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宴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131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夕乾清宫家宴

  即便是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宫里,过春节时也是横(hèng)菜横行。看来,不管是民间还是皇宫,有大鱼大肉才是过年。
  人们印象里的清朝宫廷是既森严又肃杀的,但看资料发现,宫里的生活其实挺热闹。新年、上元、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立春等,皇帝的万寿节、皇考的忌辰、太后的生日、皇后的生日等,儒家、佛家的节日,关帝的生日、孔子的诞辰都有宴席和祭祀。
  满族从关外带来的萨满教更是讲究祭祀,紫禁城里有“堂子”,除夕第二天就是元旦祭,这是从皇太极的时候就规定下来的。
  坤宁宫也是一个祭祀场所,元旦、春秋都会大祭。要遇到皇室婚礼或者丧礼,还要大摆宴席和唱戏。
  可以说,各种各样的节日和祭祀,构成他们生活的经纬。
  清朝皇帝夏天多在圆明园、畅春园、避暑山庄等地方避暑办公,秋天或在木兰围场打猎,但冬天基本都在紫禁城,因为年节很多,祭祀庆祝等事务很频繁。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左右,各部就把公事“封印”了,准备过节。皇帝过节也不轻松。除夕午时开始,皇帝就会在保和殿赐宴群臣,下午六点,皇帝回到乾清宫,再享受家宴。


