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揿针埋针治疗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30例临床观察

来源 :中医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fl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面部穴位揿针埋针治疗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干预及醒脑开窍针刺法,每周7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面部穴位地仓、颊车、下关、颧髎、牵正、承浆的揿针埋针治疗,隔天1次,共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口腔功能评分法、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对患者的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口腔功能评分及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等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面部揿针埋针可以明显加强醒脑开窍针刺法对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在肺系疾病的防治过程中,中药膏方有独特优势,而颗粒剂膏方以便捷、质量稳定、便于调方等特点更适合临床应用.结合肺系疾病的特点,根据辨体-辨病-辨证的原则,在缓解期开具膏方,主要以补益肺脾肾、气血阴阳同调为主,兼顾化瘀祛痰,整体配伍呈现补而不滞、寒热同调、动静结合、以平为期的特点,达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目的 ,从而降低疾病复发率.
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代谢的互作失衡与结直肠腺瘤癌变密切相关.基于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发现“土虚木郁”是结直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关键病机.结合现代医学及分子生物学文献,认为肠道菌群紊乱与中医“土虚”密切相关,胆汁酸分泌异常为“木郁”的微观体现,且在结直肠腺瘤癌变进程中,“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关系失衡与中医“土虚木都”相契合.从“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角度探讨结直肠腺瘤癌变“土虚木郁”的生物学内涵,对于研究“土虚木郁”的病机实质及其代表方药对阻止结直肠腺瘤癌变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