更是使现代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效果具有积极影响。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对使用多媒体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化学教学 多媒体 运用 辅助关系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巨大的知识传输量、生动的画面、多彩的演示效果等强大功能,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化学课的教学效率,使化学教学课堂更加有声有色。同时这一场教育革命性的变化给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教师应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多媒体技术更好地融合入教学,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但是本人在观摩多位教师的公开课时,却发现许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下面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育手段的关系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有的教师过分迷信多媒体,过于依赖一些教学软件,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完全抛弃了黑板和粉笔,板书被大段的文字课件代替。上课时只让学生看屏幕,只根据原有的教学程序按部就班地讲授,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很少。整个课堂教师只是操作事先设置好的程序,教师成为课堂上的“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千篇一律的显示及程序化的教学模式,使课堂上没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另外教师的操作点在键盘和计算机上,学生的注意点在屏幕,还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发生分离,这种注意力在空间上的分离不可避免地拉大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阻断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本人认为,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手段是不可取的。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更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关注教学的生成性问题,时时调整教学思维,而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讲授过程。现代教学理论非常强调学生概念的形成过程、原理和规律的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等。因此,教师只要现代教育技术,抛弃传统教育手段的思想和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起到应有的作用,产生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要处理好多媒体和化学实验的关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但是有的教師由于实验条件的原因,或者为了教学方便,对实验教学一律采用多媒体演示,把本该属于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动手实验一律用模拟效果代替,把原本属于学生亲自观察、思考、判断的实验事实用投影形式一下子显示出来,学生了解、掌握到的实验印象很肤浅,导致实验效果很差。因此本人认为,计算机模拟无法替代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模拟效果完全代替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动手实验是不可取的。教师在通常情况下不要把化学实验制成课件,应将化学操作实验摆在教学的第一位,这样才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才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各种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可对以下有关实验内容采用多媒体演示:(1)污染环境、有一定危险性、操作难度较大的演示实验。如:氯气的制取及性质,水的电解等易对师生健康产生危害的、难于演示的实验。(2)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如:撤制取氧气的装置时先撤去酒精灯导致炸裂试管;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爆炸;加热装有液体超过容积1/3的试管时,液体冲出试管外等。利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可将步骤分解,放慢动作,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克服了传统教法由教师讲解其错因及可能带来的危害而不能加深学生印象的缺陷。(3)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有些实验现象的差别不大,对比比较困难。如利用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研究镁、铝、锌、铁、铜的活动性实验,经过实物投影的对比,引导观察,可清楚地比较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既简单明了,又记忆深刻。(4)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变化规律。这些微观世界一般情况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只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制作的课件进行动画模拟,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运动特征,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接认识微观世界,这样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学生的记忆将更为深刻。因此,教师只有将CAI课件作为辅助手段,与化学实验有机结合,才能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真正体现出来,才能取得化学实验教学的高效率。
三、要处理好多媒体的运用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空间,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有所提高,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用计算机模拟微观粒子的结构运动,模拟难于再现的化学实验,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是许多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办到的。然而有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过于依赖教学课件,上课时只让学生看屏幕,许多问题只是用鼠标把答案结论一点而过,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注重运用多媒体激励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不注重引导学生敏锐地提出问题、系统地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究解决问题。因此本人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启迪思维应该是同步的。只有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指明观察的方法和观察的重点,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思维,透过现象,把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属性及其变化规律,才会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要处理好制作选取课件和教学需求的关系
教学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必备材料,课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课堂教学过程的“奢华”,或只是照搬一些软件现成产品,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涉及学生学习中的一些盲区,难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加之有些产品视听效果、影像质量较差,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本人认为,不论通过何种途径获取的教学课件,都应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特点来正确使用,都应遵循“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才是最好的”原则。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的开通后,供教师选用的课件素材也日渐丰富。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选取,才能发挥出其在化学教学中的最大功效。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要以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于解决或不能解决的问题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克服传统教学的某些不足,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对待多媒体,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不排斥,不迷信,在研究印证的基础上吸纳。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放弃化学学科的特点,置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化学试验而不顾,而简单地去搞多媒体教学。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引入现代教育科学技术,才能使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具有“激发学生思维,学生主动参与建构”的特色。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探索,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精心和智慧去创造化学课堂教学的灿烂明天。
参考资料:
[1]师书恩编著.计算机辅助教育。北京师大出版社,1993年.
[2]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3]彭立.多媒体辅助教学利弊谈.中国电化教育,1997年11期.
