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级保姆》是英国著名的儿童教育电视节目,栏目的女主持人乔·弗洛斯特曾经接受过严格的家庭保育员的专门训练,有长达15年照料孩子的经验。栏目采用实景拍摄的“真人秀”模式,记录主持人“拯救”身陷养育困境的求助家庭的过程,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家庭教育电视节目。如今我也有幸能够在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目睹乔·弗洛斯特的“超级”风采和她独特的育儿经验。
超级保姆乔·弗洛斯特的教育模式被人称为“三板斧”。所谓“三板斧”就是指“观察”“教学”和“巩固”三阶段。乔·弗洛斯特进入家庭的时间一般为3周,前两天观察家里的情况,不做干涉。观察以后召开家庭会议,与父母谈话,并要求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制订时间表和规则表。在教学伊始,她会亲自指导父母一段时间,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之后就会离开几日,而她则通过录像监控家中情况。最后,乔返回家中再进行一周的指导,指出监控时所发现的问题。
毫无疑问,乔·弗洛斯特的教育模式符合孩子们的认知心理和学习规律。制订家规、严格惩罚制度、父母合作共同分担养育责任是每个家庭应有的教育行为,虽说有些机械和生硬,但不失可爱,也很有教育效果。于是,我想到了自己的教育工作,我们的教育方式或许与乔·弗洛斯特有些出入,但是她的教育内涵和管理理念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和运用的。我觉得我这个小学班主任在某种意义上的身份就是保姆,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碰到过很多和乔·弗洛斯特一样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矛盾,我们的教育其实存在很多的共性。因此,当遇到教育困难时,我会想起乔·弗洛斯特,也会尝试着灵活运用她的那些教育“法宝”。你还别说,有些教育方式和手段真是“威力无比”哦——
一、教育重在“立规”
所谓“立规”,就是建立家庭规矩,人人都要遵守的规则,这是乔的“三板斧”之一。在乔的每一个“拯救”案例里,制定规矩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她还根据不同的家庭状况制定出相应的家庭规矩,而不是千篇一律。乔·弗洛斯特总是凭着自己灵敏的嗅觉做出准确的判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令人惊讶!
【《超级保姆》镜头闪回一】
托尼有五个孩子,最大的11岁,最小的米亚是个刚刚会爬的9个月大的婴孩。为了照顾孩子,父母不但请来了祖母帮忙,还雇佣了个专职保姆,但情况依然很糟糕。孩子们可以随意走出家门,非常不安全;而米亚却喜欢在家里的每个角落爬来爬去,大人们都很容易踩到她或者压住她,她甚至喜欢去触摸电源插座等危险的物品。乔·弗洛斯特一开始就发现了这是个缺乏规矩的家庭,至少没有具体的或者书面规矩,于是她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他们制定家庭规矩。
【《超级保姆》镜头闪回二】
凯利也有五个孩子,分别是11岁、9岁、7岁、4岁和一岁半。家里不但杂乱无比,而且喧嚣声不断。乔问:“凯利,你制定过家庭规矩吗?”凯利说:“哦,有!你瞧,我们有规矩。”说着递给乔一张条约什么的纸张。乔看了一遍,摇摇头说:“这不行,有些规矩是无用的,不适合你现在的情况。即使适合,这样描述也太宽泛了,不具体的规矩执行起来难度是很大的。懂吗?现在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制定有效的家庭规矩,让他们也参与进来,说一说自己需要改变什么现状。”
于是我想到了我们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纪校规”“班级公约”等等,学校里有太多可以约束孩子们行为的条约,为何总有那么多的孩子无视条约或者明知故犯呢?我想“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既然能够适合全国小学,说明它必定是宽泛的,所以又用“校纪校规”来完善一个学校的约束制度,具体到班级又用“班级公约”。据我自己的教育经历来看,“班级公约”已是最小的子条约了,“班级公约”的制定和执行将影响着整个班集体的运作以及管理成效,所以,绝对轻忽不得。那么,我们该如何操作“班级公约”,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呢?基于乔·弗洛斯特的教育理念,我把“班级公约”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班级公约”深入人心,让它在孩子们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
1.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所谓“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指“班级公约”不是由老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制定的,也不是由少部分学生制定的,而是由这个班级的所有成员共同商量讨论的结果。我曾经就发现很多班级的“公约”是一致的,不但外形一样,连里面的条约也是一样的,问其原因,说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而从另一个班级里套用来的。也难怪了,如果不是套用来的,五六年级用的“班级公约”怎么会跑到一年级的教室里去呢?我想一年级的孩子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吧,更何况要让他们去执行呢?简直是“天方夜谭”。一个年级共用一个“班级公约”或许还说得过去,但最好还是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班规,世界上都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何况是平行的几个班呢?就像乔·弗洛斯特所说的,她从来都是凭自己的灵感去做事。那么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让孩子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制订班规的行动中来,商讨出最适合最有效也最受孩子们欢迎的“班级公约”呢?
(1)回顾和展望:这是我制订“班级公约”的第一步,新学期伊始,我一定把班级上学期的收获和不足制作成课件或者照片等,让孩子们回顾过去的一年,再次体验成功的喜悦,寻找自己的不足。当然,这只是一个引子,孩子们内心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才是真正的动力。我不怕牺牲掉很多时间来做这件事情,我会让每个孩子来细细寻找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而且要由衷地告诉大家你的优点,恳请大家见证你的进步,争取达到你所期望的目标。这样做就为制定“班级公约”埋下了很好的伏笔。我对他们说:
“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份现成的‘班级公约’,不知你们是喜欢自己制订‘班级公约’呢,还是喜欢别人替你们制订的‘班级公约’?”
