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聋生读出语文味儿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oFe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手段,聋生虽然不能口语进朗读,但是他们以手代口,手为心声,依然能读出语文味儿。当然这需要老师的耐心培养,不仅要加强基本阅读能力培养;老师也要认真范读,给学生做样子;更要创设各种情境进行有效训练,激发阅读的热情。
  【关键词】聋生;朗读;语文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A
  聋生学习语文有没有捷径呢?至今好像没有找到。但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得过“读”这一关,因为“读”能培养聋生语感,提高理解能力,发展思维,以及陶冶情操等,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提到读,那就得说说手语了,手语是聋生的母语,是一个形体语言,也是一个视觉语言,聋人交流之间的主要工具。聋生借助她来“说话”,表情达意,就好像普通人说话一样,聋人之间用手势交流得很顺畅。既然手语能交流,那么也就能“朗读”。实践研究证明,聋生用手语是能够进行识记和思维的,所以指导聋生用手语读课文是可能的,也是特校老师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不仅要读,而且要读出语文味儿。聋生要读出的“语文味儿”首先应该要体现语文作为最重要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特点(情趣、意味等),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与其他学科的基础;其次,“语文味儿”在具体操作时,应当牢牢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采取咏诵、研读、体味、揣摩等紧扣语文学科基本特点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再次,“语文味儿”当然应有“味”,也就是应当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有滋味的。
  怎样做才能让聋生读出语文味儿呢?笔者坚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着努力。
  一、加强字词教学,培养基本阅读能力
  在聋生读之前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字词问题,根据聋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可采用直观法、游戏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帮助识记和理解意思,并教会手势。有些新词在《中国手语》中查不到,就得和学生按照手语构词规则进行创编,约定俗成后,大家都能看得懂了。接着就要加强基本朗读能力的培养:一要以《中国手语》为标准手势,努力摒弃一些土手语,避免手势使用混乱;二要读得通顺流利,教会学生按照现代语法规则读课文,学会正确断句、停顿,以及如何表达语气等;三要有感情读,作者的情感就寄托在字里行间,而朗读恰恰是最能表达出来的。手语虽然不能像口语那么丰富,但是通过手势幅度大小、动作节奏的强烈、以及体态表情的配合也可以表现出来。通过长期训练,能够让聋生用手语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以此来培养良好的情操,不断丰富他们的人文精神。
  二、教师范读,提供范本
  在聋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范读是必不少的,要求口语、手语同时读,不仅普通话准确,手语还得规范、熟练,最重要的是要能通过教师的范读,传达出文中的思想感情。有时朗读古诗,教师要把手势夸张一些,甚至舞蹈化,声情并茂地朗读,让学生看在眼里,学在心里,用在手上,在模范过程中理解句意,体会情感。
  三、创设情境,有效训练
  (一)表演读
  有些课文内容特别适合进行分角色表演读,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打开自己的思维,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并凭借这些背景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尽情描绘课文语言所描写的情景,通过手势、体态把平面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活生生的形象,运用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完成对课文的再创造。如在学习《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蚂蚁和蝈蝈在夏天和冬天的不同表现,学生用自己个性的表演诠释了蚂蚁夏天背、拉粮食的辛苦和蝈蝈“躺在大树下乘凉”的“自由自在”,以及冬天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和蝈蝈的“又冷又饿”。这时,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表演的学生都从表演中体会到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
  (二)设疑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巧妙提出问题,精心构思,巧布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思考去读书,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现代研究表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阅读寻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使他们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去思、去探、去说,从而进入良好的阅读情境。
  (三)赏析读
  有人说语文味儿是品出来的。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要让学生想作者所想,要让学生感同身受。”许多课文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品读才能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如《庐山的云雾》,课文语言优美,结构清晰,把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描写得美轮美奂。课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准确,情感之丰富。文中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朗读,笔者看到学生此时的手语表现得格外优美,神采飞扬,读出了语言的滋味、读出了语言的神韵,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之美,心中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對课文内容有一定的感悟,老师要适时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聋生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学生的思想,使之更深邃。久而久之,聋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
  朗读不仅是教的手段,而且是学的艺术。指导聋生用手语读出语文味儿,是一门真功夫,作为聋校语文教师要化无声为有声,让形象胜抽象,在指尖飞舞间与学生共同享受阅读的快乐,让聋校语文课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编辑:刘 影)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常常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评价过程中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一、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势在必行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常常把
本文对Prandtl光滑律和Karman粗糙律在工业管路中的适用范围,重新作了界定,可以满足工程计算精度的要求.导出的光滑区界限判别参数,纠正了现行通用参数的错误.
IN the mountains of Guizhou Province in southwest China,skilled craftsmen are hard at work making exquisite guitars.Using Canadian maple,American ash,Indonesian
【摘要】自新课标施行以来,各类课程已经从“百花争艳”之中涌现出许多教学创新的良好做法,并收获了“它石攻玉”之效。然而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学习先进经验的根本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一味地效仿,而应当是在受到启发之后如何进行个性化创新的问题。因为先有合乎实际的个性化教学,才会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正是基于上述的思想认识,笔者在几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坚持做到边学习、边思考,边创新、边总结,并从中比较
【摘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品德渗透,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教师的人格、语文教学内容、个人自学等三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品德教育;人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唯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才能完善发展。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是多样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导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教育。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一
【摘要】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介绍了汉字的独特魅力,解读了语文教学的“三味”,为教师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汉字;初中语文;三味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个美妙的汉字犹如天上繁星一般,恒久而闪耀。近几年,全球又都掀起“汉字热”。中国学子更应该要认真深入地学习汉字。作为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素养的主要培养阶段之一,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
本文应用k-ε湍流模式,建立了径向射流的数学模型,在均匀环境中,证明了该流动具有相似性.应用有限分析法给出了速度、雷诺切应力、湍动能及其耗散率的相似函数,以及其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