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演唱中唱“声”是为了表“情”,亦即寓情于声、以声传情。作为一名成功的演唱者,必须在演唱中充分展现出应有的情感表现力,才能准确诠释声乐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本文着重围绕如何提高歌曲演唱的情感表现力,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应当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声乐演唱;情感表现;表现手法
声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是通过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完美结合来表现人们生活中最深刻、最真挚、最细腻的情感体验。《乐记》中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之然也。”这段话深刻说明了包括演唱在内的音乐是因人们心灵受外界的感动而产生的,然后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在声乐演唱中优美动听的声音是为了表现内心的情感体验,再好的声音,如果不能将歌曲的内容、情感表现出来,会令听者索然无味,更谈不上感染人了。因此声乐演唱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艺术,而情感是声乐演唱的灵魂。那么如何提高歌曲演唱的情感表现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解词意,找准风格
一部声乐作品是词、曲作家情感的寄托,是声乐演唱者酝酿感情的依据。我们拿到一首新歌,首先应对音乐和歌词进行认真研读和揣摩,在整体上感知和把握作品。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还需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或者其他文字资料做参考。这是因为每一首声乐作品,总是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作者可能因特定的时代背景而产生特定的创作思想,表达出特定的思想感情,从而使作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一般艺术歌曲或者民歌和当代与我们生活较接近的创作歌曲,其内容与情感一般比较容易理解,而中外古典歌曲如果我们不弄清楚词句的意义和风格,只是按字音与旋律的变化漫无主次地去唱,是很难表达出词曲作家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比如在演唱我国近代作曲家青主根据北宋词人李之仪《卜算子》词谱写的歌曲《我住长江头》这首歌时,既要弄清词意,还要弄清作者创作的具体背景和用意。原词是抒发一个女子怀念爱人的深情,借助音乐的反复咏唱,使激情鼎沸,更加突出了真切挚美的思念之情,渗透了作者对明天的美好向往。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往往就会唱得过于婉转柔美,而表达不出那种昂奋的力量。再比如演唱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鳟鱼》这首歌,如果光从词意看是比较简单的,它表现了小鳟鱼在小溪中悠然自得地游动,以及钓鱼人钓鱼的情景,然而作者通过鳟鱼的遭遇寓示了深刻的含义:善良的单纯往往要被虚诈与邪恶所害,表达了作者对鳟鱼命运的无限同情与惋惜的心情。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寓意和歌词的主题,是很难表达真实准确的情感的。这就需要演唱者反复吟诵歌词,在吟诵中准确理解词曲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注意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能够充分演绎作品的演唱风格来塑造出富有个性的、鲜明的艺术形象,还作品以应有的生命力。
2哼唱曲谱,捕捉歌曲的音乐形象
作曲家是用音乐语言来塑造形象,音乐代表了作曲家对歌词的理解,代表了作曲家心灵的感受。所以我们在弄清楚歌曲的主题思想、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后,接下来就要轻声地反复哼唱曲谱,或者在钢琴上反复进行弹奏,让歌曲的旋律在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而且要在对歌曲旋律的熟悉过程中,通过典型的音型、典型的节奏来捕捉作曲家良苦的用心,捕捉歌曲的音乐形象。其中,还需要我们弄清这样几个问题:歌曲调式是西洋调式还是民族调式?是大调式还是小调式?歌曲中的主要旋律特点是什么?音乐具有什么样的地方民族风格?音乐有着什么样的结构?只有找准了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演唱时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家塑造的歌曲艺术形象,才能使词曲的结合达到完美的境地。
3整体体验,精心布局
常言说:“情动于衷而行于外。”情感体验是歌唱者演唱时情感表现的基础,是演唱者再创作的源泉,没有情感体验的表现是缺乏感染力的。我国著名女歌唱家才旦卓玛的演唱既能使“一里老幼,喜跃欢舞,弗能自禁”,又能使“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如此牵动人心、生动感人的演唱,是因为她在演唱中将自己亲身体验到的最深刻、最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出来,就如同在用音乐讲述自己的故事。那么怎样捕捉歌曲中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呢?那就是注重歌曲的开头部分,处理好歌曲的高潮部分,收好歌曲的结尾部分。