“我们喜欢自己制定”,这几乎是所有孩子的声音。
“那好,既然我们要自己制订‘班级公约’,每个人就要好好想想,哪些行为是应该有的,哪些行为是不能要的。如果你想好了,最好拿出笔把它记下来。如果你的建议被班级采用了,所有人都必须遵守,包括老师也一样,这是对你智慧的肯定,是你莫大的荣誉。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吧!” (2)讨论与交流:制订“班级公约”的第二步就是要分组讨论了。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我把班里的四十八个孩子分成十二组,四个人一组进行讨论,组里所归纳的条约必须是每个组员都承认和接受的才行。小组讨论好了,开始进行全班性的交流,小组的代表上来展示他们组里的讨论结果,全班同学都通过了才会被采纳,而我可以替他们把把关。
(3)分类与整理:经过宣传发动,讨论和交流后,“班级公约”已初步成型,但还是杂乱无章的。于是我把他们自己制订的条约一一展示在黑板上,让他们自己去分类。孩子们显然很感兴趣,他们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最后一起把这些条约分为五大类:纪律、学习、卫生、活动和好人好事。我们把相应的条约逐一放进去,“班级公约”很快就清晰多了。而我也可以从这五个方面对孩子们进行全方位的量化和考核了。
2.请家长参与
很多时候,制订“班级公约”时只想到了学生和老师这两个群体,很少有人想到让家长参与“班级公约”的制订。其实,家长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家长的配合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学,因此,我把家长因素也纳入到“班级公约”的制订中。在实施过程中,我一般通过三个环节实现自己的目标:一是让孩子去家长那儿了解父母的期望是什么,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孩子交流,共同感受家长对我们的期待和希望;二是利用家访或者与家长沟通的机会了解家长的意愿;三是利用家长会的时机宣传和修正“班级公约”的有关条目,以丰满和健全“班级公约”。其实家长们很支持也很乐意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不信,你也可以试试,他们的参与可以使“班规”更具亲和力和执行力哦!
3.用心来美化,一起共呵护
“班级公约”的内容已经形成,我们还得把这些条约以一种大家都喜欢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它成为高挂在孩子们心头的一面明镜,时刻对照自己的行为,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所以,我从不像别的班级那样去打印店打印,而是和孩子们一起准备材料,一起设计“公约”的样式,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参与的东西才能真正被孩子所接受,才能真正走到孩子们的内心去,从而为“班级公约”的执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班级公约”在执行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经常修订和完善的。至少每个学期初,我都会拿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重新审视“班级公约”,重新修补那些不够具体和明确的条目。如今,为了不让问题滞后,在制订“班级公约”时,我都会在下方留出一定的空白作为补充条约所用。这样,一旦发现问题我们就可以及时补充或修改,不至于忘了问题或者把问题滞后到下一个学期。
二、教育贵在“坚持”
如果说“立规”是乔·弗洛斯特的一大法宝,那么支撑这个法宝的手段和机制就是“坚持”。在乔的每一个“拯救”案例里面,一旦制订了家庭规矩,就必须坚决地执行下去,不能随意更改或者变通。尤其是在对待孩子惩罚的问题上,乔·弗洛斯特要求家长必须坚持。她说,只要你坚持下去,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无机可趁,就会规规矩矩地听话。
【《超级保姆》镜头闪回三】
小杰克是个特别依赖爸爸妈妈的两岁半男孩,他就喜欢跟爸妈睡在一张床上,怎么也不肯回自己的房间去睡觉。乔让妈妈把小杰克抱回自己的小房间,他就哭闹不止,只要妈妈走开,小杰克就爬下床追出来。乔让妈妈坐在杰克的小床前,直到他睡着为止。然而,小杰克半夜醒来依然会爬下床跑到父母的房间,哭着闹着扑向妈妈的怀抱,伤心委屈地叫着“妈妈”,似乎在说“妈妈,你怎么不要我了”。妈妈再也忍不住,哭了,似乎想要放弃了。乔坚持要求妈妈马上把小杰克抱回自己的房间,让他躺在自己的床上,告诉妈妈继续背对着杰克坐在地板上,无论杰克怎么哭闹,都不要理他。后来,小杰克实在哭累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第一夜为了小杰克独睡问题整整花了7个小时。
第二夜,小杰克又开始哭闹,不过妈妈可没有理会他,她只是背对着杰克静静地坐在那儿,小杰克又一次在哭闹中睡着了。第三夜,小杰克似乎意识到哭闹或者是任何行为都无法改变自己要单独睡觉这个事实,所以他只是哭了几声而已,看到妈妈已经背对着他坐下,他也就安心地睡下了,不再哭闹。而此时妈妈却激动地哭了。她不信似的对乔说:“乔,他真睡了,我真不相信。”乔拍拍妈妈的背说:“没关系,只要你坚持下去,任何问题都会解决的。”
具体到自己的教育工作,我尤其赞赏乔·弗洛斯特的惩罚原则,那就是必须坚持下去。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纪律,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样是不对的,而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者说没有让孩子感受到破坏班级纪律的行为约束。乔·弗洛斯特曾说过,我们惩罚孩子不是为了要控制他,而是要约束他的行为,以免他随意违反规定。
于是,我采用乔的“坚持原则”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了一些改变,让孩子体会失去或得到一些东西,以此来转化他们的行为。
1.从说教到代价
对于违反纪律的孩子,我通常采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换言之,就是对他们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而总有一些固执的孩子无视“班规”,无视老师的教育,我想,这就像乔·弗洛斯特所说的“你没有让他感受到犯错后自己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老师的苦口婆心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损失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校纪校规。于是,我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对于课堂纪律和用餐纪律,我会事先告知他们如果违规将会受到怎样的惩罚,一旦有人违反,我会选择在孩子们的室外活动时间让他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10分钟,不能做任何事情,而我也会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陪着他。如果他站起来走出教室,我会继续拉他坐回位置,告知他重新开始计时。可想而知,如果每一次的惩罚我们都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下去,违纪的孩子会感受到他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与同伴玩耍的时间,这多让他们难受啊!
2.从弥补到满足
孩子还小,违反纪律是难免的。以前当孩子乱丢垃圾或者欺负同学时,我除了口头教育外,还布置一些打扫任务给他们,以作为他们的“过失弥补”。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们对待“弥补”任务敷衍了事,而且根本就不情愿。所以,我想把“弥补”性质转化一下,变成孩子们喜欢接受的事物,比如“乐于助人”,让孩子通过帮助他人得到老师同学的赞美,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孩子们的内心不断地被正确价值观所熏陶,他们的精神品质和行为方式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这将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 3.从坚持到习惯
我们都知道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意义,而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是他们最容易形成好习惯和坏习惯的最佳时期,所以小学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俗话说“学坏容易学好难”,孩子的坏习惯或许就是在一朝一夕间形成的,而好习惯却需要我们点点滴滴地培养,扎扎实实地巩固,切切实实地反馈才能水到渠成。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也需要孩子们坚持。因此,教育贵在“坚持”,坚持就是一把通向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三、教育妙在“技巧”
乔·弗洛斯特教会了我很多教育技巧,有些技巧是我以前从未尝试过也从未想到过的。这些技巧的优势在于“把诊问脉,对症下药”,效果十分明显。不信,我们一起去欣赏和共享一下乔·弗洛斯特的教育技巧吧!
