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质量是水利普查的生命,本文结合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实践,从广泛深入宣传,营造普查氛围;强化培训工作,掌握技术要领;完善制度建设,夯实普查机制;优化试点交流,提高普查效益;加强全程控制,严格把握质量等方面探讨了多举并创提高水利普查成效的问题。
[关键词]水利普查规范操作工作创新提高成效
中图分类号:TV2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三门县水利普查机构按照统一部署,精心组织,规范操作,狠抓落实,加强全程质量控制,同时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机制,有效完成阶段性普查工作任务。
一、广泛深入宣传,营造普查氛围
普查工作能否搞好,宣传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利用各种宣传场合,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普查氛围,努力使水利普查工作家喻户晓。要通过深入广泛宣传让全社会人员认识到水利普查与“三农”问题的联系,认识到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通过水利普查台账名录核准登记、普查员选聘、各种工作会议、清查调查走访等机会,大力宣传水利普查工作;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采取悬挂横幅、发放传单、媒体报道、电视广告、手机短信等形式,广泛宣传水利普查的相关知识,大造水利普查的声势,扩大影响力,提高全社会参与配合水利普查的責任意识。还要在普查过程中畅通宣传网络,与有关宣传部门建立联系,通过电视、报纸、工作简报等多种方式宣传和汇报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要通过灵活生动、贴近实际的宣传方式让普查对象理解并配合普查工作。
二、强化培训工作,掌握技术要领
一是培训好普查分区工作负责人,才能搞好普查工作各阶段的调度和衔接,让普查分区的负责人掌握普查内容,对普查工作的调度,普查计划实时调整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普查员要全员培训到位。根据工作和形势的需要,从乡镇基层单位及村干部中抽调选拔了一批作风过硬的非水利专业普查人员共同参与普查工作,为水利普查增添了生力军。
各专项组长把普查内容和要求吃透弄懂后,提炼出主要的理论知识在讲课时传授给普查员,把对清查、普查、台账表的讲解放在第一位,授课时普查员人手一套表,老师拿表讲课,指导普查工作流程及普查数据的平衡关系。对上做到勤学多问,对下多培训、常指导。总之,课时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普查员明白要做什么,怎么做。
这样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让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真正掌握水利普查所需的技能和常识。帮助他们学习了解一些水利专业知识和名词术语,掌握一些调查、登记的方法步骤,让他们会看图表、会做记录,同时掌握简单的量测、计算方法。实践证明,通过培训提高普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是准确获取基础数据的技术保证。
三、完善制度建设,夯实普查机制
一是工作制度。结合水利普查工作特点,建立完善工作例会、请示报告、公文档案管理、保密等各项工作管理制度。二是责任制度。明确乡镇普查机构职责,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三是普查数据抽查、审核、验收制度。县、乡(镇)两级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组织逐阶段、逐环节抽查,及时督导;由水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组严格审核把关,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四是信息沟通制度。县、乡(镇)两级建立旬报、简报、快报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及时反馈普查工作信息,提供决策依据。建立与省、市、县3级QQ群的直接沟通,及时咨询有关问题、指导乡镇工作。五是专家咨询制度。对水利普查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或重大问题,及时通过专家咨询会商解决。如水保风蚀、水蚀调查的创新方法,堤防标准确定等都是先通过专家咨询组研究确定后实施的。六是质量控制制度。建立质量控制责任制,实行普查数据全过程质量控制,并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对普查数据严格实行4级审核、层层把关、逐级上报。完善了台账填报对象,要求有计量设施的用水户月初读数进行台账记录;无计量设施的用水户要记录取水时间、流量、用电量或耗油量等辅助数据,用于估算水量台账数据;规范了取用水运行记录管理。台账建设工作小组(经济社会用水和地下水取水井普查组)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水利工程类型及计量设施等情况,制定了《三门县第一次水利普查台账建设工作方案》,并定期深入现场,指导台账数据填报责任单位,特别是水量计量条件不符合要求的单位,按规范要求做好台账表数据的采集和数据录入工作,确保了数据填报及时、准确、真实、全面。同时注意做好与相关部门已有的统计、经普、农普、国土二调、污染源普查等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和合理性检验,确保普查数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四、借鉴试点经验,加强交流优化,提高普查效益