(1)注重歌曲的开头部分。伴着音乐,首先要唱好第一句,一开始就把观众抓住,先声夺人。我们一上台就要进入规定的情景,进入作品内容的特定氛围,在前奏开始之前即作好所有的准备,在前奏中思想不能游离,要以充沛的感情和富有魅力的声音唱出第一句,努力抓住观众,为后面的演唱奠定良好的基础。歌曲的开头有动态的、静态的、强的、弱的。例如:《马儿啊,你慢些走》开头就是动态的;《望星空》的开头是静态的;《大刀进行曲》是强开头;《黄河怨》是弱开头。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开头,我们都必须唱好,做到先声夺人。有的演员在台上刚一开口,观众就是满堂喝彩,这对稳定本人的情绪、活跃剧场的气氛都是很有好处的,这就是开了一个好头。头开好了,下面的演唱要紧跟上去,按照歌曲的结构和曲调发展的逻辑,有条不紊地演唱下去,层层推进,形成一条清新流畅的情感线,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例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它虽然是个每段只有两句话的小歌,但它的语言、旋律都是那么美妙动听,音乐一环扣一环地向前推動,诱导着观众步步深入地感受姑娘的可爱,体会纯洁的无与伦比的爱情。
(2)处理好歌曲的高潮部分。每首优秀的声乐作品中都有作曲家心中对生活最深刻、最炙热的情感部分,这个重点的部分就是高潮。我们在演唱作品的过程中,要集中精力唱好高潮,把高潮部分表现得鲜明有力。因为高潮部分是一首作品中感情最集中最强烈的部位,所以我们要唱好一首歌的高潮,要精心安排好高潮前后的铺垫,其中包括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呼吸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使歌曲高潮的到来水到渠成。当然,有的歌曲高潮是循序渐进的到来,逐步地推向感情的饱和点,而有的歌曲高潮是异峰突起,一石激起千层浪,给观众的情感以强烈的震撼和冲突。因此,我们只要处理得好,不论是哪种方式,都会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都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收好歌曲的结尾部分。就一首歌曲的演唱来说,即使开头部分、高潮部分都演唱得很成功,但结尾处理得不好,也会给人以平平的感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虎头蛇尾。歌曲的结尾很重要,就像画画一样,一定要画好最后一笔,塑造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歌曲的结束可能在强音上,也有可能在弱音上,有可能在高音区,也有可能在低音区,这就需要我们在心理上、气息上、声音上、力度上做好收尾的充分准备,以至唱完整个歌曲的最后几个音。其中关键的一点是结尾要唱得充分,高音要挺住,潇洒豪放,淋漓尽致;低音要托住气息,深沉哀怨,丝丝入扣。例如演唱歌曲《恨是高山愁是海》时,就要在结尾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刻骨铭心的恨;在演唱乔尔达尼的《我亲爱的》时,就要在结尾处表达出丝丝哀怨的真实情感。
4讲究表演,展现台风
歌唱者要想在舞台上进退自如地做好表达情感的动作,就要了解和学习传统的表演手法。“手、眼、身、法、步”是我国传统戏剧中专指舞台表演的一句术语。“手”是指手势。手在舞台表演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声乐表演中伴随音乐的律动可以更加细腻地揭示出音乐的内涵。手势是音乐流动的一部分,已化入整个造型活动中,这样的表现风格在我国民族民间的歌曲演唱中比较常见。我们有时候会说:某某的手没有感觉,就是说他的手伸出来不到位,手势不好看,所以一定要训练手的灵活性。“眼”是指眼神。一个人的精、气、神、喜怒哀乐,都可以经双眼来表达出来。在声乐演唱中,眼神的运用对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展示作品内在的情绪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生动而有表现力的眼神能使声音的表现更加动人,并将演唱者自身的情感体验快速地传递给欣赏者,使其更易加深对声乐作品内涵的感悟。“身”是指身段、身體各部分的灵活性。一个好的歌唱者,应该是身体各部分灵活自如、协调一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正如俗话说的“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法”是指法术、功法,是指歌唱者的内在气质。有的歌唱者到了台上就萎靡不振、无精打采、有气无力的,根本压不住台。而好的歌唱者应该是英气勃勃、精神焕发、光彩照人的,会使整个舞台因此而生辉。“步”是指脚步,在台上的步法。步法的灵活与否是区分一个歌唱者是否成熟的标志。“手、眼、身、法、步”在歌唱表演中是互相协调的,不可分割。例如我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在演唱我们熟悉的歌剧《小二黑结婚》选曲《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时,她的每个手势、每个眼神、每个步伐都在舞台上表现得惟妙惟肖、形容逼真,把观众带到了歌曲本身的意境之中。掌握了这些要领,对于提高歌曲演唱的情感表现力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刘玉山.浅谈歌曲的情感处理[J].音乐天地,2004(10):10-12.
[2] 王丽娜,李占秀.歌曲表演中情感表现的美学原则[J].中国音乐,2003(2):20-22.
[3] 王欣欣.歌曲情感初探[J].中国音乐,2000(4):12-13.
[4] 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34-35.
[5] 杨春晖.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现[J].音乐天地,2005(4):40-42.