关键词:化学教学 多媒体 运用 辅助关系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巨大的知识传输量、生动的画面、多彩的演示效果等强大功能,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化学课的教学效率,使化学教学课堂更加有声有色。同时这一场教育革命性的变化给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教师应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多媒体技术更好地融合入教学,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但是本人在观摩多位教师的公开课时,却发现许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下面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育手段的关系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有的教师过分迷信多媒体,过于依赖一些教学软件,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完全抛弃了黑板和粉笔,板书被大段的文字课件代替。上课时只让学生看屏幕,只根据原有的教学程序按部就班地讲授,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很少。整个课堂教师只是操作事先设置好的程序,教师成为课堂上的“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千篇一律的显示及程序化的教学模式,使课堂上没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另外教师的操作点在键盘和计算机上,学生的注意点在屏幕,还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发生分离,这种注意力在空间上的分离不可避免地拉大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阻断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本人认为,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手段是不可取的。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更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关注教学的生成性问题,时时调整教学思维,而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讲授过程。现代教学理论非常强调学生概念的形成过程、原理和规律的形成过程、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等。因此,教师只要现代教育技术,抛弃传统教育手段的思想和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起到应有的作用,产生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要处理好多媒体和化学实验的关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但是有的教師由于实验条件的原因,或者为了教学方便,对实验教学一律采用多媒体演示,把本该属于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动手实验一律用模拟效果代替,把原本属于学生亲自观察、思考、判断的实验事实用投影形式一下子显示出来,学生了解、掌握到的实验印象很肤浅,导致实验效果很差。因此本人认为,计算机模拟无法替代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模拟效果完全代替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动手实验是不可取的。教师在通常情况下不要把化学实验制成课件,应将化学操作实验摆在教学的第一位,这样才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才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各种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可对以下有关实验内容采用多媒体演示:(1)污染环境、有一定危险性、操作难度较大的演示实验。如:氯气的制取及性质,水的电解等易对师生健康产生危害的、难于演示的实验。(2)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如:撤制取氧气的装置时先撤去酒精灯导致炸裂试管;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爆炸;加热装有液体超过容积1/3的试管时,液体冲出试管外等。利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可将步骤分解,放慢动作,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克服了传统教法由教师讲解其错因及可能带来的危害而不能加深学生印象的缺陷。(3)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有些实验现象的差别不大,对比比较困难。如利用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研究镁、铝、锌、铁、铜的活动性实验,经过实物投影的对比,引导观察,可清楚地比较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既简单明了,又记忆深刻。(4)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变化规律。这些微观世界一般情况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只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制作的课件进行动画模拟,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运动特征,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接认识微观世界,这样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学生的记忆将更为深刻。因此,教师只有将CAI课件作为辅助手段,与化学实验有机结合,才能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真正体现出来,才能取得化学实验教学的高效率。
三、要处理好多媒体的运用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空间,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有所提高,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用计算机模拟微观粒子的结构运动,模拟难于再现的化学实验,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是许多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办到的。然而有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过于依赖教学课件,上课时只让学生看屏幕,许多问题只是用鼠标把答案结论一点而过,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注重运用多媒体激励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不注重引导学生敏锐地提出问题、系统地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究解决问题。因此本人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启迪思维应该是同步的。只有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指明观察的方法和观察的重点,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思维,透过现象,把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属性及其变化规律,才会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要处理好制作选取课件和教学需求的关系
教学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必备材料,课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课堂教学过程的“奢华”,或只是照搬一些软件现成产品,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涉及学生学习中的一些盲区,难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加之有些产品视听效果、影像质量较差,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本人认为,不论通过何种途径获取的教学课件,都应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特点来正确使用,都应遵循“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才是最好的”原则。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的开通后,供教师选用的课件素材也日渐丰富。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选取,才能发挥出其在化学教学中的最大功效。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要以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于解决或不能解决的问题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克服传统教学的某些不足,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对待多媒体,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不排斥,不迷信,在研究印证的基础上吸纳。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放弃化学学科的特点,置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化学试验而不顾,而简单地去搞多媒体教学。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引入现代教育科学技术,才能使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具有“激发学生思维,学生主动参与建构”的特色。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探索,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精心和智慧去创造化学课堂教学的灿烂明天。
参考资料:
[1]师书恩编著.计算机辅助教育。北京师大出版社,1993年.
[2]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3]彭立.多媒体辅助教学利弊谈.中国电化教育,199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