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代文学中的悲剧美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ai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文学创作易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尤其是国花精神品质的影响,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樱花转瞬即逝的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日本文学作品的浪漫悲伤情怀,且在隋唐文化传入之前,日本就已经形成以悲为美的独特审美意识,因此本文主要就日本当代文学中的悲剧美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提高对日本当代文学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日本;当代文学;悲剧美
  作者简介:王孔炼(1981.11-),女,汉族,贵州遵义人,本科,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二外日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1
  引言:
  通过对大量日本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总结,可以发现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存在很大的差异,大部分日本文学作品都蕴含着复杂丰富的情感悲欢,即笔者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述出作品的悲情与浪漫。作为日本国花的樱花是智慧与希望的象征,其转瞬即逝的美好生命與浪漫的气质对文学作品创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日本当代文学中的悲剧美。
  一、日本当代文学审美特征分析
  日本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悲哀意识,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认为文学作品除了要涉及悲伤的解析,更为重要的是要包含悯恻、感人与壮美的悲剧美,所以他创作的作品在表达对渺小人物关心与哀怜的同时也表露出浓厚的悲哀之情,对于死亡主题的表现,同样表露出浓厚的悲哀之情,即死亡来临时充溢着悲伤的情调。通过对川端康成作品的阅读与总结,不难发现川端康成很多作品都反映出作者艺术思维观念,所谓艺术思维观念,强调的是美和死之间的联系,死是升华美的有效渠道,所以美和死是具有潜在联系性的整体。川端康成强调物哀之美、自然美形式,这也是其审美追求,为了深入刻画自己对死亡美的向往与追求,最终选择自杀的方式加以证明,这一点与今道友善提出的哲学命题理念不谋而合,即死亡是最高的哲学命题与美学命题。
  二、日本当代文学作品悲剧结局体现物哀死亡之美
  日本文化相较于我国文化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日本文化中,死是一种积极方式,是自身力量发射的有效渠道,而非消极、悲伤的方式。在日本人心中,生与死关系密切,但二者之间依旧存在矛盾,无法做到真正和解,无论是积极的生存还是消极的生存,更或者是任何一种生存,最终都会面临死亡,因此,他们面临死亡毫不畏惧,更愿在死亡之时完成生命力扩张。在肯定生的同时也不否认死,双重肯定,鼓励人们朝着人生价值努力与奋斗,认为人生价值具有可实现性,人生应是自然而美好的,理应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穷途末路、爱无可爱的状况下,可以选择死亡,死亡是解脱自我的主要手段,有利于促进生存价值的实现。通过对大量日本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总结,可以发现很多作品都包含死亡情节,或是美丽大方的女主角死亡,或是女主角为了追随男子而消逝,在死亡中,美得到了升华,达到了高潮,女主角生命的消逝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女主角的美貌。U一般来说,男子毁灭的情况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即一方面,被女子身体所吸引,沉溺于女子美貌之中;另一方面心甘情愿的听从女子的吩咐,帮助她们完成心中所愿,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男子都处于身心愉悦的状态,感到十分开心与幸福,这就说明对美的追求与崇拜是拥抱死亡的主要方式,死亡美,或是悲剧美是日本文学作品追求的主要归宿。
  三、日本当代文学悲剧美彰显出日本复合型民族精神
  所谓民族精神,指的是民族在生存与发展中产生的客观性、普遍性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长期性与系统性,是民族生存状况与生活态度的主要反映。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形成的民族精神也存在差异,日本民族精神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文化、自然与宗教形态等,这就决定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复合性、悲剧性特征,即在实践中形成复合型民族精神及特殊型悲剧精神。日本当代学文中的悲剧美与民族精神有着一定的联系,尤其是死亡文化在民族精神中更为突出,日本人之所以不畏惧死亡,甚至亲近死亡,主要原因在于重生,借助死亡实现人生价值,使生命价值成为永恒,人的精神对死亡在生命中的构建起着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死生悖论得到了强化,并被赋予意志的力量,生命是自然而美好的,是一段奇妙的旅程,并非一开始就面临着黑暗,处于进无可进的状态,基于人意志的推动,死亡会向生命臣服。在最初的感性体验过程中,日本人对所消失的一切感到同情与怜悯,并与自身命运相联系,转瞬即逝的瞬间使他们联想到短暂时间和永恒美之间的关系,并针对二者关系作出相关分析;在感受逐渐演变成信仰与真理时,人们不再局限于思想认识,而是逐渐通过实际行动进行认识追寻,进一步突出死亡面前的特殊性文化。