作者简介:宁伟杰(1963—),女,山东蓬莱人,大学学历,大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长年从事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
关键词:声乐演唱;情感表现;表现手法
声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是通过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完美结合来表现人们生活中最深刻、最真挚、最细腻的情感体验。《乐记》中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之然也。”这段话深刻说明了包括演唱在内的音乐是因人们心灵受外界的感动而产生的,然后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在声乐演唱中优美动听的声音是为了表现内心的情感体验,再好的声音,如果不能将歌曲的内容、情感表现出来,会令听者索然无味,更谈不上感染人了。因此声乐演唱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艺术,而情感是声乐演唱的灵魂。那么如何提高歌曲演唱的情感表现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解词意,找准风格
一部声乐作品是词、曲作家情感的寄托,是声乐演唱者酝酿感情的依据。我们拿到一首新歌,首先应对音乐和歌词进行认真研读和揣摩,在整体上感知和把握作品。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还需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或者其他文字资料做参考。这是因为每一首声乐作品,总是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作者可能因特定的时代背景而产生特定的创作思想,表达出特定的思想感情,从而使作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一般艺术歌曲或者民歌和当代与我们生活较接近的创作歌曲,其内容与情感一般比较容易理解,而中外古典歌曲如果我们不弄清楚词句的意义和风格,只是按字音与旋律的变化漫无主次地去唱,是很难表达出词曲作家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比如在演唱我国近代作曲家青主根据北宋词人李之仪《卜算子》词谱写的歌曲《我住长江头》这首歌时,既要弄清词意,还要弄清作者创作的具体背景和用意。原词是抒发一个女子怀念爱人的深情,借助音乐的反复咏唱,使激情鼎沸,更加突出了真切挚美的思念之情,渗透了作者对明天的美好向往。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往往就会唱得过于婉转柔美,而表达不出那种昂奋的力量。再比如演唱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鳟鱼》这首歌,如果光从词意看是比较简单的,它表现了小鳟鱼在小溪中悠然自得地游动,以及钓鱼人钓鱼的情景,然而作者通过鳟鱼的遭遇寓示了深刻的含义:善良的单纯往往要被虚诈与邪恶所害,表达了作者对鳟鱼命运的无限同情与惋惜的心情。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寓意和歌词的主题,是很难表达真实准确的情感的。这就需要演唱者反复吟诵歌词,在吟诵中准确理解词曲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注意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能够充分演绎作品的演唱风格来塑造出富有个性的、鲜明的艺术形象,还作品以应有的生命力。
2哼唱曲谱,捕捉歌曲的音乐形象
作曲家是用音乐语言来塑造形象,音乐代表了作曲家对歌词的理解,代表了作曲家心灵的感受。所以我们在弄清楚歌曲的主题思想、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后,接下来就要轻声地反复哼唱曲谱,或者在钢琴上反复进行弹奏,让歌曲的旋律在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而且要在对歌曲旋律的熟悉过程中,通过典型的音型、典型的节奏来捕捉作曲家良苦的用心,捕捉歌曲的音乐形象。其中,还需要我们弄清这样几个问题:歌曲调式是西洋调式还是民族调式?是大调式还是小调式?歌曲中的主要旋律特点是什么?音乐具有什么样的地方民族风格?音乐有着什么样的结构?只有找准了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演唱时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家塑造的歌曲艺术形象,才能使词曲的结合达到完美的境地。
3整体体验,精心布局
常言说:“情动于衷而行于外。”情感体验是歌唱者演唱时情感表现的基础,是演唱者再创作的源泉,没有情感体验的表现是缺乏感染力的。我国著名女歌唱家才旦卓玛的演唱既能使“一里老幼,喜跃欢舞,弗能自禁”,又能使“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如此牵动人心、生动感人的演唱,是因为她在演唱中将自己亲身体验到的最深刻、最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出来,就如同在用音乐讲述自己的故事。那么怎样捕捉歌曲中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呢?那就是注重歌曲的开头部分,处理好歌曲的高潮部分,收好歌曲的结尾部分。
