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冲撞下的人性光辉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owhig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影片《澳大利亚》以恢弘的气势、壮阔的场面再现了澳大利亚被英国殖民时期的历史横截面,并透过混血儿那拉的视角展现了澳洲土地上欧洲文明与土著文明的冲撞、镇压与同化。导演在这史诗的庞大背景下,聚焦身处文明交锋间的那拉和他的土著外公、白人“父母”问的亲情,使影片在展现澳大利亚独特文明和残酷历史的同时,闪现出动人的人性光辉和人道主义关怀。
  关键词 种族 文明 人性
  
  曾导演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红磨坊》的澳大利亚导演巴兹·鲁尔曼(Baz Luhrmann),此次携两位澳大利亚籍演员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休·杰克曼(Hugh Jackman)一起为祖国献上了一部致敬的史诗巨片——《澳大利亚》。
  虽然内地引进时的译名《澳洲乱世情》让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澳大利亚版的《乱世佳人》。但这部以沉甸甸的国名命名的影片在本质上更深深印刻着历史、文化及国家伤痛的烙印。
  影片别具象征地选择了一个土著与白人的混血儿的视角,透过一个有着特殊文化和历史身份的儿童的眼光,叙述和见证着澳大利亚被白人殖民的历史截面。当一个带着先进文化的民族浩浩荡荡地踏上未开蒙的新大陆,新文明强势地或毁灭或同化着原始文明。土著被驱逐,黑人遭歧视,既非黑人又非白人的“巧克力”孩子则被“流放”到孤岛。影片中那拉曾感伤地说,“我既不是黑人,我也不是白人。我。一半一半。我,是被偷走的那一代。”这在文明夹缝中被真空抽离的一代。是澳大利亚这个混血民族一道抹不去的深刻的历史伤痕。
  影片透过那拉童真的眼神,坦率而直接地表现着这“被偷走的一代”见证的澳洲历史。这历史,固然残酷血腥,充满文化的;中撞,却也折射着真挚美丽的人性的光辉。
  乔治王,这位古老文明的继承者和象征者,被欧洲文明边缘化了的土著文化的代表。他首先给了那拉原始、蒙昧、神秘的文化启蒙。在那拉童稚的叙述和表现中。古文明洋溢着魔幻的色彩,充满惑人的魅力。而后。来自英国的阿什利夫人的一首《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给了那拉文明的启蒙。从捕鱼的小孩到赶牛的少年。那拉在混合的文明中逐渐成长,也渐渐步入阿什利夫人和牛仔的象征白人文明的社团。与此同时,乔治王依然远远地歌舞着,守护、指引着那拉。那拉在两种文明形成的漩涡间迷惘浮沉,最终在奔牛的段落中找到了答案。当那拉站在悬崖边独自面对奔涌而来的牛群,他闭上眼,听到心灵深处的声音,跟着遥远的乔治王的引导,勇敢地唱起了充满神秘魔力的土著歌谣。这一比《无极》更逼真更气势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奔牛片段,不仅是那拉真正获得成长的象征,更表现了在他内心深处,远古文明与之血肉相连。这是扎根在本能与性灵中的信仰,就像乔治王一样,白人的牢笼关不住他,战争的炮火摧毁不了他。他如一个来自远古的智者远远地用他独特的方式站立着守护着那拉。这份原初的信仰和文明无论在外来文明怎样的冲撞与摧毁下,都不会泯灭。
  影片中,无论是乔治王与那拉之间血脉、性灵及文化继承的紧密联系,还是男女主角阿什利夫人与牛仔和那拉的亲情,都在这个充满种族矛盾、文明冲突和战争硝烟的土地上闪耀出动人的光芒。虽然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代表着英国文化的阿什利夫人曾自以为是地认定那拉不该去过寻根生活。想要同化他血液里流淌的回归自然的土著文化元素,但这一价值观的文化冲撞,在她流泪心焦地寻找那拉,在她毅然拿土地契约交换那拉,在她看到那拉在战争的炮轰下平安归来而留下欣喜泪水的那些瞬间。我们忘记了种族差异忘记了文明冲突忘记了一切,我们只看到一个母亲对一个孩子的深厚而浓烈的爱。这份跨越民族、种族、等级的母爱,闪烁着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芒。
  所谓的文明招致了战争,摧毁一切,包括所有文明包括任何种族。在它的残酷面前,人性的光芒才愈显珍贵,越令人动容。飞机的炸弹轰醒了牛仔心底的情感。他不再逃避自己对阿什利夫人的爱,不再逃避内心深处对黑人的同情和对那拉的责任。于是达尔文港口的酒吧第一次接纳了黑人客人,第一次黑人与白人用同样的酒杯共同举杯:于是他奋不顾身,前往被日军占领的孤岛营救那拉等“巧克力”孩子。在满目的疮痍和更大的悲痛面前,人们仿佛才意识到那些所谓的文明冲突和所谓的种族歧视的无谓。人们才发觉此时人与人之间的一点宽容、一点关怀、一点温暖才是最大的慰藉。当阿什利夫人、牛仔和那拉这个跨越文明与种族的“一家三口”团圆,相拥而泣时,温情在这一片废墟中绽放出最闪亮的光芒。
  最终,当那拉离开阿什利夫人跟着乔治王去完成象征他成人仪式的寻根生活,当阿什利夫人微笑地送他离开,两种文明的冲撞和拉扯获得了妥协。这种和平共处,不是用武力的残暴镇压,而是用爱、理解和包容。在整个世界的殖民历史中,外来文明对原有文明粗暴的践踏留下了太多血泪和伤痛,他们或许带去了先进文明,却失落了人性最本真和大自然给予人的最原初最纯粹的情感。
  澳大利亚,这个在混血的文明中成长的孩子,不停地在白人“母亲”和土著外公之间寻找着归属感。而在这找寻和碰撞的过程中,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在那拉的故事中看到了不同文明共存的可能,不同种族亲如一家的可能,看到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可能。影片最后的字幕:1973年,澳大利亚政府废弃了原来的土著同化政策:2008年,澳大利亚总理正式向“被偷走的一代”致歉。这一充满人道主义的结尾无疑再次凸显了影片的主题——人性。只有给予人性的关怀,才能抚平争端,抚慰伤痕。影片《澳大利亚》以恢弘的气势,壮阔的场面为我们展示了一段历史。以神秘魔幻的色彩重现了一种文明,更以来自人性深处的动人情感给予了所有被殖民民族一份人道主义的关怀。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大众文化在权力、传媒、商家的“合谋”下,已经走入大众日常生活的前沿,形成了自己的话语霸权,它所流露出来的强者逻辑,冲击着如痴如狂的现代观众,极易造成国民文化理想和文化自觉的普遍迷失。在王海鸰的影视作品中,不论是对现代婚姻的描述,还是对两性形象的刻画,抑或是对农村文化的解读,都显示着大众文化视阈下的强势话语特征,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他者”景观。  [关键词]大众文化 “他者