  由于生与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关注生的同时也重视死亡,生死具备的悖论性特征表露出:在生的美好时期选择消逝提高生命价值,在死亡阴影中发现美感,即死亡美,利用死亡实现生命的扭转,该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长期性与两重性,所谓两重性,指的是既存在矛盾,又可以通过协调加以解决;既互相对立,又可以多渠道融合,总之,它是极为复杂的,在具备美好方面的同时又会体现出丑陋的一面,具有多元化性质。
  结论:
  综上所述,日本悲剧意识极为发达,无论是历史著作还是文学作品都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日本当代文学作品旨在利用扭曲的情欲表达悲痛感,细致刻画人物形象,深入分析人物内心世界,所以探讨日本当代文学中的悲剧美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姚继中,林茜茜.日本文学理念(四) “源氏物语”之美艳——‘物哀(もののあわれ)’[J].日语知识. 2010(04).
  [2]王向远.日本文学民族特性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3]袁利宁.浅析樱花精神——从日本文学看日本人的审美观[J].成功(教育). 2008(12).
其他文献
第一章外源性VEGF诱导的大鼠视网膜血管病变目的探讨外源性VEGF诱导的大鼠视网膜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12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rrVEGF低浓度组、rrVEGF高浓度组.不同时
摘 要:赫薇香小姐是查尔斯·狄更斯在1861年《远大前程》中一位经常被忽视的角色。被未婚夫抛弃后,赫薇香小姐独自一人住在腐烂和黑暗的房子里,并开始报复男性世界。赫薇香小姐被查尔斯·狄更斯定义为冷酷固执疯癫的女人。她的形象无法摆脱查尔斯·狄更斯对于疯癫女性的分类。赫薇香小姐对男人的报复似乎走向极端,但是也可以看做她的自我觉醒的方式。然而,受限于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统治,这种觉醒被忽视了,这可以看做查尔
文章就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出:加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强化学生的朗读背诵、语文教学应生活化,加强课外语言交流与应用;通过学习的体验性,全方位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就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而美术的教学无疑是一种好的途径去引导初中生的他们发现生活中
《德伯家苔丝》是英国著名诗人、作家托马斯?哈代最富盛誉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中的灿烂瑰宝.小说讲述了俊俏懵懂的乡村少女苔丝在不幸被诱奸后惨遭丈夫抛弃最后愤然杀
在新课程改革影响下,素质教育的目标已经从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向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实现转变.培养学生语文语感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项目,而小学阶段,是一切语
摘 要:在《柳絮纷飞的国家》一书作为赤木由子自传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因为真实地描写了日本殖民者在殖民地中的暴行,至今仍然是战争儿童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在国内相应的研究仍没有展开。本文将以《柳絮纷飞的国家》的文本为基础,立足于先行研究,分析其中所描写的日本孩子的形象。从中看出殖民地中的日本孩子真实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柳絮纷飞的国家》;赤木由子;日本孩子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
对于我国所开设课程而言,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学习基础,而小学阶段中的语文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且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推进,更是对教师提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要求
中职语文教师以核心素养为核心,本文针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为切入点,进行细致探讨,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挖掘并丰富核心素养内容,转变学生学习态度;理论与实践教育内容结合,提升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守旧教学观念,在文字教学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正确引导学生做好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意识,让自主学习在初中语文中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