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五动”教学法浅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b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使之从死气沉沉、毫无活力的“三味书屋”,回到生机盎然、情趣无限的“百草园”,是专家学者的强烈呼唤,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吸收,消化,总结出“五动”教学法,效果很好。
  一.让学生动心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古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热爱写作,产生跃跃欲试之情,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对此,我讲求的是“四种效应”:
  1.形象效应。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亲其师,信其道。一个使学生信服的教师更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的做法是:生活中,关心爱护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交朋友;业务上,提高自身素质,以勤奋好学的形象感染学生,以突出的成就震动学生,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学生信任,佩服。
  2.名人效应。用名人的事迹、精神感染学生,尤其是名人的奋斗史、进取精神,鼓励和鞭策学生。
  3.知识效应。经常给学生讲各种新闻报道、科普知识、科技知识,讲国内外新的研究信息、动向、成果等。
  4.活动效应。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各种语文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
  二.让学生动眼
  眼睛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器官。人眼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不仅比其他感觉器官多得多,而且有些是其他感觉器官所不能获得的。让学生动眼,就是要求学生广泛收集,多方了解,仔细观察。具体做法是:
  1.让学生大量读写,并根据需要快速阅读,从中捕捉和提取信息、知识,丰富和充实自己。
  2.每到一个新地方,接触一个新人,都要求学生眼睛到位,仔细观察,区分异同,辨别特点。
  3.对所有学科的各种活动,特别是理化生的实验,都要求学生用心观看,认真体会,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放眼世界,关注时事,关心社会,了解人生。
  三.让学生动手
  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发动学生“该出手时就出手”,以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吸收运用。具体做法是:
  1.整理读书笔记。将阅读中的有关信息、知识、精彩句段,整理在笔记上;也可以写自己的阅读体会、感想等。
  2.设计、编写手抄报。这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一周、两周甚至一个月一份,不求多,重在实用可读、有创造性。
  3.搞好写作。写作中,学生可以抄写(之后要背诵),可以仿写(之后要说明),可以改写(之后要比较),更提倡自写(要有创意、突出个性)。
  四.让学生动口
  这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做法是:
  1.口头作文、即兴演讲。在课前用5分中左右的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即兴演讲比赛。
  2.复述课文和其他材料。对课文和阅读材料中故事性强的记叙文、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情节复杂的小说等,要求学生能够复述。
  3.抓好各种活动的说明和总结。对开展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事先能够清楚明白地说明,事后能够准确无误地总结。
  4.抓好学生的读背训练。对课文或阅读材料中的精彩片段、优秀篇目(重点是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要求学生有表情地反复朗读,包括对一些文学作品如戏剧的分角色朗读,直到熟练、准确地背诵。
  5.在学生中开展辩论活动。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对社会上的焦点、热点问题,对一些易于引发学生争论的其他问题,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五.让学生动脑
  孔夫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动脑思考。我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主要做法是要求学生做好“两前两后”的思考。
  1.学习课文之前、之后的思考。学习课文前让学生思考:文章的立意、构思、选材、写法等会怎样,如果你写会怎样;学习课文后再让学生思考:文章的立意、构思、选材、写法等怎样,和你想象的有什么异同,优点和不足各是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启示等。
  2.各种活动之前、之后的思考。活动之前,让学生思考:活动的目的、内容、步骤、方法,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出了问题怎么办;活动之后,再让学生思考:活动情况和你想象的有什么出入,有哪些需要改进及如何改进,你的收获和启示是什么等。