1.明确教育法
所谓“明确教育法”,是指我们在教育惩罚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犯了什么错,为什么要接受惩罚。孩子其实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明理是非,很多孩子在接受惩罚时依然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教育案例一】记得我刚接手一年级新生的时候,中午用餐纪律是一个大难题,绝大部分孩子在幼儿园已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用餐习惯不错,但是对于那些刚从农村转来的孩子可就麻烦了,他们不但话多,还边吃边打闹,而且用餐时间长,浪费粮食现象严重。这种状况必须改善,如果不及时纠正,还会诱导其他孩子向这种现象学习。所以,开学第二天的午餐前十分钟,我在班上郑重宣布了用餐纪律,并提出无论哪个孩子在吃饭时说话或打闹或浪费粮食的话,用餐后就得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坐十五分钟,那他今天中午就不能和同伴一起做游戏了。虽然郑重提出了惩罚措施,但小缪在吃饭时还是无拘无束,不但跟身旁的伙伴大声讲话,还用瓢与同伴打闹,最后甚至掀翻了盘子,饭菜全掉在地上了。其他孩子都大叫起来,局面甚至比昨天还让人难以掌控。
饭后,我请所有的孩子回到教室坐好,告诉大家,今天小缪违反了用餐纪律,因此他必须接受惩罚,其他孩子可以去校园里休息或者做一些安全的小游戏,而小缪不可以,他必须为今天的行为付出自己的游戏时间。看着其他孩子都开心地离开教室去外面玩耍,小缪居然握紧双拳对我大吼大叫:“为什么我不能去玩?”我明确告诉他:“你今天在吃饭时做得不好,所以不能出去玩。”然后问他:“你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吗?”孩子就是孩子,他居然茫然地摇摇头,并不觉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对。于是我耐心地跟他解释:
“第一,吃饭时不能讲话;第二,吃饭时不能打人;第三,吃饭时不能把饭菜弄到餐桌上或者地上,要把盘子里的饭菜吃光。而你这三点都没有做到,懂了吗?”
“原来是这样啊!”他终于明白自己错在哪儿了,“老师,吃饭时为什么不能讲话呢?”他突然又冒出一个很可笑的问题。
我本来是想跟他解释一边吃饭一边讲话是不卫生不安全的行为,但他还小,并不能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指着他的小嘴说:“因为人只长了一张嘴巴,你说话了就不能吃饭了,所以吃饭了就不能讲话了。你说用餐时嘴巴是拿来吃饭的还是拿来讲话的?”
“吃饭。”他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
其实,孩子就是这样可爱和幼稚,我们需要明确告知他们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就像小缪,因为我明确地告诉了他错在哪里,下一次他就会注意,所以他的用餐纪律进步很快,有些时候无意识地讲话,只要我走过去轻轻提醒他一下,他就领会了我的意思,赶紧埋头吃饭,把饭吃得干干净净。即使有不小心掉下的饭粒,他也会用手捡起来放在盘子里再倒掉,这样他的桌面和地上都干净多了。
2.信任教育法
耍小聪明、用言语糊弄人是很多孩子的通病,但是家长以及老师对孩子的撒谎现象和习惯却无可奈何。我想,归结原因不外乎是家长不信任孩子,导致孩子也不信任他人。基于乔·弗洛斯特的教育理念,我试着采用“信任教育法”让孩子也切身体验一回被骗的滋味。
【教育案例二】他叫小林,很可爱的一个男孩,但是他也有个令人头痛的毛病就是爱撒谎。需要零花钱时,就骗家长学校要买资料啦,想偷懒不做作业时,就骗家长今天老师出差了没有布置或者在学校里就做好批改了等等。等到老师检查作业时,他又说因为自己身体不舒服或者昨晚有事啦等等。总之,无论何时何地,他总有很多很多充足的理由为自己辩解,以至于家长和老师都拿他没有办法。于是我特地带他去体验一种“信任游戏”。
什么是“信任游戏”呢?我跟一个孩子做了示范:在地上放一块大软垫,把那个孩子的眼睛蒙上,我张开双手站在他身后大声告诉他:“我就在你身后,你只需要大胆地向后倒,我会用力抱住你,不会让你摔倒在地的。”然后我对孩子们说:“你们如果相信老师可以保护你们,就可以来试一试这个‘信任游戏’。”一开始只有几个胆大的孩子举手想尝试一下,我一一抱住了他们。眼见着几个同伴跟老师玩得不亦乐乎,很多孩子都想来试一试,我特地选择了小林。他连忙请同学帮他把眼睛蒙上,我问他:“老师准备好了,你呢?”
“我也准备好了。”小林就直挺挺地向后倒去,准备倒在我的怀抱里。可是他不知道我并没有去迎接他向后倒的身子,他直接倒在了软垫上。
“啊!”他大叫一声,连忙扯开蒙在眼睛上的布,奇怪地看着我。围观的同学都哈哈大笑起来。
“老师,你骗我,你根本就没有接我。”他有些气急败坏,不停地吭哧着向我表示他的抗议。我把他带到校园一个安静的角落里,然后问他:“刚才是不是有些害怕?有没有摔痛?”
他摇摇头,眼里甚至闪出了泪花,“不痛,不过有点害怕。”
“是的,被骗的滋味谁都会觉得不好受,你不喜欢,老师和你的爸爸妈妈也不喜欢。每一次你骗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就像你刚才那样伤心、害怕、失望和生气。”我终于道出此次游戏的目的,“所以,以后对老师和亲人说假话的时候可要想想今天的事情和体验。老师相信你是个聪明的男孩子,一定会改正的,对不对?” 他抬起头来,扑闪的大眼睛似有所悟地看着我,然后重重地点点头。从那以后,小林果然慢慢改正了撒谎的缺点,虽然进步微小,但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一个月就是大进步,一年就完全变了模样。“信任教育法”的魔力可真不小啊!
