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对教育提出质的要求,其核心是要培养创新人才。以此反思小学作文教学,迫使我们不得不以新的教学观念,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特别是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文无新意,似花没香气”。文贵于新,只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新体现着一种水平的发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力求创新,写出个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下面通过学习前人的经验和近几年的写作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一、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多角度看事物,避免思维定势
多角度看事物,指的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观察描述、思考一个事物或问题。学生在习作时,往往会受到某种习惯或心理定势的束缚,思维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知道现实生活中蕴含着良好的作文题材。如写《我的父母》,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诸如妈妈为我洗衣做饭;我生病时,爸爸送我去医院之类的材料。常常忽略了父母除了关心自己的孩子外,还有自己的事业、兴趣爱好和业余生活,选择这些材料也同样能反映父母的品格和形象。特别是我班的留守儿童来选择这些材料更适合,因为他们的父母为了家庭长期在外忙碌。选择这样的材料来写,更容易使这些孩子产生共鸣。为此,在习作之前,我让学生先去做个小调查,访问父母或身边的人,询问有关父母的工作、兴趣爱好之类的情况,并做好记录。材料收集完毕,在阅读交流课上,让学生来汇报自己眼中的父母形象。最后,选择新颖典型的能够反映父母特点的题材来写。
2.发散思考,活跃思维
发散型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角度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改变学生常规的习惯性作文方式,写出新颖、独特的作文。如一次作文课时,我出示了一支铅笔,并把它想象成类似的物品,用哑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让学生来猜猜。同学们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像笛子、鼓棒、指挥棒、筷子……一支铅笔经过思维的发散,开阔地想,变通地想,竟想出了这么多外形类似的物品。接着,我以“笔”为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出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很快就把一支很普通的笔写得很神奇、独特,效果出人意料。
二、调动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体验生活,表达熟悉的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不仅为写作提供素材,也包含情感和认识,生活体验深,情感才深厚,认识才深刻,才能写出内容丰满的文章。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要关注现实生活,善于表达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不论是发生在学校还是家里的事,只要是有意义的,我都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的记录下来。如“老师要批改作业,忘记带红笔。”这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小事,只要教师用心引导,也能写出好的习作来。“老师见我帮她拿来了红笔,对我点头微笑,还说‘谢谢’呢。老师真是太客气了,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在平时,老师为我们付出了辛劳,可我却毫不在意。今天……”这样,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了作文素材,增强生活感受,写作热情便会迸发而出,源源不断。
2.尝试成功,提高写作热情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我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举办故事会、演讲比赛、办手抄报、作文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感受胜利。在评价作文时,我善于捕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形象的语句,一个生动的词语,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都充满激情地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每位学生,让他们体验到写作给他们带来成功的机会与快乐,从而激发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拓宽阅读视野,博采众家之长
1.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原动力,我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在阅读交流课上,我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在给学生讲故事讲到最精彩的地方,突然刹车,学生总会催我再讲下去,这时我便会把书借给最认真听故事的学生,那学生一拿到书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借此机会,我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其他作品,这样一来,学生的课外阅读气氛非常浓烈,变“要我阅读”为“我要阅读”,把读书当成一件乐事,一种享受。
2.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随着阅读材料的大量涌现,小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书籍,常常难以取舍,再加上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有限,我通常用“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来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如学生在课内阅读了《给予是快乐的》,在教学之后,我就让他们阅读几篇思想内容或体裁写法相近的文章,如《给,永远比拿愉快》、《一个苹果》等。这样,不仅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能为学生精心挑选适合他们的课外阅读材料。
3.把握课外阅读时机,进行写作训练
有些习作,光靠老师讲,学生是掌握不了的,只有在完成一定阅读量后,学生才能悟出来。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围绕课堂上的习作训练,还要辅之以适当的课外阅读,以读来促写。
