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425年左右,意大利南部的塔林敦海湾岸边高地上竖起一座面向大海的新坟。墓前石碑上刻着如下铭文:“此墓收葬吕克瑟司之子希罗多德的骸骨,他是用伊奥尼亚方言写作的历史学家之中最优秀者,他在多里亚人的国度里长大,但是为了逃避无法忍受的流言蜚语,他来到图里奥伊,并最后长眠于这里。”这位客死异乡的人,正是因创作《希腊波斯战争史》(简称《历史》)一书而名扬古今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在古罗马时代就被尊称为“历史之父”,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大约在公元前484年,希罗多德出生在小亚细亚西南海滨的哈利卡纳索斯,那是古希腊人早年向海外开拓时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希罗多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就从这里开始。希罗多德的父亲是一个富豪奴隶主,自幼家境比较优越,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的叔父是当地一位著名诗人,小希罗多德也酷爱当时流行的史诗吟诵。希罗多德度过衣食无忧的童年之后,开始关注政治,并受叔父的影响崇尚民主政权。而当时统治本城邦的人阴谋篡夺了政权,希罗多德便随叔父积极参与推翻篡位者的斗争。但是他们在冲突中一败涂地,他的叔父被杀,他也遭到放逐。后来,篡位统治者被推翻,他一度曾返回故乡。不久他又因为内部冲突而被迫出走,从此再没有回去过。
约从30岁开始,希罗多德开始广泛游历。其足迹北达黑海北岸,南及埃及最南端,东至两河流域下游一带,西行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希罗多德每到一地就去古迹名胜处浏览凭吊,考察地理环境,了解风土人情。他还喜爱听当地人讲述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并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一直随身带着。公元前445年前后,希罗多德来到了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雅典。当时的雅典刚刚经历了希腊与波斯大战的血火洗礼,获得空前胜利的雅典意气风发,政治和经济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术文化更是称雄于希腊世界。希罗多德来到这里后感到异常振奋,积极参加各种集会和政治文化活动,与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等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希罗多德崇拜雅典的民主政治,对于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在希波战争中打败波斯的侵略十分钦佩。他向有关人员仔细打听这次战争的各种情况,认真收集了很多材料。在伯里克利和友人们的鼓励和支持下,希罗多德决心写一部完整叙述希波战争远因近果的历史著作,以免希腊人和异族人的功勋湮没无闻。这就是《历史》一书的创作动机。公元前443年春季,雅典人计划在意大利南部的塔林敦湾沿岸建立图里翁城邦。希罗多德跟随雅典移民到那里拓殖。之后他开始将主要精力用来写作《历史》,直到公元前425年离开人世。
《历史》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堪称为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九卷,举凡波斯帝国建国前后的艰苦创业和对外征战,尼罗河边埃及人的奇风异俗和宏伟建筑,吕底亚、巴比伦、西徐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无所不包。而从爱奥尼亚城邦反抗波斯起义为导火索,大流士和薛西斯两代武功赫赫的波斯国王与希腊人的重大战役,更是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希罗多德的恢宏视野给后人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史料。他用很大篇幅来叙述波斯统治下各东方民族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等,辑录了许多已经失传的前人或同代人的作品,收集了大量同代人的口头传说,他还从史诗、档案文献和石刻碑铭中获取了很多资料,大量利用他亲身游历和实地调查所获得的信息,内容相当丰富。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名胜古迹等无所不包,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图景,堪称古代社会的一部小型“百科全书”。他的很多记载已被近代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成果所证实。近代以来,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的破译者也都从希罗多德的大量记录中获得诸多线索。
《历史》一书不仅是希罗多德一生的写照,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而书中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更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希罗多德之所以能抓住时代脉搏,与他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希罗多德的故乡哈利卡纳索斯是一座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历史名城,历来盛产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这座城市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希罗多德的成长创造了一个天然“良港”,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撞击也促使希罗多德对东西方文明持有公正态度。希罗多德介绍东方文明的终极目的乃是要揭示希波战争的原因与结果。文明的交往方式无非就是和平共处与战争两种,而战争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希罗多德在《历史》的后半部分详细记述了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从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发动反对波斯的起义,一直到公元前478年希腊人占领塞斯托斯城为止。他的著作中战争场面之恢宏、叙述之详细,令人称道。所以希罗多德谴责波斯远征希腊,说“如果波斯国王是一个正直的人,那么除了自己的国土之外,他就不应该再贪求任何其他的土地”。他正是通过前面对波斯情况的介绍,水到渠成地得出波斯之失败是其军队成份太复杂,对外线作战的困难估计不足,而专制制度则是致命弱点。