3.钉靶教育法
有的孩子很喜欢随意伤害他人,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被伤害的痛苦。乔·弗洛斯特的“钉靶体验游戏”可以让那些喜欢伤害他人的孩子感同身受。那么“钉靶教育法”到底是怎样操作的呢?
【教育案例三】他是个特别调皮和顽固的孩子,身材魁梧,力气又大,班上几乎一半的孩子都吃过他的拳头,而且遇到这种事情后再狡辩起来谁也斗不过他。为了让他能深刻体会到被伤害的痛苦,我特地在班里组织了一次“钉靶游戏”。
那是一次班队课上,我在一块大泡沫板上画了一个大男孩,然后很明确地告诉大家这就是他并且写上了他的名字。一开始,同学们很好奇,而他还天真地问:“老师,‘钉靶游戏’还需要我的样子吗?”我重重地点头:“是的!”接着就开始解释游戏的目的:“今天的游戏就是要针对和教育那些喜欢欺负弱小的学生,他们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负别人,是因为他们没有体会过被欺负的感觉。”我指着泡沫板的男孩开始宣布游戏规则,“所以,今天的班队课,如果你们有谁被这个‘人’踢过肚子,就可以到老师这里来拿一支飞镖钉在泡沫板上相应的肚子上。”他一听,脸立马就青了,当一个女孩把飞镖钉在泡沫板上时,他还无所谓地耸耸肩:“我又不痛。”
“昨天我的眼睛被他打了一拳,到现在还有点痛。我要把飞镖钉在他的眼睛上。”班上一个小个子男孩愤愤地说。
“上个星期我被他一推,后脑撞到了墙上,所以我要在他的头上钉一支飞镖。”一个女孩生气地说。
“上次他故意伸脚绊了我一跤,我要钉他的脚。”
当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上台来表示对他的愤怒时,他再也受不了了。看着泡沫板上满身飞镖极其难看的小男孩时,他竟趴在桌上“呜呜”地大哭起来。是的,虽然这不是他本人,只是一张画而已,可是他还是感受到了痛苦。课后,我耐心开导他:“你看!你伤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的形象。就像这幅画,你多伤害别人一次,这个男孩子就更难看一些。所以,要记住伤害别人就是在损害自己。知道了吗?”
后来,他果然收敛了很多,或许不能说收敛,要说他进步才对。仔细想想,“钉靶教育法”其实就是一种换位思考,只不过这样的换位更能让孩子刻骨铭心。
四、教育需要“尊重”
“尊重指敬重、重视。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是一种文明的社交方式,是顺利开展工作、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的基石。”《百科大全》对“尊重”如此解释说。
【《超级保姆》镜头闪回四】
索菲娅有两个女儿,大女儿17岁,小女儿15岁。按理说,女儿都这么大了,索菲娅应该很幸福才对,可是两个女儿一点儿也听不进妈妈的教导。只要索菲娅想开口教育女儿时,小女儿就会叫她“闭嘴”,而大女儿却经常对着妈妈大吼:“你最好去死!”可想而知,索菲娅听了该有多伤心。乔·弗洛斯特经过观察后,发现这个家庭所有的矛盾都源于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乏尊重。父母不尊重子女,反过来子女也不尊重父母,导致家庭关系陷入困境。
其实,我们的教育也非常需要尊重,尊重可以让你尽快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可以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导,尊重可以拉近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感受到了老师真真切切的尊重,孩子们才会真正从内心接受你的教育。
【教育案例四】他是全校响当当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至善至美”,不仅成绩出类拔萃,而且各方面都令人刮目相看;另一种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巴”,他就属于后一种,什么都拿不起来,但是违法纪律却很在行,几乎天天“中奖”。
一次体育代课,孩子们三个一组,五个一群,开始了自己喜欢的小游戏,有的看漫画书,有的下象棋,还有的在折纸……我抬眼环顾整个教室,他就站在教室后面,痴痴地看着四个女同学在下跳跳棋,但那几个女同学并不欢迎他在边上窥视,有两位女孩把他推开了。他的脸马上就显现出报复的神情,只见他偷偷地靠近,然后大吼一声,等那四个女同学吓一跳的时候,迅速地把盘里的棋子弄乱,又“嗖”地逃开了,站在远处幸灾乐祸地看着别人生气。
看到这里,我内心的某根弦被拨动了一下:难道他也想下跳棋?想到这儿,我走过去对那几位女同学说:“我们来下棋,两人一组,分成三组,看哪一组最早到位,好不好?”