1、学习试点地方,迅速推广经验。 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新、任务重,为了让水利普查工作迅速进入状态,三门县水利普查办首先积极考察、学习试点县、乡工作,组织全县水利普查指导员现场观摩实战,再次提高普查指导员的业务素质。借鉴试点经验,要求各乡镇积极展开普查工作,县水利普查办现场指导,让乡镇水利普查员加强观摩实战。通过镇、村两级工作的不断展开,全体水利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清查登记工作的经验也得到了迅速推广,为全县清查登记工作稳步推进奠定了基础。
2、展开交流会议,促进全面提高。为强化各乡镇对水利普查工作的重视,县水利普查办要求每月召开一次全县水利普查工作交流会,由各镇分管镇长、水利普查办主任参加,会议地点选在阶段性工作最落后的镇。会议上要求先进镇介绍经验,落后镇解释落后原因,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有效地激励了全县水利普查工作争先进位的积极性。
3、建立工作QQ,及时解决难题。三门县是典型的滨海丘陵地带,水利现状极为复杂,各乡镇普查员只身前往村间地头清查登记,咨询交流极为不便。为解决这一难题,县水利普查办要求普查员统一申请QQ号,加入专用工作群,按照时间节点定时上网填写清查表格。同时,县级8个单项普查指导员全天候在线接受业务咨询,及时解决咨询问题,使全县清查登记效率显著提高。例如在经济社会用水台账建设与水利工程野外调查等方面,县水利普查办也采取了一些实用的方法。例如,让水利局水政工作人员入户督查企业用水台账建设,解决企业与村级普查员配合不好的问题,提高企业的重视程度;让水利局水管总站、流域水利站、村普查员三方组成水利工程野外调查组,对水利工程分布区进行精确定位测量,提高水利工程项目普查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
4、运用现代科技,优化数据验证。尝试把3S技术应用到水利普查工作中,在GIS环境中,对各乡镇反馈上来的河流、堤防、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位置、数量、规模等基本要素进行了提取判别,用GPS进行实地勘测,结果证明数据基本准确,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利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从事水利活动所需要的标准规范,这些标准规范不仅满足了日常工作的需要,也为水利普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五、加强全程控制,严格把握质量
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也是普查成败的关键,要严把质量控制关并将之贯彻于普查的始终。在工作之初就明确了经济社会用水、河湖取排水、地下水数据的衔接关系,使普查员切实认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要提高法律意识。要依法开展普查登记,把水利普查登记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严格按统计法和国务院水利普查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进行普查登记,用法律法规为水利普查保驾护航。排除各种人为干扰,杜绝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
按照普查方案要求一步步落实普查进度,首先侧重搞好清查工作,清查是普查工作的重要环节,清查资料完整了,普查也就顺理成章。清查之初是本次工作中最困难的时候,清查期间数次召开调度会议,对清查进行了细致的部署,听取乡镇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反馈的问题。在清查表、台账表、普查表的接收过程中县级普查办在数据质量审核中,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乡镇改正。同时在清查过程中,不定期下乡抽查,一方面给予指导,另一方面防止乡镇有“闭门造车”的现象。为防止数据失真,杜绝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伪造数据等现象发生,县水利普查办严把审核关,抽调技术骨干力量,细致工作,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质量过关。县水利普查办技术骨干牺牲周末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对各乡镇上报的台账对象名录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名录对照技术规定的要求进行一对一指导,确保了普查数据填报的质量。在对基层普查工作展开督导检查和数据抽查中,虽然上级仅要求抽取部分县级普查区进行检查,但在人员少、时间紧的情况下,均坚持采用对全部普查区逐个检查的方式,以确保全县数据质量总体水平。仅在清查数据抽查验收工作中,全县就实地走访了170多个普查对象,同时还对200余个普查对象进行电话核实。
普查数据的平衡关系,是验证表中数据逻辑关系的关键,一定要认真对待。如经济用水普查中用水户取用地表水的,要与水利工程中的泵站、水闸、水库、塘壩、灌区名称一致,同时要与河湖普查中的取水口、排污口的名称、水量、面积一致。经济用水普查中用水户取用地下水的,要与机电井普查中取水户名称、取水量一致,无论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台账表中每个月份的取水量要一致。做到严格按规定的程序要求办事,就要把握好数据处理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内业、外业相结合,数据互补的原则;情况改变,实事求是的原则;新老数据,新数据优先的原则;总量控制,分量平衡的原则;无现成数据,现场实测的原则;数据打架,专题商定的原则;推、估算必须要有依据的原则。要确保普查对象清查登记不重复、不遗漏。
总之,质量就是生命,关系到水利普查工作的成败。三门县水利普查在不同层面、不同阶段规范操作,强化质量控制,整体推进了水利普查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瑜.水利普查质量控制的思路及评价体系[J].中国水利,2010,(9).
