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千里西南联大:重走亦是出发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iefei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是游乐场,你走一会儿周围的景色就变了,但走很久,直线距离也前进得少得可怜。云南是跑步机,你走了很久,确实也前进了很远,但感觉还在同一个地方。”2018年4月,媒体人杨潇从湖南长沙出发,以徒步为主,重走了300多名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到昆明的西迁之路。《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下文简称《重走》)正是记录了杨潇这段独特经历。
  如今,从长沙到昆明的路程,早已被便捷的现代交通工具取代。点到点的飞机自不必言,2016年12月,随着沪昆高铁全线通车,旅客在长沙吃了早饭,还赶得上昆明的中饭。哪怕走高速公路,也与当年的木炭汽车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要想真正感受闻一多和查良铮们——大概是“湘黔滇旅行团”最为人所知的师生——为抵达昆明经历的曲折、付出的汗水、收获的体验,办法只有一个:走吧!
  不同于近年来盛行的猎奇式旅行文学,杨潇以近乎学术规范的标准,引证了大量史料与访谈。几乎每到一个县城,杨潇都会与当地的史志办打交道。如果在听了西南联大师生留下的传奇故事以后,你希望更进一步,在思想层面接近这所“最好的大学”,它无疑属于值得选择的作品。
  用现在的视角看,被赋予浪漫主义情愫的西南联大,其群星璀璨、大师迭出的伟大成就,似乎有点理所应当。但在当时的语境里,“西迁”终究是一场仓皇的逃难——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撤,到三校师生在长沙组建临时大学,直至抵达昆明以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名的频繁变动,也足以说明国难当头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
→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上海文艺出版社

  面临日寇侵入中国内陆的威胁,临时大学是走是留,不是没有过争执。就生活而言,南下师生在长沙度过了一段堪称惬意的时光,“湖南以其丰富物产持续供应着这座消费享乐气氛浓郁的省城”;就政治上来说,不管是湖南行政当局,还是国民政府教育部,似乎都不希望大学在短期内离开——“总司令不愿让大学迁来迁去”;而就当时的舆论观感来说,“昆明湖不在颐和园,大观楼哪如排云殿”,西迁被视为“逃跑主义”。
  后来的事实证明西迁是个正确的选择,尽管长沙直至抗战末期的1944年才沦陷,但几次长沙保卫战和焦土政策已然让这座古城沦为战争废墟,堪称“二战”期间举世罕有的受灾最严重城市之一。当时,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住所遭遇日军空袭,航空炸弹在离家只有十几米的地方爆炸。作为城池营垒,长沙见证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史,而以发展文教事业所需的稳定环境看,它显然不再适宜。校方克服重重压力决定尽快西迁,最终给战时中国留下一缕文脉。
  当时,从长沙到昆明有两条路线:一条是1937年开通的京滇公路(“京”指当时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这也是“湘黔滇旅行团”选择的路线;另一条则是从长沙经粤汉铁路到广州,转香港,再乘轮船到法属越南的海防,再通过滇越铁路北上昆明,也就是说去昆明还要出一趟国。但是,因为陆路艰险,且以步行为主,多数教授、女生和体弱者选择了更曲折的海路。根据《重走》的分析,安排学生步行到云南并不全然出于经济考虑,还有“多习各地风土民情”的理由,在本质上也是为了缓解迁校带来的舆论压力——“在‘学术人’与‘政治人’两种身份之间灵活切换而不失底线”。
  尽管考察沿路民情只是一个“借由”,但在“湘黔滇旅行团”一路艱苦的旅途中,确实让师生对中国社会有了更直观的体会。在闻一多的指导下,学生刘兆吉完成了《西南采风录》的编写工作,书中搜集了途经西南地区的700余首民歌,朱自清、黄钰生、闻一多三位教授分别为该书写了序言。学生向长清完成了这趟漫长征程后写道:“恐怖的山谷,罂粟花,苗族的同胞和瘦弱的人们,使我觉得如同经历了几个国度。”
  当然,《重走》一书不仅有历史的钩沉,更有“今”与“昔”的比较。该书以其非虚构写作手法,找到“湘黔滇旅行团”与当下的结合点,也因此在诸多围绕西南联大叙事的作品中别具一格。如今,网络上流行在历史照片的所在地重新拍摄一张现在的照片,但因为沧海桑田的变化,照片并不足以实现过去与当下的连接,作者以文字之力,完成了影像记录无法呈现的部分。
  比如,通过残存的历史建筑想象当年风貌,作者杨潇感受到了“用文字重建一座城池”的趣味。在贵州玉屏,旧时的县署改成了老气的三星级酒店,当年学生打地铺的文庙大成殿变成了“数字影院”,中医院就是以前的关帝庙……杨潇的访谈和史料交织在一起,“再稍稍用一点想象力,那些被拆毁的老房子就一排排立了起来”。那些访谈对象的父辈、祖辈,当年也许就是在同样的地方迎接联大学生,见证那些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像普通人一样吃饭、喝酒、睡觉,像普通人一样抱怨旅途的疲劳、学校安排的不如意。
  103岁的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大昌是少数健在的“湘黔滇旅行团”成员,老教授思路清晰、身体康健,还在近期上映的电影《九零后》中出镜。像每个年轻人一样,旅行团抵达昆明的第二年,吴大昌也陷入了对“人生意义”的困惑。《重走》把最后一段留给这位世纪老人,意味深长又恰到好处——百岁高龄的吴大昌觉得冯友兰说的是对的:“人生就是,活着就是活着……”“但是在1939年,他并不明白这一切,毕竟,他才21岁,一切才刚刚开始。”
  从西南联大的历史看,“湘黔滇旅行团”只是一段短暂的起点,它的辉煌画卷会在未来8年徐徐展开。不过,从文明的意义看,“湘黔滇旅行团”无疑是不平凡的开篇。正如胡适在纪念联大九周年集会上说的:“这段光荣的历史,不但联大值得纪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值得纪念。”300多名师生,先是坐船,随后徒步,1600公里的旅程,为随后几十年的中国文化留下了生动的注脚,也为当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再出发提供了无尽的启迪。