  3.同时,让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陶冶性情,学会做人。
  “五动”教学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原则,适应了大语文观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闫康斌,孙吉远,教师,现居山东荣成。
其他文献
曾于假日携两三好友去书店选书。举目望去,玄幻、言情与穿越小说大行其道,围观者众。我四下探访,终在一底角淘得一本布满尘埃的《在轮下》。拿着滞销的书,我心下怅然。突然,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道红色的身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个身材修长的红毛衣女孩,嘴角露出甜美的笑容,静静翻阅着《孟子》。看到她,我不禁想起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句子。一瞬间,心情大好。  細细观察,我发现在无人角落处,有人嘴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我坐在电脑旁写稿,室友坐在床上看书,昏暗的房间里放着一首歌,室友突然说,最近常常听这首歌,听到会不由自主地落泪。我的室友是一个十足的女汉子,和她住在一起一年,我从没见她示弱、颓丧过,即便是和家人吵了架,她也只是在熄了灯的房间,蜷缩在被子里,一个人轻轻地抽泣。  让我的室友卸下所有防备,情不自禁掉眼泪的那首歌,是李宗盛的《山丘》。  [1]  想说却还没说的  还很多  攒着是因为
一、问题呈现   《雪》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8日的作品。李何林曾说:“这是一篇写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极美丽的诗,既写景,又抒情,又有所象征或寄托。文字的美和思想感情的美都达到了高度,充满了诗情画意,给读者以难得的美的享受。”(李何林《鲁迅〈野草〉注释》,陕西1975年版,第86~87页)这是对《雪》的十分中肯的评价。   读过不少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听过不少关于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
一个外国留学生问他的中国同学:“为什么‘杯子’的‘杯’是木字旁?难道你们中国的杯子全是木头的?” “你没看见旁边有个‘不’字吗?意思就是不是用木头做的。”    家里的电话    放学后,有个五岁的小女孩因为母亲没有来接她,哭个不停。  “别哭,乖乖!”老师说,“我们现在就打电话给你妈妈,你们家有电话吗?”  那孩子呜咽着说:“有,可是放在家里没有带来!”    最大优点    教师:“在人类
2013年11月25日,笔者有机会参与了由南京市教研室组织的“南京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专题研讨会”。在会上南京市弘光中学的徐志耀老师、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闵洪全老师、第三初中孙晓光老师分别做了《光影韵,语文情》《渐露曙光的中小衔接之路》《墨韵书香》的讲座;另外,弘光中学的何欣老师开设了一堂运用iPad进行的《一起踏秋去——寻访钟山秋韵》公开课。下面即是笔者对“用iPad上课”环节的记录与反思。 
杨歌在梦中又回到了那个五光十色的、结构扑朔迷离的隧道。隧道里热得很,使他全身冒汗,仿佛他并不是在一条隧道里行走,而是在一团火焰中行走。在隧道的尽头,他看见了一个白得耀眼的发光物,它使他感到恐惧,但同时又在诱惑着他。这就好像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时碰见有人在讲鬼故事,虽然心里害怕鬼,但又非常想听鬼故事的感觉一样。杨歌终于接近了那个发光物,并胆战心惊地用手去触摸它,但就在他的手指与发光物相触时,发光物迸射出
最近听了一节省级教学能手展示课,执教课文为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像这样一篇内容浅显的写景散文,执教者没有面面俱到微言大义地机械分析,而是将其作为指导写作的材料组织教学。应该说,这样的教材处理是大胆而合理的。执教者的教学思路也很清晰,他把教学步骤分为三个环节:一、小组交流讨论:作者怎样表达他对济南的热爱?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二、小练笔:选取家乡四季中的一处景物(小山、小河、
郭文斌的近作《陪木子李到平凉》(下文简称《平凉》)不是一篇很好理解的小说。郭文斌有“北方汪曾祺”的美誉。汪曾祺小说大多写得明丽,清淡,富于诗意,郭文斌的不少作品也有同类的风格。但《平凉》不同,作者放弃了一贯的风俗画和诗意描写,放弃了儿童视角,运用起象征和隐喻的方法,意义变得模糊起来。  这是一个单恋的感伤的故事,背后的意义是什么?这就不得不解读一下几个关键意象或符号。小说的意象有这么一些。“我”,
引擎,是外来词,指发动机,其功用是带动其他机械工作。也就是说,有引擎的带动或推动,其他机械才可以运行起来。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无论是“再现课堂”,预设了教学流程;还是“生成课堂”,现场自然地产生了教学流程,它们都得有“引擎”来带动或推动。这种用来带动或推动其他教学环节的先行性、关键性的教学环节,我们可称之为“教学引擎”。  刚才我说“再现课堂”和“生成课堂”都需要教学引擎,但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
阿拉伯的一个大财主,有一天把他的两个儿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  “你们赛马跑到沙漠的绿洲去吧。谁的马胜了,我就把全部财产给谁。但是这场比赛不同往常,是比慢而不是比快。我到绿州去等你们,我要看看谁的马到得最迟。”  兄弟俩照着父亲的话,骑着各自的马开始慢吞吞地赛跑了。可是干燥炎热的沙漠里,火盆一样的太阳烘烤着大地,慢慢地走怎么得了啊,两人正在痛苦难熬下马休息的时候,前边来了一个有名的智者。听说了他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