我在习作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适当地出示范文,让学生在阅读范文的过程中,学习范文的写作因素,借鉴写作方法,同时,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角度、构思、遣词造句等,通过课外阅读找出自己的差距,从而在阅读中得到“写作的榜样”。开卷有益,只要学生认真读,知识积累多了,写作就有资本,就会对掌握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重新提炼,重新组合,经过分析比较,取众家之长,找出良好素材,写出的文章内容方法就会独特、新颖,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城关中心学校363200)
一、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多角度看事物,避免思维定势
多角度看事物,指的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观察描述、思考一个事物或问题。学生在习作时,往往会受到某种习惯或心理定势的束缚,思维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知道现实生活中蕴含着良好的作文题材。如写《我的父母》,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诸如妈妈为我洗衣做饭;我生病时,爸爸送我去医院之类的材料。常常忽略了父母除了关心自己的孩子外,还有自己的事业、兴趣爱好和业余生活,选择这些材料也同样能反映父母的品格和形象。特别是我班的留守儿童来选择这些材料更适合,因为他们的父母为了家庭长期在外忙碌。选择这样的材料来写,更容易使这些孩子产生共鸣。为此,在习作之前,我让学生先去做个小调查,访问父母或身边的人,询问有关父母的工作、兴趣爱好之类的情况,并做好记录。材料收集完毕,在阅读交流课上,让学生来汇报自己眼中的父母形象。最后,选择新颖典型的能够反映父母特点的题材来写。
2.发散思考,活跃思维
发散型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角度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改变学生常规的习惯性作文方式,写出新颖、独特的作文。如一次作文课时,我出示了一支铅笔,并把它想象成类似的物品,用哑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让学生来猜猜。同学们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像笛子、鼓棒、指挥棒、筷子……一支铅笔经过思维的发散,开阔地想,变通地想,竟想出了这么多外形类似的物品。接着,我以“笔”为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出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很快就把一支很普通的笔写得很神奇、独特,效果出人意料。
二、调动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体验生活,表达熟悉的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不仅为写作提供素材,也包含情感和认识,生活体验深,情感才深厚,认识才深刻,才能写出内容丰满的文章。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要关注现实生活,善于表达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不论是发生在学校还是家里的事,只要是有意义的,我都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的记录下来。如“老师要批改作业,忘记带红笔。”这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小事,只要教师用心引导,也能写出好的习作来。“老师见我帮她拿来了红笔,对我点头微笑,还说‘谢谢’呢。老师真是太客气了,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在平时,老师为我们付出了辛劳,可我却毫不在意。今天……”这样,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了作文素材,增强生活感受,写作热情便会迸发而出,源源不断。
2.尝试成功,提高写作热情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我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举办故事会、演讲比赛、办手抄报、作文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感受胜利。在评价作文时,我善于捕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形象的语句,一个生动的词语,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都充满激情地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每位学生,让他们体验到写作给他们带来成功的机会与快乐,从而激发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拓宽阅读视野,博采众家之长
1.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原动力,我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在阅读交流课上,我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在给学生讲故事讲到最精彩的地方,突然刹车,学生总会催我再讲下去,这时我便会把书借给最认真听故事的学生,那学生一拿到书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借此机会,我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其他作品,这样一来,学生的课外阅读气氛非常浓烈,变“要我阅读”为“我要阅读”,把读书当成一件乐事,一种享受。
2.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随着阅读材料的大量涌现,小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书籍,常常难以取舍,再加上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有限,我通常用“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来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如学生在课内阅读了《给予是快乐的》,在教学之后,我就让他们阅读几篇思想内容或体裁写法相近的文章,如《给,永远比拿愉快》、《一个苹果》等。这样,不仅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能为学生精心挑选适合他们的课外阅读材料。
3.把握课外阅读时机,进行写作训练
有些习作,光靠老师讲,学生是掌握不了的,只有在完成一定阅读量后,学生才能悟出来。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围绕课堂上的习作训练,还要辅之以适当的课外阅读,以读来促写。
我在习作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适当地出示范文,让学生在阅读范文的过程中,学习范文的写作因素,借鉴写作方法,同时,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角度、构思、遣词造句等,通过课外阅读找出自己的差距,从而在阅读中得到“写作的榜样”。开卷有益,只要学生认真读,知识积累多了,写作就有资本,就会对掌握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重新提炼,重新组合,经过分析比较,取众家之长,找出良好素材,写出的文章内容方法就会独特、新颖,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城关中心学校36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