[2]陈信解.浙江省水利工程普查数据获取的对策与措施探讨[J].浙江水利科技,2011,(9).
[关键词]水利普查规范操作工作创新提高成效
中图分类号:TV2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三门县水利普查机构按照统一部署,精心组织,规范操作,狠抓落实,加强全程质量控制,同时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机制,有效完成阶段性普查工作任务。
一、广泛深入宣传,营造普查氛围
普查工作能否搞好,宣传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利用各种宣传场合,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普查氛围,努力使水利普查工作家喻户晓。要通过深入广泛宣传让全社会人员认识到水利普查与“三农”问题的联系,认识到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通过水利普查台账名录核准登记、普查员选聘、各种工作会议、清查调查走访等机会,大力宣传水利普查工作;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采取悬挂横幅、发放传单、媒体报道、电视广告、手机短信等形式,广泛宣传水利普查的相关知识,大造水利普查的声势,扩大影响力,提高全社会参与配合水利普查的責任意识。还要在普查过程中畅通宣传网络,与有关宣传部门建立联系,通过电视、报纸、工作简报等多种方式宣传和汇报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要通过灵活生动、贴近实际的宣传方式让普查对象理解并配合普查工作。
二、强化培训工作,掌握技术要领
一是培训好普查分区工作负责人,才能搞好普查工作各阶段的调度和衔接,让普查分区的负责人掌握普查内容,对普查工作的调度,普查计划实时调整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普查员要全员培训到位。根据工作和形势的需要,从乡镇基层单位及村干部中抽调选拔了一批作风过硬的非水利专业普查人员共同参与普查工作,为水利普查增添了生力军。
各专项组长把普查内容和要求吃透弄懂后,提炼出主要的理论知识在讲课时传授给普查员,把对清查、普查、台账表的讲解放在第一位,授课时普查员人手一套表,老师拿表讲课,指导普查工作流程及普查数据的平衡关系。对上做到勤学多问,对下多培训、常指导。总之,课时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普查员明白要做什么,怎么做。
这样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让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真正掌握水利普查所需的技能和常识。帮助他们学习了解一些水利专业知识和名词术语,掌握一些调查、登记的方法步骤,让他们会看图表、会做记录,同时掌握简单的量测、计算方法。实践证明,通过培训提高普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是准确获取基础数据的技术保证。
三、完善制度建设,夯实普查机制
一是工作制度。结合水利普查工作特点,建立完善工作例会、请示报告、公文档案管理、保密等各项工作管理制度。二是责任制度。明确乡镇普查机构职责,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三是普查数据抽查、审核、验收制度。县、乡(镇)两级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组织逐阶段、逐环节抽查,及时督导;由水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组严格审核把关,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四是信息沟通制度。县、乡(镇)两级建立旬报、简报、快报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及时反馈普查工作信息,提供决策依据。建立与省、市、县3级QQ群的直接沟通,及时咨询有关问题、指导乡镇工作。五是专家咨询制度。对水利普查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或重大问题,及时通过专家咨询会商解决。如水保风蚀、水蚀调查的创新方法,堤防标准确定等都是先通过专家咨询组研究确定后实施的。六是质量控制制度。建立质量控制责任制,实行普查数据全过程质量控制,并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对普查数据严格实行4级审核、层层把关、逐级上报。完善了台账填报对象,要求有计量设施的用水户月初读数进行台账记录;无计量设施的用水户要记录取水时间、流量、用电量或耗油量等辅助数据,用于估算水量台账数据;规范了取用水运行记录管理。台账建设工作小组(经济社会用水和地下水取水井普查组)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水利工程类型及计量设施等情况,制定了《三门县第一次水利普查台账建设工作方案》,并定期深入现场,指导台账数据填报责任单位,特别是水量计量条件不符合要求的单位,按规范要求做好台账表数据的采集和数据录入工作,确保了数据填报及时、准确、真实、全面。同时注意做好与相关部门已有的统计、经普、农普、国土二调、污染源普查等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和合理性检验,确保普查数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四、借鉴试点经验,加强交流优化,提高普查效益
1、学习试点地方,迅速推广经验。 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新、任务重,为了让水利普查工作迅速进入状态,三门县水利普查办首先积极考察、学习试点县、乡工作,组织全县水利普查指导员现场观摩实战,再次提高普查指导员的业务素质。借鉴试点经验,要求各乡镇积极展开普查工作,县水利普查办现场指导,让乡镇水利普查员加强观摩实战。通过镇、村两级工作的不断展开,全体水利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清查登记工作的经验也得到了迅速推广,为全县清查登记工作稳步推进奠定了基础。