  (摘自7月6日《中国青年报》)
其他文献
蔚来布置在高速公路沿线的换电站。  走出那个维修保养车间,王正霖回头看了一眼,他刚刚递出去的名片已经被车间经理撕成两半,扔在地上。  这次冷遇发生在2017年。王正霖尝试找一家豪华车4S店寻求合作。他曾在跨国汽车公司和腕表公司做过很多年售后服务的负责人,2016年加入蔚来,担任服务运营副总裁。  带领车主环视车身、把换下的滤芯展示给车主看,并询问对方是否要带回家—这些如今汽车保养服务的“标准动作”
20世纪前二十年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哈布斯堡王朝分崩离析及俄国十月革命等,共同开启了世界历史的转型进程。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一样,中国共产党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意大利共产党人多年来一直非常关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
《民情观察员》栏目编辑同志:  近日,到双杨镇赵瓦村调研,他们的一个做法让我深受启发。每天早晨6点,村党委书记李久存准时来到村传达室,等待着与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的村民进行沟通交流,听取意见,化解矛盾。长则一小时,短则几十分钟,问题解决了,还不影响当天的工作。  民情,在这里可以充分反映;民意,在这里可以尽情表达;民生,在这里可以敞开诉求;民怨,在这里可以得到化解。村民普遍反映,书记一早听民意,解决
中国共产党100年来的历史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爱尔兰共产党在这百年华诞之际向中国共产党表示诚挚的祝愿和祝贺。我们党也在2021年庆祝建党100周年,在我们两党百年华诞之际,资本主义遭遇了多年来最严重的危机之一,而共产党的领导在应对健康、经济、社会和政治挑战方面至关重要。  共产党人在分析历史时,既要着眼于现在,也要着眼于未来,而不是成为过去的俘虏,要给同我们一起奋斗的工人阶级和人民
摘 要:联用控制变量法和归纳法对人教社选修3-2《楞次定律》一节中的演示实验过程中的感应电流方向的探究过程进行了“重新”构建和思维加工以求更加通畅而简洁的得出楞次定律的内容.首先就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和效应进行全面理论探究,也就是通过分析与综合方法这一物理科学方法提出并确定探究性问题即探究原磁场的磁通量的变化与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之间的关系;然后依次通过四步探究性小实验,综合运用控制变量法和部分归纳
“我们的国家变好了,我今后要活到老、干到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完成党交给的一切任务,把自己的有生余年贡献给四化建设。”1980年1月15日,在得知自己被批准入党后,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周发岐高兴得像个孩子,久久不能平静。那一年,这位新中国炸药制造工艺学科奠基人已经79岁。异域他邦不忘富国强民梦  1901年11月8日,周发岐出生在河北蠡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年轻时曾赴日留学,并追随孙
古书上说,花看半开。  花看半开?这是《菜根谭》里的话,说:“此中大有佳趣。”  我真正体味到花半开的佳趣,那是在夏日里在荷塘看荷。晨风里,团团的墨绿色荷叶微微晃动,就在荷叶背后,一朵半开的荷花,忽而就露出了侧影,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情,羞涩不已。花瓣儿正处于一种半聚拢状态,如微微轻启的唇,欲说不语,而那仅有的一枚花瓣,如兰花指一样屈伸出来。风一吹,一惊一颤,你的心尖儿,也跟着一惊一颤。  这时候,
20世纪20—50年代初,先后有百余名中国革命先驱的后代和烈士遗孤被送往苏联的国际儿童院培养。其中最主要的有三座:瓦斯基诺儿童院、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以及莫尼诺国际儿童院。中国的学生在儿童院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不仅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锻炼了坚强的意志。苏联国际儿童院  1926年,瑞士女共产党人曼托娜·莫泽尔将其父亲的遗产捐献出来,以资助苏联国际革命战士救济会创建儿童院。在共产国际的组织和筹划下,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举办的“报国讲坛”首场报告会上,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动情地说:“我为自己曾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作出了切实贡献而感到光荣和自豪,那一段为蘑菇云早日升空而奋斗的峥嵘岁月,给了我一生的教益,那就是:要永远为我们的国家努力奋斗!”  话音未落,会场掌声雷动。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名叫柳襄怀,60年前,他曾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心脏”——“甲种分离膜”制造技术的攻关研究。  “干惊天
摘要:本文分析了数字校园建设的背景和五个主要要素,并列举了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围绕这五个要素在数字校园建设上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数字校园;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2-0109-04  随着职业教育近些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14年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职业教育对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