[摘要]新闻工作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新闻摄影画面形象不能因为电脑处理手段的便捷而随意改变,新闻摄影可贵的真实性不能因为技术现代化而受到伤害,不能因为新技术的运用而使新闻摄影产生信任危机。公安新闻图片对真实性的要求更高,因为公安新闻媒介是人们获取公安信息的窗口与渠道,所以公安新闻摄影更要严格遵守真实性这一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社会舆论、影响公众思想、推动公安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公安 
【摘要】《十月围城》主题曲运用三重视角的叙述技巧,参与了影片主题思想内涵的建构。它运用人物视角、部分80-90年代青年为代表的旁观者视角,50-60年代中年人全知视角,形象地展示了“革命”的20世纪中的几代人对“粉末”的“革命”和“革命”的“粉末”的认识的变化过程,并以构成性力量引导新时代的观众重新体味“革命”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十月围城》 主题曲 革命 粉末 三重视角    《十月围城
【摘要】颁奖晚会作为当今电视综艺节目一个不可或缺的形式,因其天然地具有新闻发布的功能以及时间上的非常规性而备受关注,中外皆是。中国电影华袁奖颁奖晚会和美国奥斯卡颁奖典礼作为中外电影界的“翘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可比性,二者在节目的制作意识、表现内容和风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差别,可谓是不一样的精彩。  【关键词】电视  颁奖晚会  华表奖  奥斯卡金像奖  比较    电视颁奖晚会作为综艺节目的一个
【摘要】长久以来在对“中国礼仪之争”的研究中,学者们关注于分析中西方文化冲突,各个修会之间的矛盾斗争,却忽略了中国广大的基督徒在这场涉及他们信仰生存危机中的态度和想法。黄嘉略作为一名长期受西方传教士影响的教徒,其在礼仪之争的表现反映了基督教本土化时,两种异质文化在作为接受者人载体上的冲突。  【关键词】黄嘉略 中国礼仪之争 基督教本 本土化    黄嘉略,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人,生于1679年,其父
[摘要]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作品,其创作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以实用为主,而不是以纯粹的艺术审美为旨归。因此可以视书法活动为一种无意识的艺术创作行为,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创作。书家所追求的书写状态是“偶然欲书”,“随意落笔”,唯独如此才会“无意于佳乃佳”。  [关键词]传统 书法艺术 随性    当代书法创作受“展厅效应”及西方美学的影响,更注重书法外在形式的表现,在创作中力求大制作,大效果。而传统意义上
【摘要】宫崎骏动画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有精湛的技术、宽泛的题材、奇思异想的创意,还在于作者运用了一种巧妙而隐蔽的方式赋予了作品以反思的文化精神,婉约地将神奇想像变成美丽画卷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中国动画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剖析经典作品能为中国动画成功地走向世界提供新的视野与思路。  【关键词】题材 角色 色彩 背景    一、题材广泛、意境深远    宫崎骏是日本著名动画片导演,在全球动画界
摘要:在《魔幻玩具店》中,安吉拉·卡特发挥英超人的想象力,形象地解剖社会细胞——家庭这个微观世界,剑指男性权威表象,质疑男权话语,彰显了女性主义立场及人性关怀。  关键词:父亲 木偶 父权 颠覆    安吉拉·卡特(1940-1992)生前曾荣获多项文学奖。作为一个有众多成就的多面手,她被称赞为是“站在当代英国文学前沿的作家”和“英国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之一”。  《魔幻玩具店》是卡特的第二部小说,曾
[摘要]《海角七号》给萧条时代——台湾电影的萧条时代及金融危机的萧条时代带来了体贴的欢愉,可谓应运而生的时代之作,在故事,人物和视听方面均有很强的可视性:浮躁时代的励志故事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失意小人物的温情夸张增添喜剧色彩,张弛有度的视听节奏保证了观众的审美快感,这种观众导向正是其成功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海角七号》 可视性 观众导向    电影《海角七号》投资四千五百万。台湾本土票房
[摘要] 不同历史时期、地点抗战题材电影的创作者对这场民族战争的关注点和表现力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抗战题材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审美风格、影像语言也都是各异的。重庆的电影活动在取材与主题选择上非主流话语,在艺术表达上又具有多元化特色,重庆的电影工作者在抗战的大环境中,不仅仅是停留在一种单向、固定的视角中,而是利用互动的、包含了自我审视的视线交流,扩大电影动对抗战的影响,呈现出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