2、展开交流会议,促进全面提高。为强化各乡镇对水利普查工作的重视,县水利普查办要求每月召开一次全县水利普查工作交流会,由各镇分管镇长、水利普查办主任参加,会议地点选在阶段性工作最落后的镇。会议上要求先进镇介绍经验,落后镇解释落后原因,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有效地激励了全县水利普查工作争先进位的积极性。
3、建立工作QQ,及时解决难题。三门县是典型的滨海丘陵地带,水利现状极为复杂,各乡镇普查员只身前往村间地头清查登记,咨询交流极为不便。为解决这一难题,县水利普查办要求普查员统一申请QQ号,加入专用工作群,按照时间节点定时上网填写清查表格。同时,县级8个单项普查指导员全天候在线接受业务咨询,及时解决咨询问题,使全县清查登记效率显著提高。例如在经济社会用水台账建设与水利工程野外调查等方面,县水利普查办也采取了一些实用的方法。例如,让水利局水政工作人员入户督查企业用水台账建设,解决企业与村级普查员配合不好的问题,提高企业的重视程度;让水利局水管总站、流域水利站、村普查员三方组成水利工程野外调查组,对水利工程分布区进行精确定位测量,提高水利工程项目普查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
4、运用现代科技,优化数据验证。尝试把3S技术应用到水利普查工作中,在GIS环境中,对各乡镇反馈上来的河流、堤防、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位置、数量、规模等基本要素进行了提取判别,用GPS进行实地勘测,结果证明数据基本准确,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利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从事水利活动所需要的标准规范,这些标准规范不仅满足了日常工作的需要,也为水利普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五、加强全程控制,严格把握质量
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也是普查成败的关键,要严把质量控制关并将之贯彻于普查的始终。在工作之初就明确了经济社会用水、河湖取排水、地下水数据的衔接关系,使普查员切实认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要提高法律意识。要依法开展普查登记,把水利普查登记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严格按统计法和国务院水利普查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进行普查登记,用法律法规为水利普查保驾护航。排除各种人为干扰,杜绝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
按照普查方案要求一步步落实普查进度,首先侧重搞好清查工作,清查是普查工作的重要环节,清查资料完整了,普查也就顺理成章。清查之初是本次工作中最困难的时候,清查期间数次召开调度会议,对清查进行了细致的部署,听取乡镇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反馈的问题。在清查表、台账表、普查表的接收过程中县级普查办在数据质量审核中,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乡镇改正。同时在清查过程中,不定期下乡抽查,一方面给予指导,另一方面防止乡镇有“闭门造车”的现象。为防止数据失真,杜绝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伪造数据等现象发生,县水利普查办严把审核关,抽调技术骨干力量,细致工作,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质量过关。县水利普查办技术骨干牺牲周末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对各乡镇上报的台账对象名录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名录对照技术规定的要求进行一对一指导,确保了普查数据填报的质量。在对基层普查工作展开督导检查和数据抽查中,虽然上级仅要求抽取部分县级普查区进行检查,但在人员少、时间紧的情况下,均坚持采用对全部普查区逐个检查的方式,以确保全县数据质量总体水平。仅在清查数据抽查验收工作中,全县就实地走访了170多个普查对象,同时还对200余个普查对象进行电话核实。
普查数据的平衡关系,是验证表中数据逻辑关系的关键,一定要认真对待。如经济用水普查中用水户取用地表水的,要与水利工程中的泵站、水闸、水库、塘壩、灌区名称一致,同时要与河湖普查中的取水口、排污口的名称、水量、面积一致。经济用水普查中用水户取用地下水的,要与机电井普查中取水户名称、取水量一致,无论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台账表中每个月份的取水量要一致。做到严格按规定的程序要求办事,就要把握好数据处理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内业、外业相结合,数据互补的原则;情况改变,实事求是的原则;新老数据,新数据优先的原则;总量控制,分量平衡的原则;无现成数据,现场实测的原则;数据打架,专题商定的原则;推、估算必须要有依据的原则。要确保普查对象清查登记不重复、不遗漏。
总之,质量就是生命,关系到水利普查工作的成败。三门县水利普查在不同层面、不同阶段规范操作,强化质量控制,整体推进了水利普查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瑜.水利普查质量控制的思路及评价体系[J].中国水利,2010,(9).
[2]陈信解.浙江省水利工程普查数据获取的对策与措施探讨[J].浙江水利科技,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