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文美读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m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读是一种高级的审美形式。美读目的在于领会主旨,体味情感,再创文本,从而获得审美体验,提高语文素养。它能够帮助学生融入情境,释放情感,张扬个性。所以说美读教学也具有培育人文精神、孕育创造力的功用。
  【关键词】美读;审美体验;育人功用
  古人诵读文章喜欢吟,节奏分明,声调抑扬,无形之中进行着审美体验,可谓性情陶冶之重要途径。老舍先生也说过:“我们不能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必须让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同样,我们进行语文教学也应注意课文的美读。优美的语调能创设情境,烘托情感,能使抽象的文字鲜活起来,从而增强阅读兴趣,培养审美意识,提高语文素养。
  一、全面、深入地把握课文
  全面、准确、深入地把握课文,领会其中蕴含的主旨内容,是美读取得效果的首要前提和基础。否则美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表情达意的效果了。
  我们经常讲循序渐进,美读过程也是一样的。首先,扫清生僻字词,长难句子,对课文通读一遍,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破译”为具体形象。其次,理清课文脉络,即通过反复阅读和分析,从内容上对课文有个总体把握,明确作者的行文思路。再次,比较深刻地认识课文主题,把握情感基调。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借古抒怀,先写赤壁波澜壮阔之景,再写周瑜春风得意之形,后写自己坎坷的感慨,但作者并不消气悲观,“一尊还酹江月”缓和了心绪。学生只有把握这点,在美读时才能把握感情基调——豪放、壮阔,同时又有一些深沉,做到浓淡相宜。
  二、细致、真切地感受课文
  这一阶段是课文灵魂与读者心灵的碰撞。情绪的调动是渲染美读的关键,还要调动起学生生活经验的参与,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1.形象感受。调动起语言文字引起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内心体验。最经典的莫过于《荷塘月色》中的两个通感句了:“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者将嗅觉与听觉相通来写,以歌声的渺茫来形容荷香的淡雅、时断时续;后者将视觉与听觉相通来写,以琴声的和谐来形容月光的清淡、朦胧。让学生找出这种感觉的相通及相似之处,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如此来体味这一方荷塘的韵致。
  “情景再现”是加强形象感受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要求读者进入到作品描绘的特定情境、场景之中,把自己当做是作者或者主人公,在角色转换中感受和体悟。例如《胡同文化》中有一句:“虾米皮熬白菜,嘿!”便很有品读的空间。这部分文字意在写出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那么美读的过程中就要把自己当成这样知足的北京人,面对这道菜应该是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满脸满足的神态,语调中透着无限的向往,从而领悟到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2.逻辑感受。主要是指对整篇课文各部分之间、各段落之间,以及自然段中各句子之间、各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感受。指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从具体句子、词语之间明确意思的连贯性,从而细致入微地体悟课文传达出的感情。例如《荷塘月色》一文,对其中有关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部分的描写,就要引导学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全篇文章思想感情有何关系,每一局部的写法是如何服从整体需要的。
  三、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缘乎情,发乎声。有感情地朗读在细致、真切地感受课文之后,还需要一些朗读的技巧和实施形式。
  1.朗读技巧
  停顿。主要指句子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停顿。它能够更好地表现课文内容、作者感情,而且可以留给听者一个理解、思考、回味的机会。如区分性停顿、强调性停顿、并列性停顿、转换性停顿等。当然,重要的还有标点符号的停顿,按停顿时间长短,一般规律為: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叹号
  重音。为了突出某个成分,可以加大音量或是拖长字音来达到强调的效果。如并列性重音、对比性重音、递进性重音、转折性重音、比喻性重音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强调都要加大音量来读,重音轻读也能达到突出的作用,它常用来表达细腻、含蓄的感情,轻巧的动作、幽静的环境等。
  语气。它呈现出丰富多变的特性,要注意特定的思想感情和语音形式。喜爱的感情一般要读得“气徐声柔”;悲伤的感情一般要读得“气沉声缓”;激愤的感情要读得“气粗声重”;希望的感情要读得“气多声放”。语势上或渐次升高,或渐次降低,或波状起伏,或保持平直。
  节奏。在感情支配下朗读中显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的回环往复。或轻快,或凝重,或高亢,或舒缓。
  四种基本技巧综合运用才会达到最佳效果,其中语气处于中心地位,它可以决定停顿、重音和节奏。
  2.实施形式
  范读与创造。为了进行指向性明确的指导,我们可以选择范读,教师亲自读,或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播放音频,以正规的语音和语调来感染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还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示范品读,让他们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多角度阐述课文内涵。例如教授《胡同文化》时,在体悟胡同文化的内涵后,我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几位同学都能注意到北京人易于满足的特性,但前几位学生将“嘿”读作“hèi”,情感表达还欠些,最后一位学生却将它读作“hēi”,而且添加了重音和拖音的处理,顿时神采全出,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诸如此类,对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是很有成效的。
  尝试运用指名读、挑战读、比赛读等方法,充分调动课堂中的积极因素,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美读技巧对同学的美读做出评价,及时反馈、校正。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借助美读,引导学生学会亲近、喜爱并享受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世界,学生就会乐“读”不疲,流连忘返。借助美读,可以解放学生心灵,释放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所以美读是语文课培育人文精神、孕育创造力的最好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秦纪兰.让美读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天地.2005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刘国正.《叶圣陶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福建省东山岛职业中专学校)
其他文献
以勉县-宁强高速公路建设为依托,依据实际工程的地质特征和物理力学参数,建立边坡的有限元模型,使用ANSYS61程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采用强度折减法计算边坡安全系数,对边坡的
岩爆是在高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开挖卸荷过程中发生的,岩爆特征与岩石卸荷破坏特征密切相关.在回顾用卸荷岩石力学研究岩爆历史的基础上分别从试验研究、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当前
【摘 要】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均转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如何引导学生构建新课改提出的主动、富于个性的学习、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其中关键之一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设计。运用新课改理念搞好教学设计已成为化学教学改革的焦点。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导学案;设计  高中化学新课改标准中“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
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影响花粉乳酸菌饮料的几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花粉乳酸菌饮料的最佳工艺配方为:发酵乳的添加量为35%,花粉溶液添加量为2%,白砂糖添加量10%,柠檬酸添加量0.10%,黄
用双曲线方法对110根挤扩支盘桩的极限承载力进行预测,并与直杆桩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由于支盘桩受力性状复杂,加载前期和中期预测精度较高,后期较低,误差超过15%;支盘
初始地应力是地下工程围岩稳定与支护结构设计的一个基本参数.介绍了地应力计算原理,并根据矿井实测地应力资料,分析了初始地应力场与巷道布置及巷道破坏形式的关系.为今后选
【摘 要】中学数学教学新课改强调: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传统教学的弊病在于“重结论,轻过程”,过程教学的缺失阻断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淡化了数学思维的培养过程,使学生难以从根本上理解知识的由来,从而淡化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过程教学中,问题的起始环节——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开始,也是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第一步。  【关键词】数学;情境;环境  一、有
通过人工挖孔支盘桩的静载荷试验,研究了桩身荷载的传递规律和承力盘的承载作用.对极限荷载下支盘桩承力盘和桩侧摩阻力分担荷载的比例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一些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特征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基本理念相契合之处,进而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为例,探讨了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摘 要】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写好片段。作文需要多练,怎样让学生善于把生活中的人物通过文笔表达出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中形态各异的人物,知道如何通过对话反应人物性格。作文教学关键是因势利导,让孩子一点点学会写作的技巧,学会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人生、感悟人生。  【关键词】细节描写;特点;内心  课程标准中提出三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