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多元表征:重塑课堂新样态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5656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面临的一方面是活泼好动、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另一方面是充满严谨性和抽象性的数学学科。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搭建桥梁?数学多元表征恰恰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学生通过多元表征能将已有的学习经验融入新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还可以让思维方式以表征的形式显现出来,实现思维的可视化。
  一、 溯源: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现实基础
  数学多元表征学习就是将数学概念、定理、性质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知的文字、符号、图像、模型等建立联系的过程。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将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大板块,教材中每个板块都蕴含大量的表征元素。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表征的合理使用就是鼓励儿童用已知去探究未知,用简单去化解复杂。但表征的使用并非单一的,需要学习者从多角度去描述,尽可能逼近学习对象的真实属性,因此多元表征的应用便是应然之选。
  根据依赖的对象不同,儿童思维可以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分数,有的学生用小棒摆,有的学生画图表示,有的学生则用语言来表述。教师要重视并利用这种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 建构: 数学多元表征的学习机制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征是指用一种形式将另一种事物、想法或知识重新表现出来的过程。数学多元表征的含义是指某个学习对象的多种不同表现形式,将该概念引入儿童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将其阐述为用儿童的视角去理解数学知识,然后用语言描述学习对象,最终构建知识体系。小学阶段常用的多元表征有实物表征、图形表征、语言文字表征和符号表征等。
  小学生接触的学习材料往往具备引发学生直观感知的特点,而感知到的内容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受学习材料表征结构的影响。学习材料呈现的图形表征较多,有助于学生的直观理解;学习材料的文字表征或符号表征较多,学生获取信息的难度就会增加。
  当学习材料的表象初步进入学生的头脑后,会唤醒学生记忆中存储的有关知识或方法,学生就能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建立联系。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一课时,面对“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块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这个问题,学生选取的表征方式不尽相同。极个别学生选取了实物表征,用小棒去围;有的学生选取了图形表征,在方格纸中画;有的学生选取了符号表征,直接列出计算面积的算式。每种表征形式都反映出学生对情境中的已知信息进行了加工,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了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建立模型。
  三、 寻绎: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意蕴
  多数的数学概念、性质、规律等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单一表征很难全面、完整、精准地使学生把握学习对象的要义。有的表征便于直观理解,有的表征便于逻辑推理,有的表征便于计算记忆,如果将不同类型的表征组合起来,便可以较为系统地建立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循序渐进地发掘知识的内涵,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多元表征间的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聯系、相互转换的。在小学阶段,教师经常采用实物表征、教具模型表征帮助学生理解,逐步建立学习对象的符号表征、语言文字表征,当学生对知识进行吸收后,又会以图形表征等形式进行存储。例如,常见的思维导图就是以图形表征的形式建构关于某单元、某章节或某板块的知识结构,不同的表征形式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在选择表征方式时,如果能建立起不同表征之间的联系,则能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深度学习的核心是思维的深入,在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蜻蜓点水式”的思考方式,他们只注重知识的表象,表现出来的就是他们只使用某种熟悉的表征形式而不使用其他不熟悉的表征形式进行学习。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面对不同问题时能采取不同的方式去解决的能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将军山小学)
其他文献
要想打开语文学科的“窗户”,教师就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处于乐学、趣学的状态.课堂教学内容要充满趣味,难易程度要合理,课堂形式要有创新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高效地汲取知识.笔者在此以《童年的水墨画》为例,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期刊
“体验式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交流和分享个人所得,在反思、总结中提炼,最后将成果再次运用到实践中,从而获得进步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体验式学习”方式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也是遵循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方式。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体验式学习”法,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情境體验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文体丰富多样,主要有诗歌、散文、记叙文、科学小品文等。针对不同
期刊
我们常说的人文素养,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即人文精神。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古诗文真正能够吸引人的,是诗人表达的某种思想情感及诗人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世界。学习古诗文是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应通过古诗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自主朗读,从量变转向质变  诗人在创作古诗时,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期刊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其中,工具性指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人文性指向内在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应该紧密结合语文教学与德育,更好地推动学生不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一、激活范例榜样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能以知识、信息为抓手进行直接灌输,而应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人物
期刊
“探究式学习”是数学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体验式探究注重学生的探究感受、体验。体验式探究以素养生成为目标,以数学探究为主要方式,以感受体验为核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度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学习力,形成数学基本观念。  一、 在感知体验中触发深度探究  感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首先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操作等,从而获得数学感知。在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注重实效性,在阅读策略方面有明显的指导性作用.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立足课堂教学实践,优化教学过程,让课堂成为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切实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搭船的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笔者以该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立足核心素养,夯实语用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期刊
“快乐读书吧”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个新增的栏目,这个栏目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爱,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设计合适的课型对达成“快乐读书吧”背后的目标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内在的原始经验和思维方式入手,引领学生展开对整本书的阅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养成喜欢阅读的习惯。  一、合理选择书目,激发阅读欲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绝不能一
期刊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写作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一项重要能力,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给他们创设写作情境、提供写作素材、培养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将结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教学实践,谈一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创设情境是培养写作兴趣的法宝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
期刊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让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立德树人,离不开教育支撑,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线,学校不但要加强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教育,还要在其他学科中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德育有机融合在数学教学之中。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特别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为学生年龄小,很难感受到数学内容传递出来的德育信息。在
期刊
新课程改革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国家战略问题,集中体现着国家意志,承载着国家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决定着民族的未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的,毫无疑问,教师是课程建设者,课程开发能力是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呢?笔者从学校的视角出发,探讨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策略。  一、唤醒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在课程实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