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好习惯的培养

来源 :吉林画报·新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r8232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培养好习惯,比学到知识更重要。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惯”出来的。这里的“惯”不是娇惯,而是“习惯”。我觉得在入小学前要对幼儿进行如下方面的培养:
  一、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与其良好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虽然孩子的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班的幼儿是我从小班一直带到现在,可以说,我从孩子们适应幼儿园的那天起,就注重对幼儿进行了各种习惯的培养。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2、进餐保持安静,不挑食,细嚼慢咽。
  3、保持桌面和地面以及衣服的干净、整洁。
  4、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
  5、知道何时增减衣物,午睡时将自己的衣服整理好,鞋子摆放整齐。
  6、喝水、入厕、洗手要遵守秩序,会排队等候。
  以上是我四年来在一直坚持做的,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已经很好了,只是幼儿的年龄小,自觉性还是不强,在一些细节方面仍然要老师监督和提醒。
  二、学习习惯的养成
  随着幼儿的年龄的不断增长,9月份孩子就要步入小学的校门,成为一名小学生,因此,本学期幼儿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我们班的一个重点部分。具体如下:
  1、自己收拾书包,每天到幼儿园主动交作业
  现在的家长一直觉得自己的孩子还小,做事做不好,总是乐此不疲地帮助孩子拿书包、交作业、换衣服等等。我在上学期的期末家长会上给家长提了一个要求,要让孩子自己背书包,自己交作业等等,毕竟小学不同于幼儿园,在幼儿园期间家长可以随时照顾孩子,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但是幼儿进入到学校后,很多事情都是孩子自己来完成的,要学会适时的放手,给孩子一个自立的机会。
  2、听课认真,注意力的培养
  孩子们注意力的培养是个永久的话题,我觉得要想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首先我们老师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投向我们。孩子的有意注意是短暂的,因此要利用一些小的游戏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如在上课时,用一些小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这里,然后开始上课;在课中,老师要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如果一小部分孩子已经开始要坐不住小椅子了,开始有了一些小动作,这时教师就要用另外的游戏来插入,不仅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回来,同时,也是一种学习中的放松,避免孩子的视觉疲劳。
  3、文具的收拾井然有序
  孩子的文具是每天都会陪伴孩子来学习用的,避免幼儿丢东拉西。我在本学期加强了对幼儿文具的管理,鼓励幼儿自己收拾好自己的铅笔、橡皮、格尺等。认识自己的笔袋和文具盒,放在指定的位置。在每次用完后,都要把自己的铅笔和橡皮放到文具盒中,放学后将作业和文具放到书包里带回家。
  4、学习记作业
  开学初,我在要求幼儿准备备品时,让家长给幼儿准备记事本,锻炼孩子自己记作业。孩子的能力是不相同的,大部分的孩子记得很好,作业记得很清楚,只有个别的孩子弱一点,但是我相信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一定会完成的很好。
  另外,我还有意识地让幼儿了解在小学,老师上课的时候不能上厕所及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提醒幼儿现在可以去喝水、入厕,一会儿就不允许去了,让幼儿了解课间十分钟应该干什么,应该怎样做,让孩子们在学前这个阶段对小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顺应幼儿能够顺利地渡过幼小衔接时期。
  三、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人际交往包括礼貌待人、尊重他人,平等地与他人交往,掌握一定的技巧。学期阶段是幼儿学习人际交往的最佳时期。在幼儿园期间要让幼儿与班级的其他小伙伴和睦相处,见面打招呼;拿自己最新欢的食品和玩具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在小朋友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帮助,如小朋友的铅笔忘带了,把自己的借给他;小朋友的东西找不到了,帮助找一找;有的小朋友不高兴时要去安慰一下等等。虽然看来都是一些细微的小事,但是正是在这一点一滴中,幼儿才能深刻地体会到和得到锻炼。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持之以恒,不懈坚持的结果。
  我听过这样一个有关洋葱的故事:一个人偷了一袋洋葱,被人捉住后送到法官面前。法官提出三个惩罚方案让他选择:一、一次性吃掉所有洋葱;二、鞭打一百下;三、交纳罚金。这个人选择第一种,结果吃得很痛苦,转而选第二种惩罚,结果被鞭打几十下后,受不了了,求饶说:“我愿意交罚金。”本来他接受一种惩罚就可以,但最终把三种惩罚都尝遍了。为什么?因为他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承受力。道理就是,教师要细致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们在群体中的表现,对孩子在各方面能力有准确定位。切实了解孩子的现实需求,从实际出发,如果把孩子的能力估计过高,就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烦恼。
  我希望我们班的孩子都能顺利地步入小学,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我会为他们明天的成功铺垫一些厚重的基石,我和孩子们一起努力!
  (作者单位:长春市绿园区迎宾路幼儿园)
其他文献
农村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农村小学教学又是整个教育的关键和难点,要搞好农村小学教育必须注重班级管理。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而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要管理好农村小学的班级,必须得分析农村小学班级的现状,根据实际采取相关措施,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才能与时俱进,走上正规化、系统化的道路
期刊
做过班主任工作的人都会同意这一说法——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我的理解,之所以称之是一门艺术不光是因为它是一个管理人、塑造人的工作,更重要的一个方面还在于它的工作对象其实远不止是我们平时面对的那四五十个孩子,而是不得不包括那两倍甚至是四倍八倍人数的家长。  我所任教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周边的农村,大部分学生都属于留守儿童,他们的家长要么成天在外务农,早出晚归;要么全年在外打工,一年都不回来几趟,造成
期刊
无论是什么人,也无论他的职位有多高,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现实性的社会基础。从青少年德育的角度来看,良好品德的养成不是无条件的,社会环境和学校德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对塑造人的灵魂,培养理想信念、保证方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内在化、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与当
期刊
物理是学生认为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学生之所以怕学物理,除智力因素外,缺乏对科学的积极的情感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可以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积极良好的情感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无论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实验技能,还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都离不开情感的培养。所以在中学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是很必要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
期刊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教师不热爱他的学生,那他也就不可能去关心他们,并且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学习;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和自己的任课教师有对抗情绪,那他就会厌恶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故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1.教师一定要热爱学生,做到无私奉献  人们把教师比作是蜡烛、园丁、
期刊
在学习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最后,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本文就初中学生数学解题错误作一简要分析。  一、对待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态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对错
期刊
一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本人深深地体会到: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这也是我们做老师的基本准则,还有就是讲究用科学的方法对班级进行管理,本人认为对班级的科学管理主要集中体现在:“严”、“细”、“恒”和“做好表率”几字。  一、“严”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  要求学生遵守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行为规范,要求有严密的学习计划和严谨的学习态度。还要求教师有严父慈母般的爱,同时也要给学生最起码的
期刊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中的导师和引路人。班主任工作的情况直接影响着班级的班风、班貌以及班级的整体素质。而作为一个农村小学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给我带来了新的挑战,工作方法当然也要随之而变化。为此,本人在多年的班主任实践工作中认为,无论形势怎样变化,学生怎样的特殊,班主任的这几项工作做好了,再在这个基础上谈方法和创新,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班主任要勤
期刊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但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一些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一、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