希罗多德向往雅典民主,却不谄媚希腊政治;他反对东方专政,却又赞叹着东方古老文明。,他认为雅典之所以能领导希腊人在希波战争中获胜,是因为在民主政治之下,每个人都“尽心竭力”为自由而战。但并没有对波斯一概否定,他猛烈抨击的主要对象是波斯入侵希腊的不义之举,反对它的君主制度。因此有时他甚至把波斯描绘成英雄的国度,并对它的文化作了选择性歌颂。他还强调古代东方的文明对希腊的影响,所以《历史》中还记载了埃及的太阳历比希腊的历法更准确;希腊字母是从腓尼基人那里学来的;希腊人使用的日晷最早是由巴比伦人发明的等等。
单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希罗多德还是一位文学大师。《历史》的文学价值非常高,它常常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杰出的散文作品。《历史》采用了一种在东方文学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即在大故事中套小故事,每个都很有趣。他还很善于刻画人物,他笔下的国王、大臣、政治家、学者、士兵等等,大多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如第一卷中描绘希腊政治家梭伦和吕底亚王克洛斯的对话,鼠目寸光的吕底亚王和聪颖贤达的梭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
《历史》文学色彩浓厚,内容结构又失之松散,许多生动故事缺乏有机联系,与后来以修昔底德为代表的谨严风格存在巨大差别,因而希罗多德也遭到了后人严厉批评。其中最甚者莫过于普鲁塔克,他撰写长篇书评《论希罗多德的险恶》,对《历史》及希罗多德本人大加讨伐。不管这些评价是客观也好,故意强加之罪也罢,希罗多德生活的时期不过是希腊史学滥觞之时,人们的历史记忆刚从口耳相传上升到文字记载不久,社会积累的文字史料极为有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志于著史的记述者除了传说似乎很难找到其他更可靠的材料。因此初期的记述者不得不到处展开调查,搜求各种民间传说,以便编写各地区、各民族和各城邦的历史。在古代交通信息、长途旅行装备、记录工具等条件都很落后的情况下,希罗多德在地中海周边地区甚至远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亲身游历,无疑是一种开创性的工作。他满怀高度历史责任感,克服无数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许多地方不可避免地带有天命论和宿命论色彩,并且其中夹杂了许多不足为据的神话传说和无稽之谈。但是,他首开西方历史创作之先河,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希罗多德无愧于“历史之父”的光荣称号。
大约在公元前484年,希罗多德出生在小亚细亚西南海滨的哈利卡纳索斯,那是古希腊人早年向海外开拓时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希罗多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就从这里开始。希罗多德的父亲是一个富豪奴隶主,自幼家境比较优越,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的叔父是当地一位著名诗人,小希罗多德也酷爱当时流行的史诗吟诵。希罗多德度过衣食无忧的童年之后,开始关注政治,并受叔父的影响崇尚民主政权。而当时统治本城邦的人阴谋篡夺了政权,希罗多德便随叔父积极参与推翻篡位者的斗争。但是他们在冲突中一败涂地,他的叔父被杀,他也遭到放逐。后来,篡位统治者被推翻,他一度曾返回故乡。不久他又因为内部冲突而被迫出走,从此再没有回去过。
约从30岁开始,希罗多德开始广泛游历。其足迹北达黑海北岸,南及埃及最南端,东至两河流域下游一带,西行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希罗多德每到一地就去古迹名胜处浏览凭吊,考察地理环境,了解风土人情。他还喜爱听当地人讲述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并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一直随身带着。公元前445年前后,希罗多德来到了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雅典。当时的雅典刚刚经历了希腊与波斯大战的血火洗礼,获得空前胜利的雅典意气风发,政治和经济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术文化更是称雄于希腊世界。希罗多德来到这里后感到异常振奋,积极参加各种集会和政治文化活动,与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等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希罗多德崇拜雅典的民主政治,对于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在希波战争中打败波斯的侵略十分钦佩。他向有关人员仔细打听这次战争的各种情况,认真收集了很多材料。在伯里克利和友人们的鼓励和支持下,希罗多德决心写一部完整叙述希波战争远因近果的历史著作,以免希腊人和异族人的功勋湮没无闻。这就是《历史》一书的创作动机。公元前443年春季,雅典人计划在意大利南部的塔林敦湾沿岸建立图里翁城邦。希罗多德跟随雅典移民到那里拓殖。之后他开始将主要精力用来写作《历史》,直到公元前425年离开人世。