太和殿筵宴图

  每个皇帝的口味不一样,乾隆是肉食爱好者,不太爱吃水产。乾隆一生的膳食记录里很少看到他进食鱼翅、鲍鱼等食物,即便到了江南他也不吃鱼。
  在扬州的膳单上,记录有“糯米鸭子、万年青炖肉、燕窝鸡丝、春笋糟鸡、肥鸡徽州豆腐、蒸肥鸡油串野鸡攒盘、鸭子火熏馅煎黏团”,黏团应该是年糕或者糯米类食品,煎一煎,里面还有鸭子肉馅儿,想起来就流口水。
  说回除夕宴席。皇帝跟我们普通人一样,过年过节都是吃家乡传统菜肴,所以皇帝的除夕家宴主要是以野味和肉食为主。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除夕家宴,御用的一桌酒宴用了猪肉六十五斤,肥鸭一只,菜鸭三只,肥鸡三只,菜鸡七只,猪肘子三个,猪肚两个,小肚八个,野猪肉二十五斤,关东鹅五只,羊肉二十斤,鹿肉十五斤,野鸡六只,鱼二十斤,鹿尾四个,大小猪肠各三根……相当地横(hèng)。一桌要用六十五斤猪肉,二十五斤野猪肉,刨去各种损耗,猪肉的菜肴至少也在三十盘以上,可想这个席面有多盛大。
  有关白天赐近臣宴席的资料比较少,因为这种宴席基本属于定制,算是臣子们的工作之一。每个人面前放一桌,磕头、赐酒、赐菜、磕头——臣子们陪皇帝吃饭,肯定也不会有多舒服。满族臣子和汉族臣子吃的不一样,所以有“满席”和“汉席”——后来民间把这二者合并成了“满汉全席”。
  《大清会典》有规定:除夕、元旦、皇帝万寿等用四等满席。满族人爱吃面食,席上的点心就有玉露霜、方酥夹馅,大饽饽六盘,小饽饽两碗,红白馓子三盘,干果十盘,鲜果六盘,福禄马四碗(不知为何物),鸳鸯瓜子四盘,还有一盘砖盐。最有趣的是“其陈设计高一尺二寸”,应该指堆叠的高度,所以席上看起来肯定是琳琅满目的。
  廷臣的宴席吃法,翁同龢写过。满族官员和汉族官员分开站立等待,上午十一点皇帝落座,群臣进门,桌上已经摆好了前面说的这些点心。入座前要叩头,先吃汤饭或者细粉鸡子(某种鸡蛋),然后皇帝开始给大家赏菜,赏一道叩头一次,接着是赏奶茶,又叩头,赏酒,最后是主食(如果是元宵节,就是几枚汤圆),然后大家领赏回家。并没有想象中吃一天的满汉全席,“为时三刻而已”。
  在清朝皇室的宴席中,茶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满族人入关之前就常食肉类和面食,所以解腻的茶叶就是每餐之后的必需品。
  在清宫里一般夏天喝龙井茶,冬天喝普洱茶,普洱茶在清宫里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估计翁同龢喝的就是用普洱煮的奶茶。
  历史上,正月里,清朝皇帝還会跟大臣一起举行茶宴,参加的人包括诸王、贝勒、贝子、大学士、九卿,人员不限于爱新觉罗家,相当于新春团拜会。茶宴从康熙开始,在乾隆时举办最多。喝了茶,君臣作诗联句,以松实、梅英、佛手三种,沃雪烹茶,叫三清茶,再加上一些点心。
  史料里写,茶宴的起源是害怕君臣都喝醉了无法作诗,所以改酒为茶。我想其实应该是新年里大家都吃得太腻了,康熙皇帝一听,还要跟大臣们吃饭,就一拍大腿说,算了,喝茶清清肠胃吧,就这么成了定例。
  (红花绿柳摘自中信出版社《皇上吃什么》一书,本刊节选)
其他文献
2011年4月20日,田中達也开始了他的微型实景模型拍摄。在他的镜头中,再平常不过的纽扣、唱片、饼干、水果……甚至女孩子化妆用的粉饼,都能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巧妙的创意和绝佳的构图共同赋予这些平常的小物件以鲜活的生命力。
期刊
“亲爱的,你的高尔夫打得怎么样了?”杰克的妻子吉尔问。  “哦,我打得很漂亮,但我的视力越来越差,看不到球飞到哪儿去了。”  “你已经75岁了呀,杰克。”妻子提醒他说,“干吗不带上我哥哥彼得一起去呢?”  “可他都85歲了,他现在已经不打高尔夫了。”杰克抗议道。  “但他的视力很好,他可以帮你看球。”吉尔指出。  第二天,杰克开球,彼得在边上看着。杰克用力一挥杆,球就消失在球道中间。  “看到球了
期刊
川柳,是日本的一种诗歌形式,音节与俳句一样,由“五-七-五”的格式组成。川柳不像俳句要求那么严格,也不受“季语”的限制,它更加自由开放、轻松诙谐。  (优 优摘自微信公众号“漫步东瀛微帆”)饭菜很好吃,但刚刚吃了什么,我已经忘了我和猫,都在等待,“投食”怀旧金曲,对我来说都太新了,唱不来年过古稀,现在看镜子,感觉看到自己的母亲在量血压,反复量到自己满意的数字为止夫妻好恩爱啊,才不是,我只是把老伴当
期刊
胡琴与鼓佬儿并驾的场面,事情一点儿不比鼓佬儿少。  拉胡琴须两手皆有功夫,左手摁弦既要准确瓷实,又得活泼不滞,右手拉弓须张弛开合灵敏有力。左手指音不佳,则字眼儿(音符)不清;右手无力,则弦音不能清越。所以,行内讲“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伶界所言好胡琴并不仅指基本功。胡琴就是为唱主儿托腔保调用的,讲究“扶着身段行,搀着唱腔走”“肉埋在饭里——闻得见香,看不见样儿”。伶界有规矩叫“胡琴
期刊
徐芑南回归祖国  2001年1月下旬的一天,在美国旧金山的家中,徐芑南接到来自中国无锡的越洋电话。电话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所长吴有生打来的。他兴奋地告诉徐芑南:“老徐,7000米载人潜水器正式立项了,我们想来想去,决定请你回来,这个总设计师非你莫属!”  放下电话,徐芑南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195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毕业的徐芑南,幸运地成为我国第一批海军舰船装
期刊
我在网上看到一件事:有一家销售理财产品的公司,这家公司很奇怪,他们只招聘海归学生。不管你上的什么大学,只要是在国外念的大学,哪怕是“野鸡”大学,他们也收,而且工资不低,销售提成也很高。  可是想想看,这些刚毕业回国的学生,哪有什么销售能力?那这家公司如何保证业绩呢?放心,有保证。  为什么?因为只要公司的洗脑工作做得到位,公司内部的业务比拼氛围营造得好,迟早会逼这些学生把理财产品卖给自己的家人。 
期刊
冯梦龙辑《智囊全集》中,有一则关于东晋名臣陶侃的故事。  陶侃在任荊州刺史之时,要求造船的匠人将锯木屑收集起来。大家并不知道刺史大人有何用处。当年下大雪,他就用木屑来铺路,便利通行。  运往京城的官用竹子往往不要竹头,陶侃就让监督伐竹的官员把竹头留下,因为竹头坚硬,制造兵船时正好可以削制成好竹钉。堆积如山的竹头,在后来桓温讨伐蜀国时都派上了用场。这便是陶侃格物致知、以知致用的精神。  (檬 男摘)
期刊
2019年1月12日至22日,“《读者》光明行动”联合腾讯公益在上海静安大融城下沉式广场开展了一系列以“视而不见”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呼吁大家关注弱视儿童,希望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弱视患者遭遇的困境。“视而不见”主题公益活动现场  这次展览通过线上H5渠道及线下还原弱视患者主观视角的摄影作品,运用语音和VR互动等多种形式,调动参与者的全身感官,以“看、听、玩、思、悟”,让观众沉浸式地体验弱视患者的生活
期刊
“泡沫红茶”没什么历史,不过是“误打误撞”。大概10年前,台湾一名爱茶者试着用从日本带回的西洋调酒器来调冰茶。没想到摇摇摇,出来的茶冰凉沁心,还泛满可爱的小泡沫。一时想不到贴切的名称,就直接唤作“泡沫红茶”。  那天,我问一个台湾朋友,他道:“摇出来的泡沫红茶比较细,好喝。”此说更玄,“细”是什么?细致?细腻?精密?  当然,这不过是姿态而已。传统的茶是泡的,静静地散发着茶香。而不依常规的茶,被置
期刊
为什么专家变“砖家”  几年前,媒体曝出过“把工业明胶当食用明胶添加”的事件。一个电视谈话节目中,一名食品专家信誓旦旦地说,用工业明胶绝对不可能做出果冻的品相。可当场有记者放出亲身暗访的镜头,地下工场用工业明胶做出了外形足以以假乱真的果冻。  应该是这个专家的经验落后于“科技”发展了,但他的表现很有趣:虽然睁大了眼睛,但始终面帶微笑,嘴里说“不可能的,这是不可能的”。  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