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不靠谱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yl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专家变“砖家”


  几年前,媒体曝出过“把工业明胶当食用明胶添加”的事件。一个电视谈话节目中,一名食品专家信誓旦旦地说,用工业明胶绝对不可能做出果冻的品相。可当场有记者放出亲身暗访的镜头,地下工场用工业明胶做出了外形足以以假乱真的果冻。
  应该是这个专家的经验落后于“科技”发展了,但他的表现很有趣:虽然睁大了眼睛,但始终面帶微笑,嘴里说“不可能的,这是不可能的”。
  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国有个麦道夫的“庞氏骗局”被揭穿。诈骗手段其实很老套——募集新投资者的钱来偿还老投资者。涉案金额巨大,而且受骗者都是各界名人,其中居然有一位专家中的专家——美联储前主席、大名鼎鼎的格林斯潘。
  专家也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犯错,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但网络时代,专家名声真的是江河日下,变成“砖家”,远远超过了“名人效应”所能解释的范畴。
  为什么这些“砖家”常常让人觉得很不靠谱呢?到底是专家的问题,还是普通人自己的问题?

到底谁不靠谱


  有一次在网上看到视频,某地因液化气泄露造成火灾,奇怪的是,消防队的高压水龙头虽然开着,却全部浇在大火周围,根本不像是在灭火。于是下面就有网友大骂消防队不专业,水龙头都浇不准。
  其实这才是专业方法。气体泄露造成的火灾在没有找到泄露点前,必须要留着火头,把气体消耗光,把水浇在起火点周围是为了降温,防止爆炸。
  网络时代的一个特点是有大量现场的照片和视频。信息透明看起来是好事,但问题是,普通人在生活中大多靠直觉判断。靠直觉判断的好处是,速度快,消耗大脑资源比较少,用来对付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琐事绰绰有余;可一旦进入专业领域,事情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跟影视剧里不一样,就很容易出现“直觉性偏差”。
  专家在自己的领域内,用的是基于逻辑的科学分析,绕过了“吃瓜群众”的直觉判断盲区,反而让普通人误认为“专家不靠谱”。
  比如有一个统计,生活条件越好的地方,癌症患者的比例反而越高。这个数据难免让普通人觉得是在胡说八道,但在专家看来却很好理解:与癌症最相关的因素不是生活质量,而是年龄。超过50岁,得病率直线上升,而生活条件好的地方必然人均寿命长。
  在专业领域内产生错觉的另一个原因是,很多专业领域内的数字是有欺骗性的,偏偏大部分普通人都不擅长数学,或者懒得去算一下。
  很多人去做一种叫“低剂量螺旋CT”的早期肺癌筛查,因为这种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都是99%。也就是说,有病的人99%会被查出来,而没病的人99%也会被排除。听起来很不错吧?
  可是,医学博士、科普作家“菠萝”在他的《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一书中认为,就算这个数据是真的,普通人也没必要做,除非是像几十年的“老烟枪”这种高风险人群。
  让我们来跟“菠萝”一起做个简单的算术题:假设10万个人做测试,有多少人会被查出有问题?
  第一部分,有病,且查出有病的人数:假设肺癌得病率为千分之一,那么10万人中有100人生病,99%的被查出,就是查出99个人。
  第二部分,没病,但查出有病的人数:剩下的99900个实际上没病的人,因为1%的误诊,就是999个人被误诊癌症。
  最后,求出误诊率:被检出999+99=1098个有问题的人中,其实有999个人是误诊,被误诊的概率高达91%。
  而实际上,很多医生都认为这个筛查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只有90%,那么误诊率就高达98.3%!再考虑到这种检查的高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非高风险人群做这样的检测是得不偿失的。

专家忽视了人性的弱点


  不过,在上面的案例中,你可能会想,没有癌症却被诊断出癌症还好啦,重点是——有癌症的人,99%都能被诊断出来。



  这正是专家和普通人看法有分歧的第二个原因。专家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分析,忽视了人性的弱点,反而给人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而普通人如果涉及切身利益,感受就完全不同。
  假如你午饭时去吃20元的套餐,一个同事告诉你,他有一张满40元减20元的优惠券,20元刚好可以买两份,但他有一个条件——他只想付1元钱!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你应该接受,相当于你付了19元,还是赚了。但事实上,你十有八九会断然拒绝——凭什么啊,我就算多付1元钱,也不愿接受如此不公平的分配方式。
  现实中,典型的例子是“该不该判人贩子死刑”的网络大讨论。
  专家的想法很有逻辑:第一,如果贩卖儿童就被判死刑,那么人贩子就会倾向于在逃避追捕中,置儿童的性命于不顾,反正都是一死;第二,大量司法实践证明,加大刑罚力度并不会降低犯罪率。
  这个逻辑大部分人其实都能理解,可就是感情上无法接受。
  如果说上面的例子中,普通人反对专家,仅仅为了寻求一种情感宣泄,那么在下面的例子里,普通人往往明知自己不理性,也要坚持。
  还是以医生为例。假如某种重症有两种治疗方案:A方案成功率是50%,另外50%没有任何变化;B方案成功率高达90%,但有5%当场死亡的风险。
  作为医生,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肯定觉得B方案更好,手术当然少不了风险。但患者就不一定了,5%的死亡风险,对绝大部分人而言,还是太高了。
  这就是行为经济学上说的,“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为了避免死亡、破产一类的“绝对风险”,宁可放弃“风险收益比”更好的方案。
  所以作为专业人士的医生,不仅要懂医学,更要懂人心。美国医学院入学考试从2012年开始,加入了大量人文内容;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甚至把“小说阅读与讨论”作为必修课,就是希望未来的医生们不但能做诊断,还能与病人沟通,让病人理解自己的病情,做出更好的决定。

