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笔生花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陋室铭》中,刘禹锡采用托物言志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而在《爱莲说》中,周敦颐更是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表现了其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可见,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的“物”上,使其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这种方法就叫托物言志法。
  下面这篇文章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法。细读,你又获得了什么感悟呢?
  美文在线
  会思想的芦苇
  最近回到我曾经“插队落户”的故乡,一下船,就看到了在江堤上迎风摇曳的芦苇。久违了,朋友!
  芦苇,曾经被人认为是荒凉的象征。然而在我的心目中,这些随处可见的植物,却代表着美丽自由的生命,它们伴随我度过了艰辛的岁月。
  从前,芦苇是崇明岛上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芦苇的一身都有经济价值。埋在地下的嫩芦根可解渴充饥,也可入药。芦叶可以包粽子,芦叶和糯米合成的气味,就是粽子的清香。芦花能扎成扫帚,这样的扫帚,城里人至今还在用。用途最广的,是芦苇秆。农民用灵巧的手,把它们编织成苇帘、苇席、芦篚、箩筐、簸箕,盖房子的时候,芦苇可以编苇墙,织屋顶。很多乡民曾经以编织芦苇为生,生生不息的芦苇使故乡人多了一条活路。
   我在崇明“插队”时,曾经和农民一起研究利用地下的沼气来做饭。打沼气灶,也用得上芦苇。我们先在地上挖洞,再将芦苇集束成捆,一段一段接起来,扎成长十数米的芦把,慢慢地插入洞中,深藏在地下的沼气,会沿着芦把的空隙升上地面,积蓄于土灶中,只要划一根火柴,就能在灶口燃起一簇蓝色的火苗,为贫困的生活增添些许温馨。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件无比奇妙的事情。
  在艰苦的“插队”生涯中,芦苇给我的抚慰旁人难以想象。我是一个迷恋自然的人,而芦苇,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妙礼物……
  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和农民一起挑着担子从它们中间走过时,青青的芦叶掸我衣、拂我脸,那是自然对人的亲近。
  最难忘的是它们开花的景象。酷暑过去,金秋来临,风一天凉似一天,这时,江边的芦苇纷纷开花了,那是一大片皎洁的银色。在风中,芦苇摇动着它们银色的脑袋,在江堤两边发出深沉的喧哗,远远看去,犹如起伏的浪涛,也像浮动的积雪。使我难忘的是夕照中的景象,在绚烂的晚霞里,银色的芦花变成红色的一片,仿佛随风蔓延的火苗,在大地和江海的交界地带熊熊燃烧。
  冬天,没有被收割的芦苇身枯叶焦,在风雪中显得颓败,使大地平添几分萧瑟之气。然而,我知道,芦苇还活着,它们不会死,在冰封的土下,有冻不僵的芦根,有割不断的芦笋。只要春风一吹,它们就以粉红的嫩芽、翠绿的新叶为人类报告春天的消息。冬天的尾巴还在大地上扫动,芦笋却倔强地顶破被严霜覆盖的土地,在凛冽的寒风中骄傲地伸展开它们那柔嫩的肢体,宣告冬天的失败,也宣告着生命又一次战胜自然强加于它们的严酷。
  我曾经在日记中写诗,诗中以芦苇自比。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这比喻使我感到亲切。以芦苇比人,喻示人的渺小和脆弱,其实,可以作另义理解,人性中的忍耐和坚毅,恰恰如芦苇。在我的诗中,芦苇是有思想的,它们面对荒滩,面对流水,面对南来北往的候鸟,舒展开思想之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中。我当年在乡下所有的悲欢和憧憬,都通过芦苇倾吐了出来。
  …………
  这次去崇明,我专门到堤岸上看了芦苇。芦苇还和当年一样,在秋风中摇晃着银色的花朵。那天黄昏,我凝视着落霞渐渐映红那一大片芦花,它们在天地之间波浪起伏,像涌动的火光,重又点燃我青春的梦想……
  (选自《赵丽宏散文精选》,有删改)