“好哦,可是老师,我们还少一人呢?”她们当然高兴老师能够亲自参与她们的游戏。
“这个啊,老师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对家,那就是他——”我一指站在教室后面正准备去骚扰其他游戏小组的他。
“不会吧?他可坏了!”四个女生不约而同地叫起来。
“老师就是想把一项重担托付给你们,就看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了。”我有些狡黠地说道。
孩子们很聪明,她们稍微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就抬头高兴地接受了我的建议。于是,当我叫他过来和老师一起并肩作战时,他有些呆了,甚至还有几个男生也过来凑热闹:“老师,我来跟你一起并肩作战吧,他哪里会下棋啊?你跟他一组指定输了!”我瞥见他刚才得意的脸色一下就青了。
我连忙打岔:“去去去,你们也太小瞧人家了吧,人家还没开战呢?你们怎知输定了呢?来,我们开始!”我信心满满地对着他点了点头,他高兴地笑了。
于是,比赛开始了,他果然一窍不通。不过,没有关系,相对于他们来说,我的水平高出许多,只要稍微指点他一下,他就可以起死回生。结果不出我意料,我俩赢了。
“赢了,赢了,我赢了!”他对着刚才还取笑他的那几个男生大喊,得意极了!看着他高兴的样子,我心里竟有了一丝安慰。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老师能够特别看重自己,他也不例外。从那以后,我有空就和他谈心,和他一起下棋,做游戏。慢慢地,他开始变了,变得爱学习,爱劳动,不再像原来那样“破罐子破摔”了。看到他迟到的进步,我心里既高兴又惭愧,觉得自己作为班主任还是不够成熟,看事情不够及时和敏锐。
我终于明白了,教育虽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成功的触动可能只在一念之间。一切爱的教育,都源于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一切和谐的教育,都源于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
感谢乔·弗洛斯特,感谢《超级保姆》这个电视栏目,更要感谢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是他们让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的每一天都那么充实和满足!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淳安县实验小学)
超级保姆乔·弗洛斯特的教育模式被人称为“三板斧”。所谓“三板斧”就是指“观察”“教学”和“巩固”三阶段。乔·弗洛斯特进入家庭的时间一般为3周,前两天观察家里的情况,不做干涉。观察以后召开家庭会议,与父母谈话,并要求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制订时间表和规则表。在教学伊始,她会亲自指导父母一段时间,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之后就会离开几日,而她则通过录像监控家中情况。最后,乔返回家中再进行一周的指导,指出监控时所发现的问题。
毫无疑问,乔·弗洛斯特的教育模式符合孩子们的认知心理和学习规律。制订家规、严格惩罚制度、父母合作共同分担养育责任是每个家庭应有的教育行为,虽说有些机械和生硬,但不失可爱,也很有教育效果。于是,我想到了自己的教育工作,我们的教育方式或许与乔·弗洛斯特有些出入,但是她的教育内涵和管理理念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和运用的。我觉得我这个小学班主任在某种意义上的身份就是保姆,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碰到过很多和乔·弗洛斯特一样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矛盾,我们的教育其实存在很多的共性。因此,当遇到教育困难时,我会想起乔·弗洛斯特,也会尝试着灵活运用她的那些教育“法宝”。你还别说,有些教育方式和手段真是“威力无比”哦——
一、教育重在“立规”
所谓“立规”,就是建立家庭规矩,人人都要遵守的规则,这是乔的“三板斧”之一。在乔的每一个“拯救”案例里,制定规矩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她还根据不同的家庭状况制定出相应的家庭规矩,而不是千篇一律。乔·弗洛斯特总是凭着自己灵敏的嗅觉做出准确的判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令人惊讶!
【《超级保姆》镜头闪回一】
托尼有五个孩子,最大的11岁,最小的米亚是个刚刚会爬的9个月大的婴孩。为了照顾孩子,父母不但请来了祖母帮忙,还雇佣了个专职保姆,但情况依然很糟糕。孩子们可以随意走出家门,非常不安全;而米亚却喜欢在家里的每个角落爬来爬去,大人们都很容易踩到她或者压住她,她甚至喜欢去触摸电源插座等危险的物品。乔·弗洛斯特一开始就发现了这是个缺乏规矩的家庭,至少没有具体的或者书面规矩,于是她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他们制定家庭规矩。
【《超级保姆》镜头闪回二】
凯利也有五个孩子,分别是11岁、9岁、7岁、4岁和一岁半。家里不但杂乱无比,而且喧嚣声不断。乔问:“凯利,你制定过家庭规矩吗?”凯利说:“哦,有!你瞧,我们有规矩。”说着递给乔一张条约什么的纸张。乔看了一遍,摇摇头说:“这不行,有些规矩是无用的,不适合你现在的情况。即使适合,这样描述也太宽泛了,不具体的规矩执行起来难度是很大的。懂吗?现在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制定有效的家庭规矩,让他们也参与进来,说一说自己需要改变什么现状。”
于是我想到了我们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纪校规”“班级公约”等等,学校里有太多可以约束孩子们行为的条约,为何总有那么多的孩子无视条约或者明知故犯呢?我想“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既然能够适合全国小学,说明它必定是宽泛的,所以又用“校纪校规”来完善一个学校的约束制度,具体到班级又用“班级公约”。据我自己的教育经历来看,“班级公约”已是最小的子条约了,“班级公约”的制定和执行将影响着整个班集体的运作以及管理成效,所以,绝对轻忽不得。那么,我们该如何操作“班级公约”,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呢?基于乔·弗洛斯特的教育理念,我把“班级公约”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班级公约”深入人心,让它在孩子们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
1.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所谓“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指“班级公约”不是由老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制定的,也不是由少部分学生制定的,而是由这个班级的所有成员共同商量讨论的结果。我曾经就发现很多班级的“公约”是一致的,不但外形一样,连里面的条约也是一样的,问其原因,说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而从另一个班级里套用来的。也难怪了,如果不是套用来的,五六年级用的“班级公约”怎么会跑到一年级的教室里去呢?我想一年级的孩子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吧,更何况要让他们去执行呢?简直是“天方夜谭”。一个年级共用一个“班级公约”或许还说得过去,但最好还是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班规,世界上都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何况是平行的几个班呢?就像乔·弗洛斯特所说的,她从来都是凭自己的灵感去做事。那么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让孩子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制订班规的行动中来,商讨出最适合最有效也最受孩子们欢迎的“班级公约”呢?
(1)回顾和展望:这是我制订“班级公约”的第一步,新学期伊始,我一定把班级上学期的收获和不足制作成课件或者照片等,让孩子们回顾过去的一年,再次体验成功的喜悦,寻找自己的不足。当然,这只是一个引子,孩子们内心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才是真正的动力。我不怕牺牲掉很多时间来做这件事情,我会让每个孩子来细细寻找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而且要由衷地告诉大家你的优点,恳请大家见证你的进步,争取达到你所期望的目标。这样做就为制定“班级公约”埋下了很好的伏笔。我对他们说:
“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份现成的‘班级公约’,不知你们是喜欢自己制订‘班级公约’呢,还是喜欢别人替你们制订的‘班级公约’?”