(1)注重歌曲的开头部分。伴着音乐,首先要唱好第一句,一开始就把观众抓住,先声夺人。我们一上台就要进入规定的情景,进入作品内容的特定氛围,在前奏开始之前即作好所有的准备,在前奏中思想不能游离,要以充沛的感情和富有魅力的声音唱出第一句,努力抓住观众,为后面的演唱奠定良好的基础。歌曲的开头有动态的、静态的、强的、弱的。例如:《马儿啊,你慢些走》开头就是动态的;《望星空》的开头是静态的;《大刀进行曲》是强开头;《黄河怨》是弱开头。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开头,我们都必须唱好,做到先声夺人。有的演员在台上刚一开口,观众就是满堂喝彩,这对稳定本人的情绪、活跃剧场的气氛都是很有好处的,这就是开了一个好头。头开好了,下面的演唱要紧跟上去,按照歌曲的结构和曲调发展的逻辑,有条不紊地演唱下去,层层推进,形成一条清新流畅的情感线,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例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它虽然是个每段只有两句话的小歌,但它的语言、旋律都是那么美妙动听,音乐一环扣一环地向前推動,诱导着观众步步深入地感受姑娘的可爱,体会纯洁的无与伦比的爱情。
(2)处理好歌曲的高潮部分。每首优秀的声乐作品中都有作曲家心中对生活最深刻、最炙热的情感部分,这个重点的部分就是高潮。我们在演唱作品的过程中,要集中精力唱好高潮,把高潮部分表现得鲜明有力。因为高潮部分是一首作品中感情最集中最强烈的部位,所以我们要唱好一首歌的高潮,要精心安排好高潮前后的铺垫,其中包括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呼吸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使歌曲高潮的到来水到渠成。当然,有的歌曲高潮是循序渐进的到来,逐步地推向感情的饱和点,而有的歌曲高潮是异峰突起,一石激起千层浪,给观众的情感以强烈的震撼和冲突。因此,我们只要处理得好,不论是哪种方式,都会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都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收好歌曲的结尾部分。就一首歌曲的演唱来说,即使开头部分、高潮部分都演唱得很成功,但结尾处理得不好,也会给人以平平的感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虎头蛇尾。歌曲的结尾很重要,就像画画一样,一定要画好最后一笔,塑造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歌曲的结束可能在强音上,也有可能在弱音上,有可能在高音区,也有可能在低音区,这就需要我们在心理上、气息上、声音上、力度上做好收尾的充分准备,以至唱完整个歌曲的最后几个音。其中关键的一点是结尾要唱得充分,高音要挺住,潇洒豪放,淋漓尽致;低音要托住气息,深沉哀怨,丝丝入扣。例如演唱歌曲《恨是高山愁是海》时,就要在结尾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刻骨铭心的恨;在演唱乔尔达尼的《我亲爱的》时,就要在结尾处表达出丝丝哀怨的真实情感。
4讲究表演,展现台风
歌唱者要想在舞台上进退自如地做好表达情感的动作,就要了解和学习传统的表演手法。“手、眼、身、法、步”是我国传统戏剧中专指舞台表演的一句术语。“手”是指手势。手在舞台表演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声乐表演中伴随音乐的律动可以更加细腻地揭示出音乐的内涵。手势是音乐流动的一部分,已化入整个造型活动中,这样的表现风格在我国民族民间的歌曲演唱中比较常见。我们有时候会说:某某的手没有感觉,就是说他的手伸出来不到位,手势不好看,所以一定要训练手的灵活性。“眼”是指眼神。一个人的精、气、神、喜怒哀乐,都可以经双眼来表达出来。在声乐演唱中,眼神的运用对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展示作品内在的情绪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生动而有表现力的眼神能使声音的表现更加动人,并将演唱者自身的情感体验快速地传递给欣赏者,使其更易加深对声乐作品内涵的感悟。“身”是指身段、身體各部分的灵活性。一个好的歌唱者,应该是身体各部分灵活自如、协调一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正如俗话说的“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法”是指法术、功法,是指歌唱者的内在气质。有的歌唱者到了台上就萎靡不振、无精打采、有气无力的,根本压不住台。而好的歌唱者应该是英气勃勃、精神焕发、光彩照人的,会使整个舞台因此而生辉。“步”是指脚步,在台上的步法。步法的灵活与否是区分一个歌唱者是否成熟的标志。“手、眼、身、法、步”在歌唱表演中是互相协调的,不可分割。例如我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在演唱我们熟悉的歌剧《小二黑结婚》选曲《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时,她的每个手势、每个眼神、每个步伐都在舞台上表现得惟妙惟肖、形容逼真,把观众带到了歌曲本身的意境之中。掌握了这些要领,对于提高歌曲演唱的情感表现力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刘玉山.浅谈歌曲的情感处理[J].音乐天地,2004(10):10-12.
[2] 王丽娜,李占秀.歌曲表演中情感表现的美学原则[J].中国音乐,2003(2):20-22.
[3] 王欣欣.歌曲情感初探[J].中国音乐,2000(4):12-13.
[4] 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34-35.
[5] 杨春晖.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现[J].音乐天地,2005(4):40-42.
作者简介:宁伟杰(1963—),女,山东蓬莱人,大学学历,大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长年从事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