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解决企业员工思想问题的现实与理性的选择。本文就心理疏导的概念、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构建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心理疏导的目标内容及解决现实问题的实现途径类型等内容进行了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心理疏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建构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4-0076-02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彰显了我们党的人文情怀,标志着党对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也更加凸显了心理疏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要地位。
一、心理疏导的概念
心理疏导在心理学、医学领域一直被广泛应用。但在我国,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进行心理疏导研究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与课题。心理疏导的概念,一方面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这是心理疏导的最初本源,心理学是心理疏导的重要基础和理论支柱,是指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改变人们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来达到消除症状,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一种方法。另一方面是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理解,这是心理疏导的一种外延,是指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心理问题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达到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和清除思想障碍的目的。
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心理疏导的内涵需要明确这样几个关键点:一是心理疏导的主体,是受过专门培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二是心理疏导的根本原则,是要遵循人的思想活动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客观规律;三是心理疏导的方法,是“疏通”与“引导”。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面来,在此基础上求得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协调一致。疏通和引导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和基础,引导是疏通的目的和归宿。四是心理疏导的前提是要创造各种条件,让教育对象的思想、观点、意见与建议得到合理有效地表达,为其提供一个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五是心理疏导的目的,是理顺人们的思想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总之,心理疏导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课题要注重人文关怀的一种理论回应,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不断创新与发展理念的一种实践探索。
二、将心理疏导引入思想政治工作是现实与理性的选择
正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的整个生存方式、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等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整体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相互激荡,互相碰撞,使得人们的心理、思想以及行为方式出现多样性、复杂性、矛盾性等特点,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强。这些问题增加了社会和谐协调的成本,也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机构人员的调整,企业内部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工作标准越来越高,职工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这些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做好各项工作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压力强度过大、时间过长,会逐渐累积成消极、抵触、抗拒等不良心理情绪,严重危害职工的身心健康,个别因沟通不力,疏导不畅,缺少释放渠道会造成工作重大失误甚至激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三、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1.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从广义上讲,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都以人为工作对象,所要解决的也都是源于一定社会存在的人的精神领域内的问题,都涉及人对事物的认识、评价、态度、信念等,因此,二者在本质上都是立足于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从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帮助人们解决意识问题,它们关心的都是人的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最终目的都是教育人、引导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的有机统一关系。心理疏导可以增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思想政治工作又可以保证心理疏导的政治方向,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心理疏导工作就取消思想政治工作,也不能因为有了思想政治工作便排斥心理疏导工作。
2.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一是理论基础有区别。心理疏导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理论、认知理论等,心理疏导在重视人的生物性因素的同时,对人的个性心理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应当有深刻的理解。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在重视社会对人的规范作用时,主要是运用正确的理论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服务对象有区别。心理疏导通常以个体为服务对象,主要是有一般心理问题的正常人,也包括轻微的有自制力的处于康复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者,而思想政治工作则主要以群体为工作对象,具有全民性和广泛性。三是目的任务有区别。心理疏导工作以促进个体适应和发展为目的,一般以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为目标,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个性等问题,具有“中性立场”色彩,不一定区分立场上的好与坏、先进与落后,只有正常与异常、健康与不健康之分,而思想政治工作,则以促进社会安定与进步为目的,一般以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为目标,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问题,具有鲜明的社会和阶级属性,因而要区分好与坏、先进与落后。心理疏导的任务是着眼于人的心理健康,帮助来访者找出引发心理危机或困惑的原因,通过疏导和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平衡心态,提高心理承受力,正确面对和处理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促进其人格的成熟和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则是着眼于人的政治思想面貌,以党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着重解决人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思想问题,从而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及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除此之外,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在承担角色、方式方法、工作模式、遵循原则、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有着十分明晰、严格的区别。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切不可忽视这些区别,既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大胆地引入心理疏导,又不能完全用心理疏导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去取代那些思想政治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内容。
四、建构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
要使心理疏导工作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构建心理疏导长效机制。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和谐共进,形成企业群体共识。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员工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消除对心理问题的陈旧、片面观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要科学管理,多管齐下,推进疏导机构建设。培养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意见、建议汇集和反映的机制,加强人们心态的监测和预警,形成多维度利益表达机制和不良情绪宣泄的“安全阀机制”,宣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避免不良心态累积恶变,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形成健康心态;在教育、心理医疗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几个重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营造培育和谐心理的氛围。三要完善企业管理。关注职工的多方面感受和需求。充分关注每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引导人们把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他人价值的实现、企业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人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企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促进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缓解职工的紧张心理,增强职工对社会、对企业稳定的预期,以此提供社会心理支撑。