  心香一瓣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以芦苇象征着人在困难中所表现出来的韧性和坚强,赋予了芦苇以人的思想和精神,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追求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种立意上独特的喻指性,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
  文中大量运用细腻的描绘,再现了芦苇的美丽风姿,使读者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芦苇的自然之美和精神品格之美。
  阅读本文,我们收获了这样的人生启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要像芦苇一样活着,笑对人生的苦难,放飞自己的梦想,实现人生的价值,让人生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技法提炼】
  托物言志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简单来说,就是以物写人,通过借助富有显著特征的具体的物,寄托作者的情感或志向。托物言志法的运用,可使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常用于表达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等。具体写作时,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仔细观察,凸显所写事物的特点。托物言志,“物”是基础,不能很好地写出这个“物”,“志”就无从谈起;即便勉强写了“志”,这个“志”也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写好“物”,就为言“志”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才是写好这类作文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写物时,摹形须绘声绘色,形象生动;传神须神情毕肖,栩栩如生。摹形与传神只有和谐统一,作文 “言志”才有基础。
  ◆选好角度,有层次地写好“物”与“志”的关系。这是说,所言之志与所托之物的关系不能故弄玄虚,而应在作者的引导下,步步深入,最终水到渠成,令读者恍然大悟。
  【片段拾萃】
  (一)
  一个艳阳天,我在家中无聊,好奇心驱使我去看看蟹爪兰。我远远就望见窗台上的蟹爪兰多了几分颜色,没想到,居然开花了。走到近处,只见曲曲折折的叶片间,静静地躺着几朵娇艳的花,像一位位温婉的女子,意兴正浓,颇有些“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感觉。
  接下来的几天,淅淅沥沥的小雨不停地下着,我因为事多,竟忘了把蟹爪兰从窗外的花架上搬回屋内,没想到,它竟在寒风冷雨中“凌寒独自开”了。与阳光下的娇羞截然不同,此时的蟹爪兰如同一位久经沙场的战士,诠释着生命的顽强。
  看着这一幕,我的心中有了一丝颤动,想到自己在学校里的颓废,容易被周围的环境迷惑心智,无法在新环境下生存,哪儿像蟹爪兰在两种不同的世界中都能活出自己的光彩。花犹如此,人何以堪?我更应当坚守自己的信念,相信,终会抵达理想的彼岸。
  ——河南漯河市实验中学 高煊哲 《蟹爪蘭给我的启示》
  思维火花
  “花犹如此,人何以堪”,小作者借火红的蟹爪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相信,正在读报的你想必也收获了很多吧。
  (二)
  雨点从树叶的缝隙间穿过,豆大的雨滴重重地砸在柔弱的蒲公英上,绿色的茎杆虽蜷曲起来,然而,头上的“小伞”却惊魂未定,四处逃窜开来。我不禁有些同情它们,它们或许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生根发芽,可它们不怕,只要有一丝希望,都不会轻言放弃……
  凄风苦雨中,蒲公英依旧选择让自己的种子随风飘散,去寻觅世界的美丽。我不也应该像它那样积蓄所有力量,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吗?
  在这次考试中,我虽然失利了,但人生之路还是那么漫长,光哀叹有什么用?
   唯有坚强挺立,才会收获美丽的人生!