“我们喜欢自己制定”,这几乎是所有孩子的声音。
“那好,既然我们要自己制订‘班级公约’,每个人就要好好想想,哪些行为是应该有的,哪些行为是不能要的。如果你想好了,最好拿出笔把它记下来。如果你的建议被班级采用了,所有人都必须遵守,包括老师也一样,这是对你智慧的肯定,是你莫大的荣誉。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吧!” (2)讨论与交流:制订“班级公约”的第二步就是要分组讨论了。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我把班里的四十八个孩子分成十二组,四个人一组进行讨论,组里所归纳的条约必须是每个组员都承认和接受的才行。小组讨论好了,开始进行全班性的交流,小组的代表上来展示他们组里的讨论结果,全班同学都通过了才会被采纳,而我可以替他们把把关。
(3)分类与整理:经过宣传发动,讨论和交流后,“班级公约”已初步成型,但还是杂乱无章的。于是我把他们自己制订的条约一一展示在黑板上,让他们自己去分类。孩子们显然很感兴趣,他们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最后一起把这些条约分为五大类:纪律、学习、卫生、活动和好人好事。我们把相应的条约逐一放进去,“班级公约”很快就清晰多了。而我也可以从这五个方面对孩子们进行全方位的量化和考核了。
2.请家长参与
很多时候,制订“班级公约”时只想到了学生和老师这两个群体,很少有人想到让家长参与“班级公约”的制订。其实,家长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家长的配合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学,因此,我把家长因素也纳入到“班级公约”的制订中。在实施过程中,我一般通过三个环节实现自己的目标:一是让孩子去家长那儿了解父母的期望是什么,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孩子交流,共同感受家长对我们的期待和希望;二是利用家访或者与家长沟通的机会了解家长的意愿;三是利用家长会的时机宣传和修正“班级公约”的有关条目,以丰满和健全“班级公约”。其实家长们很支持也很乐意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不信,你也可以试试,他们的参与可以使“班规”更具亲和力和执行力哦!
3.用心来美化,一起共呵护
“班级公约”的内容已经形成,我们还得把这些条约以一种大家都喜欢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它成为高挂在孩子们心头的一面明镜,时刻对照自己的行为,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所以,我从不像别的班级那样去打印店打印,而是和孩子们一起准备材料,一起设计“公约”的样式,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参与的东西才能真正被孩子所接受,才能真正走到孩子们的内心去,从而为“班级公约”的执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班级公约”在执行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经常修订和完善的。至少每个学期初,我都会拿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重新审视“班级公约”,重新修补那些不够具体和明确的条目。如今,为了不让问题滞后,在制订“班级公约”时,我都会在下方留出一定的空白作为补充条约所用。这样,一旦发现问题我们就可以及时补充或修改,不至于忘了问题或者把问题滞后到下一个学期。
二、教育贵在“坚持”
如果说“立规”是乔·弗洛斯特的一大法宝,那么支撑这个法宝的手段和机制就是“坚持”。在乔的每一个“拯救”案例里面,一旦制订了家庭规矩,就必须坚决地执行下去,不能随意更改或者变通。尤其是在对待孩子惩罚的问题上,乔·弗洛斯特要求家长必须坚持。她说,只要你坚持下去,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无机可趁,就会规规矩矩地听话。
【《超级保姆》镜头闪回三】
小杰克是个特别依赖爸爸妈妈的两岁半男孩,他就喜欢跟爸妈睡在一张床上,怎么也不肯回自己的房间去睡觉。乔让妈妈把小杰克抱回自己的小房间,他就哭闹不止,只要妈妈走开,小杰克就爬下床追出来。乔让妈妈坐在杰克的小床前,直到他睡着为止。然而,小杰克半夜醒来依然会爬下床跑到父母的房间,哭着闹着扑向妈妈的怀抱,伤心委屈地叫着“妈妈”,似乎在说“妈妈,你怎么不要我了”。妈妈再也忍不住,哭了,似乎想要放弃了。乔坚持要求妈妈马上把小杰克抱回自己的房间,让他躺在自己的床上,告诉妈妈继续背对着杰克坐在地板上,无论杰克怎么哭闹,都不要理他。后来,小杰克实在哭累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第一夜为了小杰克独睡问题整整花了7个小时。
第二夜,小杰克又开始哭闹,不过妈妈可没有理会他,她只是背对着杰克静静地坐在那儿,小杰克又一次在哭闹中睡着了。第三夜,小杰克似乎意识到哭闹或者是任何行为都无法改变自己要单独睡觉这个事实,所以他只是哭了几声而已,看到妈妈已经背对着他坐下,他也就安心地睡下了,不再哭闹。而此时妈妈却激动地哭了。她不信似的对乔说:“乔,他真睡了,我真不相信。”乔拍拍妈妈的背说:“没关系,只要你坚持下去,任何问题都会解决的。”
具体到自己的教育工作,我尤其赞赏乔·弗洛斯特的惩罚原则,那就是必须坚持下去。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纪律,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样是不对的,而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者说没有让孩子感受到破坏班级纪律的行为约束。乔·弗洛斯特曾说过,我们惩罚孩子不是为了要控制他,而是要约束他的行为,以免他随意违反规定。
于是,我采用乔的“坚持原则”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了一些改变,让孩子体会失去或得到一些东西,以此来转化他们的行为。
1.从说教到代价
对于违反纪律的孩子,我通常采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换言之,就是对他们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而总有一些固执的孩子无视“班规”,无视老师的教育,我想,这就像乔·弗洛斯特所说的“你没有让他感受到犯错后自己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老师的苦口婆心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损失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校纪校规。于是,我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对于课堂纪律和用餐纪律,我会事先告知他们如果违规将会受到怎样的惩罚,一旦有人违反,我会选择在孩子们的室外活动时间让他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10分钟,不能做任何事情,而我也会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陪着他。如果他站起来走出教室,我会继续拉他坐回位置,告知他重新开始计时。可想而知,如果每一次的惩罚我们都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下去,违纪的孩子会感受到他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与同伴玩耍的时间,这多让他们难受啊!
2.从弥补到满足
孩子还小,违反纪律是难免的。以前当孩子乱丢垃圾或者欺负同学时,我除了口头教育外,还布置一些打扫任务给他们,以作为他们的“过失弥补”。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们对待“弥补”任务敷衍了事,而且根本就不情愿。所以,我想把“弥补”性质转化一下,变成孩子们喜欢接受的事物,比如“乐于助人”,让孩子通过帮助他人得到老师同学的赞美,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孩子们的内心不断地被正确价值观所熏陶,他们的精神品质和行为方式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这将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 3.从坚持到习惯
我们都知道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意义,而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是他们最容易形成好习惯和坏习惯的最佳时期,所以小学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俗话说“学坏容易学好难”,孩子的坏习惯或许就是在一朝一夕间形成的,而好习惯却需要我们点点滴滴地培养,扎扎实实地巩固,切切实实地反馈才能水到渠成。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也需要孩子们坚持。因此,教育贵在“坚持”,坚持就是一把通向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三、教育妙在“技巧”
乔·弗洛斯特教会了我很多教育技巧,有些技巧是我以前从未尝试过也从未想到过的。这些技巧的优势在于“把诊问脉,对症下药”,效果十分明显。不信,我们一起去欣赏和共享一下乔·弗洛斯特的教育技巧吧!
