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机制及治疗进展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xf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围神经损伤后内在肌的修复被认为是医学界的"歌德巴赫猜想",肌肉长时间失神经支配造成的不可逆萎缩是功能恢复差的主因,目前治疗仍缺乏有效的手段。本文对近年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其他文献
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开放性骨折,保肢治疗挑战巨大。国内传统治疗模式是骨折修复技术与软组织修复技术的简单叠加或重复实施。长期的实践表明该治疗模式需对患者施行多次手术,不仅增加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并不利于伤肢功能的恢复。Orthoplastic(骨整形)理念是将肢体骨与软组织创伤作为一个整体,由创伤骨科和整形外科医生一起有计划、有次序地高效完成骨与软组织的同期修复;其在严重开放性骨折的
目的探讨术前3D-CTA辅助修薄的含神经的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2月至2018年5月,应用修薄的含神经的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修复11例四肢软组织缺损创面,男8例,女3例;年龄22~56岁,平均35岁;创面位于下肢6例,其中小腿4例,足底2例;创面位于上肢5例,其中臂1例,前臂2例,手背2例。创面缺损面积11.0 cm×8.0 cm~23.0 cm×
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大鼠腹部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促成活作用及有关机制。方法2018年4月-2018年12月,取54只雄性SD大鼠,建立大鼠下腹部岛状皮瓣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①假手术组:不阻断血管,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②模型组:阻断血管8 h,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③丹酚酸B组(丹B组):阻断血管8 h,每日腹腔注射40 mg/kg丹酚酸B,连续用药7 d后,测算各组的皮瓣成活
报道1例2岁7个月幼儿断耳再植,离体耳廓完整,断面整齐。术后随访6个月,再植成活良好,耳廓外形无明显变化。
目的探讨在伴有吻合血管裸露的小创面上植皮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8年5月,应用全厚皮片植皮修复血管裸露创面16例,均为血管吻合部位裸露。其中再植加植皮4例,再造加植皮9例,皮瓣加植皮3例;手部13例,足部3例;仅有动脉裸露3例,仅有静脉裸露9例,动、静脉均裸露4例。裸露动脉外径0.8~2.3 mm,平均1.0 mm,裸露静脉外径0.8~2.5 mm,平均1.2 mm。软组织缺损
2016年12月至2018年9月,采用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DAP)修复小儿(年龄不超过14岁)足跟部软组织缺损15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7~12个月,跟腱无挛缩,皮瓣外形美观,肩关节功能良好。TDAP是治疗小儿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目的介绍一种游离第2足趾与部分甲瓣组合移植,改良再造缺损拇指的手术方法。方法2012年6月-2017年2月,共收治拇指缺损9例,平均年龄26岁,拇指缺损平面为II类A区~III类A区。根据拇指缺损情况,于对侧足第1、2足趾设计切口,切取共干的第2足趾和甲瓣。以第2足趾为主瓦合甲瓣,将切取的甲瓣趾甲旋转90°,与第2足趾趾甲远端衔接,趾皮瓣覆盖于第2足趾鹅颈狭窄部,从而增加再造指的周径及趾甲长度。术
目的探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与尺动脉腕上支皮瓣在修复手部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分别应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皮瓣10例及游离尺动脉腕上支皮瓣7例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效果,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16~50岁,平均30.65岁;10例桡动脉掌浅支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3.0 cm~3.5 cm×6.5 cm,其中3例切取时携带掌长肌肌腱;7例尺动脉腕上支皮瓣
目的探讨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不通过关节直接固定骨折块的方法治疗骨性锤状指,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收治新鲜骨性锤状指患者13例14指,其中男9例10指,女4例4指。受伤至手术时间4~17 d,平均9.6 d。按Wehbé-Schneider标准分型I B型12指,II B型1指,III B型1指。术中骨折复位后直接以2枚0.6 mm的克氏针固定骨折端,不固定远侧指
目的探讨无可供吻合静脉的离断小组织块再植术后,釆用分区点刺放血法重建静脉回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2月至2015年8月,收治小组织块离断患者20例,其中耳、鼻、眉离断5例,指尖小组织块离断15例,均给予再植手术治疗,术中均无可供吻合静脉,术后给予抗凝、抗痉挛、抗感染治疗,应用一次性末梢采血器,采用分区点刺放血法重建静脉回流。根据再植组织块吻合动脉所在位置及动脉走行,将放血区域分为A、B、C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