  ——湖北松滋市南海中学 尤书恒  《给自己的世界一片晴朗》
  思维火花
  
  
  
  
  
  
其他文献
小人物的喜与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普通大众的生活体验,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千千万万人。  “小人物”虽小,但其身上所呈现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却不小。  【阅读训练一】  茶 垢  史老爹喝茶大半辈子,喝出了独家怪论:“茶垢,茶之精华也!”  故而,他那把紫砂茶壶是从来不洗不擦的。因常年在手里摩挲,壶身油腻腻的,紫黑里透亮。揭开壶盖,但见壶壁发褐发赭,那厚厚的茶垢竟使壶内天地瘦了一大圈呢
期刊
文题亮相  有人说,生活是一本渊博的书,是一门高深的哲学。我却认为,生活是一位无言的老师,它总是教给我们一些重要的东西,令我们受益匪浅。在这位老师的引领下,我们才真正读懂了人生。  阅读上面的文字,请以“最好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健康,选材新颖;(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感情真挚;(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范例作文  最好的
期刊
在我的印象中,爷爷是小气的,他的小气似乎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中。  早餐,爷爷只吃一枚咸鸭蛋和一个大大的白馒头。这枚咸鸭蛋对他来说就是美味的菜了,他剥壳时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宝贝”掉了。吃蛋时,也不会直接吃下,而是一点点地用筷子拨下放到嘴里。我们都劝爷爷多吃点,可他总是不听,还说已经习惯了。  学期末,当我准备把快要用完的本子扔掉时,爷爷总会迅速地跑过来,拿过我的本子,将新本子放在旧本子下面,用订
期刊
场面描写是指对众多人物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如果一个场面内人多、事多、物多、景多,大家在写的时候往往会顾此失彼,表达方式单一,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这篇作文,大家看完就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  【就医作文】  精彩的运动会  盼望着,盼望着,我们终于盼来了一年一度的运动会。  隆重开幕  开幕式隆重又热闹。  寒冷的风儿挡不住同学们的热情。伴随着节奏明快
期刊
文题亮相  顾晓蕊在《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中这样写道:“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她将心比作会开花的树,意蕴丰富,认为人应该像树一样,在遭受灾难时,保持平和的心态,默默承受,做一个智者;同时,有着坚定的信念,坚强乐观,做一个强者。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心
期刊
这是一棵老松树,树干上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它老了,树梢似乎再也长不出浓密的枝叶了,再也无法让鸟儿栖息在这里卖弄清脆的嗓音了。  可它身旁的一大丛玫瑰却与众不同,娇艳欲滴,姹紫嫣红,各色花瓣好似波浪,连绵起伏。青翠欲滴的根茎挺得直直的,散发着青春和活力。每当人们走在旁边的青石板小路时,总会不禁赞叹:“花丛多美呀!再瞧瞧那棵老树,根本不配拥有苍松的称号!”  没有人去触碰花丛——或许是怕自己粗糙的双手伤
期刊
童年是每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斑斓的岁月里,许多童年趣事就像七彩奇石,零零碎碎地点缀着童年的画卷。那些故事时常勾起我的回忆,让我产生无限遐想。  儿时的我极爱吃糖,哪怕满口“黑牙”,疼得龇牙咧嘴,也不停止。因为我酷爱吃糖,还闹出过一个笑话呢。  那时,每次到外婆家,我都会让母亲买一大包糖果。有一次,我见外婆手里捏着一把花生的种子,竟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种子能够发芽结果,为何糖果就不可以
期刊
【考点解析】  看背景·思人物。分析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时,需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典型环境)下,同时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  巧描写·重细节。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最大特点。分析小说的描写方式,主要是通过从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入手,尤其是细节描写,以来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读情节·理思路。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
期刊
古代,学校被称作“学堂”或“私塾”,进学堂、私塾学习称之为“读书”,而学生则被称为“书生”。可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儿童读书的优良传统,更有着“以诗书传家”的优良家风。可是现在,由于升学的压力,题海战术愈演愈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校唯分是举,学生唯分是从,已经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读书生活。但可喜的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从教材编写着手,
期刊
妈妈经常在我耳边叮嘱的一句话,那就是人不能说谎。可回想从前,我却听到了来自妈妈说的不少谎言。①  小时候,我总是很贪玩,不到晚上绝不回家。有一天,我玩到晚上八点多才回来,一推开门,就看到妈妈坐在沙发上,满脸严肃地对我说:“儿子啊,你又回来晚了。妈妈告诉你。从前,这里就有抓小孩的,且大多数都是贪玩的小孩。经警方调查后才知道,他们是被大灰狼叼走了!”  当时,我吓得半天说不出话儿来。打那以后,我每次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