1.明确教育法
所谓“明确教育法”,是指我们在教育惩罚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犯了什么错,为什么要接受惩罚。孩子其实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明理是非,很多孩子在接受惩罚时依然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教育案例一】记得我刚接手一年级新生的时候,中午用餐纪律是一个大难题,绝大部分孩子在幼儿园已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用餐习惯不错,但是对于那些刚从农村转来的孩子可就麻烦了,他们不但话多,还边吃边打闹,而且用餐时间长,浪费粮食现象严重。这种状况必须改善,如果不及时纠正,还会诱导其他孩子向这种现象学习。所以,开学第二天的午餐前十分钟,我在班上郑重宣布了用餐纪律,并提出无论哪个孩子在吃饭时说话或打闹或浪费粮食的话,用餐后就得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坐十五分钟,那他今天中午就不能和同伴一起做游戏了。虽然郑重提出了惩罚措施,但小缪在吃饭时还是无拘无束,不但跟身旁的伙伴大声讲话,还用瓢与同伴打闹,最后甚至掀翻了盘子,饭菜全掉在地上了。其他孩子都大叫起来,局面甚至比昨天还让人难以掌控。
饭后,我请所有的孩子回到教室坐好,告诉大家,今天小缪违反了用餐纪律,因此他必须接受惩罚,其他孩子可以去校园里休息或者做一些安全的小游戏,而小缪不可以,他必须为今天的行为付出自己的游戏时间。看着其他孩子都开心地离开教室去外面玩耍,小缪居然握紧双拳对我大吼大叫:“为什么我不能去玩?”我明确告诉他:“你今天在吃饭时做得不好,所以不能出去玩。”然后问他:“你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吗?”孩子就是孩子,他居然茫然地摇摇头,并不觉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对。于是我耐心地跟他解释:
“第一,吃饭时不能讲话;第二,吃饭时不能打人;第三,吃饭时不能把饭菜弄到餐桌上或者地上,要把盘子里的饭菜吃光。而你这三点都没有做到,懂了吗?”
“原来是这样啊!”他终于明白自己错在哪儿了,“老师,吃饭时为什么不能讲话呢?”他突然又冒出一个很可笑的问题。
我本来是想跟他解释一边吃饭一边讲话是不卫生不安全的行为,但他还小,并不能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指着他的小嘴说:“因为人只长了一张嘴巴,你说话了就不能吃饭了,所以吃饭了就不能讲话了。你说用餐时嘴巴是拿来吃饭的还是拿来讲话的?”
“吃饭。”他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
其实,孩子就是这样可爱和幼稚,我们需要明确告知他们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就像小缪,因为我明确地告诉了他错在哪里,下一次他就会注意,所以他的用餐纪律进步很快,有些时候无意识地讲话,只要我走过去轻轻提醒他一下,他就领会了我的意思,赶紧埋头吃饭,把饭吃得干干净净。即使有不小心掉下的饭粒,他也会用手捡起来放在盘子里再倒掉,这样他的桌面和地上都干净多了。
2.信任教育法
耍小聪明、用言语糊弄人是很多孩子的通病,但是家长以及老师对孩子的撒谎现象和习惯却无可奈何。我想,归结原因不外乎是家长不信任孩子,导致孩子也不信任他人。基于乔·弗洛斯特的教育理念,我试着采用“信任教育法”让孩子也切身体验一回被骗的滋味。
【教育案例二】他叫小林,很可爱的一个男孩,但是他也有个令人头痛的毛病就是爱撒谎。需要零花钱时,就骗家长学校要买资料啦,想偷懒不做作业时,就骗家长今天老师出差了没有布置或者在学校里就做好批改了等等。等到老师检查作业时,他又说因为自己身体不舒服或者昨晚有事啦等等。总之,无论何时何地,他总有很多很多充足的理由为自己辩解,以至于家长和老师都拿他没有办法。于是我特地带他去体验一种“信任游戏”。
什么是“信任游戏”呢?我跟一个孩子做了示范:在地上放一块大软垫,把那个孩子的眼睛蒙上,我张开双手站在他身后大声告诉他:“我就在你身后,你只需要大胆地向后倒,我会用力抱住你,不会让你摔倒在地的。”然后我对孩子们说:“你们如果相信老师可以保护你们,就可以来试一试这个‘信任游戏’。”一开始只有几个胆大的孩子举手想尝试一下,我一一抱住了他们。眼见着几个同伴跟老师玩得不亦乐乎,很多孩子都想来试一试,我特地选择了小林。他连忙请同学帮他把眼睛蒙上,我问他:“老师准备好了,你呢?”
“我也准备好了。”小林就直挺挺地向后倒去,准备倒在我的怀抱里。可是他不知道我并没有去迎接他向后倒的身子,他直接倒在了软垫上。
“啊!”他大叫一声,连忙扯开蒙在眼睛上的布,奇怪地看着我。围观的同学都哈哈大笑起来。
“老师,你骗我,你根本就没有接我。”他有些气急败坏,不停地吭哧着向我表示他的抗议。我把他带到校园一个安静的角落里,然后问他:“刚才是不是有些害怕?有没有摔痛?”
他摇摇头,眼里甚至闪出了泪花,“不痛,不过有点害怕。”
“是的,被骗的滋味谁都会觉得不好受,你不喜欢,老师和你的爸爸妈妈也不喜欢。每一次你骗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就像你刚才那样伤心、害怕、失望和生气。”我终于道出此次游戏的目的,“所以,以后对老师和亲人说假话的时候可要想想今天的事情和体验。老师相信你是个聪明的男孩子,一定会改正的,对不对?” 他抬起头来,扑闪的大眼睛似有所悟地看着我,然后重重地点点头。从那以后,小林果然慢慢改正了撒谎的缺点,虽然进步微小,但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一个月就是大进步,一年就完全变了模样。“信任教育法”的魔力可真不小啊!
3.钉靶教育法
有的孩子很喜欢随意伤害他人,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被伤害的痛苦。乔·弗洛斯特的“钉靶体验游戏”可以让那些喜欢伤害他人的孩子感同身受。那么“钉靶教育法”到底是怎样操作的呢?