[关键词]心理疏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建构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4-0076-02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彰显了我们党的人文情怀,标志着党对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也更加凸显了心理疏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要地位。
一、心理疏导的概念
心理疏导在心理学、医学领域一直被广泛应用。但在我国,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进行心理疏导研究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与课题。心理疏导的概念,一方面要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这是心理疏导的最初本源,心理学是心理疏导的重要基础和理论支柱,是指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改变人们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来达到消除症状,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一种方法。另一方面是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理解,这是心理疏导的一种外延,是指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心理问题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达到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和清除思想障碍的目的。
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心理疏导的内涵需要明确这样几个关键点:一是心理疏导的主体,是受过专门培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二是心理疏导的根本原则,是要遵循人的思想活动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客观规律;三是心理疏导的方法,是“疏通”与“引导”。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面来,在此基础上求得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协调一致。疏通和引导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和基础,引导是疏通的目的和归宿。四是心理疏导的前提是要创造各种条件,让教育对象的思想、观点、意见与建议得到合理有效地表达,为其提供一个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五是心理疏导的目的,是理顺人们的思想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总之,心理疏导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课题要注重人文关怀的一种理论回应,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不断创新与发展理念的一种实践探索。
二、将心理疏导引入思想政治工作是现实与理性的选择
正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的整个生存方式、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等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整体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相互激荡,互相碰撞,使得人们的心理、思想以及行为方式出现多样性、复杂性、矛盾性等特点,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强。这些问题增加了社会和谐协调的成本,也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机构人员的调整,企业内部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工作标准越来越高,职工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这些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做好各项工作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压力强度过大、时间过长,会逐渐累积成消极、抵触、抗拒等不良心理情绪,严重危害职工的身心健康,个别因沟通不力,疏导不畅,缺少释放渠道会造成工作重大失误甚至激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三、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1.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从广义上讲,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都以人为工作对象,所要解决的也都是源于一定社会存在的人的精神领域内的问题,都涉及人对事物的认识、评价、态度、信念等,因此,二者在本质上都是立足于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从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帮助人们解决意识问题,它们关心的都是人的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最终目的都是教育人、引导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的有机统一关系。心理疏导可以增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思想政治工作又可以保证心理疏导的政治方向,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心理疏导工作就取消思想政治工作,也不能因为有了思想政治工作便排斥心理疏导工作。
2.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一是理论基础有区别。心理疏导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理论、认知理论等,心理疏导在重视人的生物性因素的同时,对人的个性心理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应当有深刻的理解。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在重视社会对人的规范作用时,主要是运用正确的理论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服务对象有区别。心理疏导通常以个体为服务对象,主要是有一般心理问题的正常人,也包括轻微的有自制力的处于康复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者,而思想政治工作则主要以群体为工作对象,具有全民性和广泛性。三是目的任务有区别。心理疏导工作以促进个体适应和发展为目的,一般以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为目标,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个性等问题,具有“中性立场”色彩,不一定区分立场上的好与坏、先进与落后,只有正常与异常、健康与不健康之分,而思想政治工作,则以促进社会安定与进步为目的,一般以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为目标,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问题,具有鲜明的社会和阶级属性,因而要区分好与坏、先进与落后。心理疏导的任务是着眼于人的心理健康,帮助来访者找出引发心理危机或困惑的原因,通过疏导和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平衡心态,提高心理承受力,正确面对和处理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促进其人格的成熟和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则是着眼于人的政治思想面貌,以党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着重解决人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思想问题,从而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及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除此之外,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在承担角色、方式方法、工作模式、遵循原则、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有着十分明晰、严格的区别。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切不可忽视这些区别,既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大胆地引入心理疏导,又不能完全用心理疏导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去取代那些思想政治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内容。
四、建构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
要使心理疏导工作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构建心理疏导长效机制。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和谐共进,形成企业群体共识。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员工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消除对心理问题的陈旧、片面观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要科学管理,多管齐下,推进疏导机构建设。培养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意见、建议汇集和反映的机制,加强人们心态的监测和预警,形成多维度利益表达机制和不良情绪宣泄的“安全阀机制”,宣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避免不良心态累积恶变,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形成健康心态;在教育、心理医疗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几个重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营造培育和谐心理的氛围。三要完善企业管理。关注职工的多方面感受和需求。充分关注每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引导人们把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他人价值的实现、企业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人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企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促进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缓解职工的紧张心理,增强职工对社会、对企业稳定的预期,以此提供社会心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