专家的盲区:极小概率事件


  前面说的例子都是普通人的问题,要么不科学,要么不理性,好像专家永远不会犯错。当然并非如此,专家最熟悉的专业领域,正是他们的盲区所在。
  美国有个议员,上班途中因超速被警察攔下,结果被关进了精神病院,费了老大的劲才被弄出来。媒体报道之后,舆论哗然,纷纷指责警察滥用职权。
  但实际上,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这个议员是女性,又是一个黑人,黑人女议员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最要命的是此人为了证明自己确有急事,说自己马上要跟总统会面(实情如此)。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个拦截超速驾驶的警察,从车上下来一名黑人女性自称是议员,并且情绪激动地说自己马上要见总统,你会不会怀疑她有精神病?
  专业人士也会被直觉误导,因为他们有一套处理突发事件的程序。一些被认为基本不会发生的极小概率事件,常常会被解释成其他出现概率更高的原因,专家的自信又让他们比普通人更容易在这里犯错。
  最典型的案例是“美国长期资本倒闭事件”。
  这是一家对冲基金,创始成员中有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一位美联储前副主席。这些人可不是来撑门面的,他们建立基金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自己提出的“高杠杆加固定收益套利模型”的获利能力。这个经过数学计算验证过的模型果然非常有效,前4年的回报率平均超过40%,一下子和老牌的索罗斯量子基金一起跻身“全球四大对冲基金”。
  更牛的是,长期资本几乎没有大的回撤——这正是问题所在。任何一个赢利模式都是有缺点的,要么回撤大,要么回报低,要么市场机会少。你想,如果这个模型真的能长期有效,那十几年下来,世界上所有的财富岂不是全部归他们所有了?
  问题事后才浮出水面,这个模型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忽略极小概率事件的基础上的,而这4年,金融市场刚好风平浪静;但盈利建立在超高杠杆之上,为未来埋下了祸患。
  长期资本在第五年就等来了它的“极小概率事件”——1998年的俄罗斯债券违约事件。谁也不会想到,昔日的霸主竟然会债券违约。短短150天,“长期资本”巨亏,并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地震。
  俄罗斯债券违约被长期资本认为是“100亿年才会出现一次的事件”,实际上,后来的20年,类似的危机至少发生过两次。所以,“极小概率事件”并不能仅仅用数学去判断,它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忽视它们,往往会导致严重后果。
  专家们忽视“极小概率事件”还有一个原因:如果考虑这些因素,做事情的成本可能会高得惊人,预算可能永远通不过。福岛核反应堆就是一个惨痛的例子。
  过去45年间,福岛最大的地震是8.0级,所以日本人就按8.5级的防震标准来建造核反应堆。事实上,福岛很可能发生过9.0级地震,而这个信息被专业人士“当成极小概率事件”无视了,最终造成巨大的灾难。