【教育案例三】他是个特别调皮和顽固的孩子,身材魁梧,力气又大,班上几乎一半的孩子都吃过他的拳头,而且遇到这种事情后再狡辩起来谁也斗不过他。为了让他能深刻体会到被伤害的痛苦,我特地在班里组织了一次“钉靶游戏”。
那是一次班队课上,我在一块大泡沫板上画了一个大男孩,然后很明确地告诉大家这就是他并且写上了他的名字。一开始,同学们很好奇,而他还天真地问:“老师,‘钉靶游戏’还需要我的样子吗?”我重重地点头:“是的!”接着就开始解释游戏的目的:“今天的游戏就是要针对和教育那些喜欢欺负弱小的学生,他们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负别人,是因为他们没有体会过被欺负的感觉。”我指着泡沫板的男孩开始宣布游戏规则,“所以,今天的班队课,如果你们有谁被这个‘人’踢过肚子,就可以到老师这里来拿一支飞镖钉在泡沫板上相应的肚子上。”他一听,脸立马就青了,当一个女孩把飞镖钉在泡沫板上时,他还无所谓地耸耸肩:“我又不痛。”
“昨天我的眼睛被他打了一拳,到现在还有点痛。我要把飞镖钉在他的眼睛上。”班上一个小个子男孩愤愤地说。
“上个星期我被他一推,后脑撞到了墙上,所以我要在他的头上钉一支飞镖。”一个女孩生气地说。
“上次他故意伸脚绊了我一跤,我要钉他的脚。”
当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上台来表示对他的愤怒时,他再也受不了了。看着泡沫板上满身飞镖极其难看的小男孩时,他竟趴在桌上“呜呜”地大哭起来。是的,虽然这不是他本人,只是一张画而已,可是他还是感受到了痛苦。课后,我耐心开导他:“你看!你伤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的形象。就像这幅画,你多伤害别人一次,这个男孩子就更难看一些。所以,要记住伤害别人就是在损害自己。知道了吗?”
后来,他果然收敛了很多,或许不能说收敛,要说他进步才对。仔细想想,“钉靶教育法”其实就是一种换位思考,只不过这样的换位更能让孩子刻骨铭心。
四、教育需要“尊重”
“尊重指敬重、重视。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是一种文明的社交方式,是顺利开展工作、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的基石。”《百科大全》对“尊重”如此解释说。
【《超级保姆》镜头闪回四】
索菲娅有两个女儿,大女儿17岁,小女儿15岁。按理说,女儿都这么大了,索菲娅应该很幸福才对,可是两个女儿一点儿也听不进妈妈的教导。只要索菲娅想开口教育女儿时,小女儿就会叫她“闭嘴”,而大女儿却经常对着妈妈大吼:“你最好去死!”可想而知,索菲娅听了该有多伤心。乔·弗洛斯特经过观察后,发现这个家庭所有的矛盾都源于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乏尊重。父母不尊重子女,反过来子女也不尊重父母,导致家庭关系陷入困境。
其实,我们的教育也非常需要尊重,尊重可以让你尽快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可以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导,尊重可以拉近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感受到了老师真真切切的尊重,孩子们才会真正从内心接受你的教育。
【教育案例四】他是全校响当当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至善至美”,不仅成绩出类拔萃,而且各方面都令人刮目相看;另一种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巴”,他就属于后一种,什么都拿不起来,但是违法纪律却很在行,几乎天天“中奖”。
一次体育代课,孩子们三个一组,五个一群,开始了自己喜欢的小游戏,有的看漫画书,有的下象棋,还有的在折纸……我抬眼环顾整个教室,他就站在教室后面,痴痴地看着四个女同学在下跳跳棋,但那几个女同学并不欢迎他在边上窥视,有两位女孩把他推开了。他的脸马上就显现出报复的神情,只见他偷偷地靠近,然后大吼一声,等那四个女同学吓一跳的时候,迅速地把盘里的棋子弄乱,又“嗖”地逃开了,站在远处幸灾乐祸地看着别人生气。
看到这里,我内心的某根弦被拨动了一下:难道他也想下跳棋?想到这儿,我走过去对那几位女同学说:“我们来下棋,两人一组,分成三组,看哪一组最早到位,好不好?”
“好哦,可是老师,我们还少一人呢?”她们当然高兴老师能够亲自参与她们的游戏。
“这个啊,老师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对家,那就是他——”我一指站在教室后面正准备去骚扰其他游戏小组的他。
“不会吧?他可坏了!”四个女生不约而同地叫起来。
“老师就是想把一项重担托付给你们,就看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了。”我有些狡黠地说道。
孩子们很聪明,她们稍微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就抬头高兴地接受了我的建议。于是,当我叫他过来和老师一起并肩作战时,他有些呆了,甚至还有几个男生也过来凑热闹:“老师,我来跟你一起并肩作战吧,他哪里会下棋啊?你跟他一组指定输了!”我瞥见他刚才得意的脸色一下就青了。
我连忙打岔:“去去去,你们也太小瞧人家了吧,人家还没开战呢?你们怎知输定了呢?来,我们开始!”我信心满满地对着他点了点头,他高兴地笑了。
于是,比赛开始了,他果然一窍不通。不过,没有关系,相对于他们来说,我的水平高出许多,只要稍微指点他一下,他就可以起死回生。结果不出我意料,我俩赢了。
“赢了,赢了,我赢了!”他对着刚才还取笑他的那几个男生大喊,得意极了!看着他高兴的样子,我心里竟有了一丝安慰。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老师能够特别看重自己,他也不例外。从那以后,我有空就和他谈心,和他一起下棋,做游戏。慢慢地,他开始变了,变得爱学习,爱劳动,不再像原来那样“破罐子破摔”了。看到他迟到的进步,我心里既高兴又惭愧,觉得自己作为班主任还是不够成熟,看事情不够及时和敏锐。
我终于明白了,教育虽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成功的触动可能只在一念之间。一切爱的教育,都源于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一切和谐的教育,都源于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
感谢乔·弗洛斯特,感谢《超级保姆》这个电视栏目,更要感谢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是他们让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的每一天都那么充实和满足!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淳安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