《历史》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堪称为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九卷,举凡波斯帝国建国前后的艰苦创业和对外征战,尼罗河边埃及人的奇风异俗和宏伟建筑,吕底亚、巴比伦、西徐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无所不包。而从爱奥尼亚城邦反抗波斯起义为导火索,大流士和薛西斯两代武功赫赫的波斯国王与希腊人的重大战役,更是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希罗多德的恢宏视野给后人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史料。他用很大篇幅来叙述波斯统治下各东方民族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等,辑录了许多已经失传的前人或同代人的作品,收集了大量同代人的口头传说,他还从史诗、档案文献和石刻碑铭中获取了很多资料,大量利用他亲身游历和实地调查所获得的信息,内容相当丰富。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名胜古迹等无所不包,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图景,堪称古代社会的一部小型“百科全书”。他的很多记载已被近代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成果所证实。近代以来,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的破译者也都从希罗多德的大量记录中获得诸多线索。
《历史》一书不仅是希罗多德一生的写照,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而书中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更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希罗多德之所以能抓住时代脉搏,与他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希罗多德的故乡哈利卡纳索斯是一座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历史名城,历来盛产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这座城市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希罗多德的成长创造了一个天然“良港”,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撞击也促使希罗多德对东西方文明持有公正态度。希罗多德介绍东方文明的终极目的乃是要揭示希波战争的原因与结果。文明的交往方式无非就是和平共处与战争两种,而战争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希罗多德在《历史》的后半部分详细记述了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从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发动反对波斯的起义,一直到公元前478年希腊人占领塞斯托斯城为止。他的著作中战争场面之恢宏、叙述之详细,令人称道。所以希罗多德谴责波斯远征希腊,说“如果波斯国王是一个正直的人,那么除了自己的国土之外,他就不应该再贪求任何其他的土地”。他正是通过前面对波斯情况的介绍,水到渠成地得出波斯之失败是其军队成份太复杂,对外线作战的困难估计不足,而专制制度则是致命弱点。
希罗多德向往雅典民主,却不谄媚希腊政治;他反对东方专政,却又赞叹着东方古老文明。,他认为雅典之所以能领导希腊人在希波战争中获胜,是因为在民主政治之下,每个人都“尽心竭力”为自由而战。但并没有对波斯一概否定,他猛烈抨击的主要对象是波斯入侵希腊的不义之举,反对它的君主制度。因此有时他甚至把波斯描绘成英雄的国度,并对它的文化作了选择性歌颂。他还强调古代东方的文明对希腊的影响,所以《历史》中还记载了埃及的太阳历比希腊的历法更准确;希腊字母是从腓尼基人那里学来的;希腊人使用的日晷最早是由巴比伦人发明的等等。
单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希罗多德还是一位文学大师。《历史》的文学价值非常高,它常常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杰出的散文作品。《历史》采用了一种在东方文学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即在大故事中套小故事,每个都很有趣。他还很善于刻画人物,他笔下的国王、大臣、政治家、学者、士兵等等,大多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如第一卷中描绘希腊政治家梭伦和吕底亚王克洛斯的对话,鼠目寸光的吕底亚王和聪颖贤达的梭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
《历史》文学色彩浓厚,内容结构又失之松散,许多生动故事缺乏有机联系,与后来以修昔底德为代表的谨严风格存在巨大差别,因而希罗多德也遭到了后人严厉批评。其中最甚者莫过于普鲁塔克,他撰写长篇书评《论希罗多德的险恶》,对《历史》及希罗多德本人大加讨伐。不管这些评价是客观也好,故意强加之罪也罢,希罗多德生活的时期不过是希腊史学滥觞之时,人们的历史记忆刚从口耳相传上升到文字记载不久,社会积累的文字史料极为有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志于著史的记述者除了传说似乎很难找到其他更可靠的材料。因此初期的记述者不得不到处展开调查,搜求各种民间传说,以便编写各地区、各民族和各城邦的历史。在古代交通信息、长途旅行装备、记录工具等条件都很落后的情况下,希罗多德在地中海周边地区甚至远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亲身游历,无疑是一种开创性的工作。他满怀高度历史责任感,克服无数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许多地方不可避免地带有天命论和宿命论色彩,并且其中夹杂了许多不足为据的神话传说和无稽之谈。但是,他首开西方历史创作之先河,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希罗多德无愧于“历史之父”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