别对答案太在乎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专家,思维上都有自己的盲区。普通人的盲区是“过于依赖自己的直觉”,专家的盲区是“过于相信自己的理性和经验”。
  这两种思维盲区的产生,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两类人都过于在乎现在就得到一个答案——因为专家如果没有这个答案,他们很可能什么事都做不了;普通人如果不立刻得出答案,日常决策成本就可能高得惊人。
  这就导致我们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上,从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
  食品添加剂专家觉得把工业明胶当作食用明胶很难,忽略了技术的进步。
  普通人过于希望找到一个准确率很高的癌症早期筛查方法,忽略了数字本身的意义。
  福岛的核专家太希望证明这里可以建核电站,忽略了小概率事件的不确定性……
  上学时,我们都有做选择题的经验:不能因为一个选项看起来是正确的,就不看其他选项。这个经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决策中同样重要。
  (心香一瓣摘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邝 飚图)
其他文献
卓越的用户体验  绝大多数公司都是从保留“任务”起步的——发现一项处理方法尚未完善的重要任务,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完整的任务解决方案不仅包括核心产品或服务,还应该包括精心设计的用户体验——事实上,很多产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并不在于产品特征和功能,而在于产品所带来的体验。  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并提供美好的体验,那么假以时日,就有可能将产品缔造成品牌。  但是,随着公司的发展,很多公司忘记
期刊
2011年4月20日,田中達也开始了他的微型实景模型拍摄。在他的镜头中,再平常不过的纽扣、唱片、饼干、水果……甚至女孩子化妆用的粉饼,都能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巧妙的创意和绝佳的构图共同赋予这些平常的小物件以鲜活的生命力。
期刊
“亲爱的,你的高尔夫打得怎么样了?”杰克的妻子吉尔问。  “哦,我打得很漂亮,但我的视力越来越差,看不到球飞到哪儿去了。”  “你已经75岁了呀,杰克。”妻子提醒他说,“干吗不带上我哥哥彼得一起去呢?”  “可他都85歲了,他现在已经不打高尔夫了。”杰克抗议道。  “但他的视力很好,他可以帮你看球。”吉尔指出。  第二天,杰克开球,彼得在边上看着。杰克用力一挥杆,球就消失在球道中间。  “看到球了
期刊
川柳,是日本的一种诗歌形式,音节与俳句一样,由“五-七-五”的格式组成。川柳不像俳句要求那么严格,也不受“季语”的限制,它更加自由开放、轻松诙谐。  (优 优摘自微信公众号“漫步东瀛微帆”)饭菜很好吃,但刚刚吃了什么,我已经忘了我和猫,都在等待,“投食”怀旧金曲,对我来说都太新了,唱不来年过古稀,现在看镜子,感觉看到自己的母亲在量血压,反复量到自己满意的数字为止夫妻好恩爱啊,才不是,我只是把老伴当
期刊
胡琴与鼓佬儿并驾的场面,事情一点儿不比鼓佬儿少。  拉胡琴须两手皆有功夫,左手摁弦既要准确瓷实,又得活泼不滞,右手拉弓须张弛开合灵敏有力。左手指音不佳,则字眼儿(音符)不清;右手无力,则弦音不能清越。所以,行内讲“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伶界所言好胡琴并不仅指基本功。胡琴就是为唱主儿托腔保调用的,讲究“扶着身段行,搀着唱腔走”“肉埋在饭里——闻得见香,看不见样儿”。伶界有规矩叫“胡琴
期刊
徐芑南回归祖国  2001年1月下旬的一天,在美国旧金山的家中,徐芑南接到来自中国无锡的越洋电话。电话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所长吴有生打来的。他兴奋地告诉徐芑南:“老徐,7000米载人潜水器正式立项了,我们想来想去,决定请你回来,这个总设计师非你莫属!”  放下电话,徐芑南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195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毕业的徐芑南,幸运地成为我国第一批海军舰船装
期刊
我在网上看到一件事:有一家销售理财产品的公司,这家公司很奇怪,他们只招聘海归学生。不管你上的什么大学,只要是在国外念的大学,哪怕是“野鸡”大学,他们也收,而且工资不低,销售提成也很高。  可是想想看,这些刚毕业回国的学生,哪有什么销售能力?那这家公司如何保证业绩呢?放心,有保证。  为什么?因为只要公司的洗脑工作做得到位,公司内部的业务比拼氛围营造得好,迟早会逼这些学生把理财产品卖给自己的家人。 
期刊
冯梦龙辑《智囊全集》中,有一则关于东晋名臣陶侃的故事。  陶侃在任荊州刺史之时,要求造船的匠人将锯木屑收集起来。大家并不知道刺史大人有何用处。当年下大雪,他就用木屑来铺路,便利通行。  运往京城的官用竹子往往不要竹头,陶侃就让监督伐竹的官员把竹头留下,因为竹头坚硬,制造兵船时正好可以削制成好竹钉。堆积如山的竹头,在后来桓温讨伐蜀国时都派上了用场。这便是陶侃格物致知、以知致用的精神。  (檬 男摘)
期刊
2019年1月12日至22日,“《读者》光明行动”联合腾讯公益在上海静安大融城下沉式广场开展了一系列以“视而不见”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呼吁大家关注弱视儿童,希望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弱视患者遭遇的困境。“视而不见”主题公益活动现场  这次展览通过线上H5渠道及线下还原弱视患者主观视角的摄影作品,运用语音和VR互动等多种形式,调动参与者的全身感官,以“看、听、玩、思、悟”,让观众沉浸式地体验弱视患者的生活
期刊
“泡沫红茶”没什么历史,不过是“误打误撞”。大概10年前,台湾一名爱茶者试着用从日本带回的西洋调酒器来调冰茶。没想到摇摇摇,出来的茶冰凉沁心,还泛满可爱的小泡沫。一时想不到贴切的名称,就直接唤作“泡沫红茶”。  那天,我问一个台湾朋友,他道:“摇出来的泡沫红茶比较细,好喝。”此说更玄,“细”是什么?细致?细腻?精密?  当然,这不过是姿态而已。传统的茶是泡的,静静地散发着茶香。而不依常规的茶,被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