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四个维度来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不意味着这些原因在学生身上单独存在,相反的是“学困生”身上往往是这些原因与现象共同存在。因此,“学困生”的矫正是一件系统工程。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困生 转化
在一次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会上,培训者谈到“学困生”的转化时,说现在不能叫差生了,应当叫“学困生”,笔者认为,不管是叫什么,只有真正转化了“学困生”,那才是最重要的。多年来,“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困难问题,也是一个热点话题。坦率地说,每年都谈“学困生”转化,但每年都会出现很多的“学困生”,这说明有两种可能性的存在:一是我们的“学困生”转化策略还不够有效;二是每年的“学困生”原因都有所不同。但不管如何,只要我们在讲台一天,就必须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本着这一思想,笔者没有放弃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而是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不断探索这个问题。现将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总结出来,希望能为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尽绵薄之力。
一、“学困生”的学习困在何处
要谈“学困生”的转化,我们必须知道“学困生”困在哪里。这就如同看病一样,必须知道病根。对于初中数学学习而言,分析学困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进行。
一是从知识的角度讲,我们知道数学的特点在于抽象(有人说这是简洁美,可对于这些“学困生”而言,非但不是美,反而就是理解上的困难),抽象意味着“学困生”的思维与学习知识点之间衔接不上,意味着“学困生”的思维没有有效的加工对象。这是数学知识导致的学困。二是从数学思考的角度来看,初中数学对思维的要求较高,“学困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往往较弱,有时看似简单的逻辑关系对于他们而言也有困难。譬如说一些学生受到小学数学学习经验的影响,认为“和必大于差”,于是有些学生认为6+a>6-a就是一种普遍现象了。三是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学困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较弱,问题解决的思路往往不清晰。
例如在教“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中,教材上有一道例题是: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是1∶1.5。现要把一块长200 m,宽100 m的长方形土地,分为两块小长方形土地,分别种植这两种作物,怎样划分这块土地,使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是3∶4(结果取整数)?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看到“学困生”往往难以下手,能够在草稿纸上列出来的方程也是乱七八糟,经过对学生的口头询问与课后的详细调查,我们看到这些“学困生”的思维大多是混乱的,基本上没有一个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四是从情感态度上来看,“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往往是消极的,学习毅力也是薄弱的,这也是学习困难形成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学不好而态度消极,因为态度消极而更加学不好。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四个维度来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不意味着这些原因在学生身上单独存在,相反是“学困生”身上往往是这些原因与现象共同存在。因此,“学困生”的矫正是一件系统工程。
二、“学困生”的转化路在何方
我们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分析“学困生”的学困原因,那我们的转化策略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而且更应当注意的是这四者的共同发力。现结合上面所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例子,教学方法分析如下。
从知识的角度看,要给学困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尽管前面已经学过了这些知识,但对于他们而言,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可以在问题解决之前给他们强化一下这个知识点。具体包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确定实际问题的答案等。从数学思考的角度来看,要给学困生进行的点拨主要是对题意的理解与分析。如,题目中所提出的要求是让两种作物的产量是3∶4,由于题目提供的图形是一个长方形土地,那我们的划分理论上就有两种可能性:一横一竖地分。这种经验性的指导有助于“学困生”对本题的解答产生良好的直觉。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我们是要帮“学困生”建立其中的等量关系,如划分之后长度(或宽度)之和不变,面积比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这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对于“学困生”而言,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帮他们去寻找等量关系。从情感态度的角度来看,我们要鼓励他们不要畏惧问题的困难,要相信只要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就一定有解决的方法。我们要做的是耐心读题,冷静审题。如果在需要别人帮助时,要记住的是别人的思路,而不是依葫芦画瓢。
在这种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学困生”的表现往往是这样的:在知识准备的过程中,如果跟学生强调了的问题解决将用到这些知识,那他们的注意力就会比较集中,这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而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是一体的,这类问题重在引导他们去分析,但要注意将过程还给他们,让他们去说,不怕说错就怕不说。“学困生”经常会问教师一个问题:“你怎么会想到这种思路的,我为什么想不到呢?怎么做我才能想到呢?”遇到这种问题,就是遇到了强化数学思考的好时机,要告诉他们问题解决的能力不是天然形成的,是在训练当中形成的。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有一种“熟能生巧”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学习心理学中所强调的“必要的重复”,对于“学困生”而言,有时这种重复需要的次数会多一些。因此,本题在一个方程组列出之后,另一种划分方法的方程组就要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联列,这样的训练往往成功概率较大,故而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而这正是情感态度方面的矫正作用。
三、“学困生”的转化前景展望
经过这些年的思考,笔者所重点关注的学困生大概有三十人左右,这些学生的学习困难各有不同。以上所提的方法只是其中一些共性的方法。其实在此之中,对于不同的学困生都需要不同的指导,比如说对待学习信心不足的,则在于鼓励;学习方法不当的,则在于方法指导;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则在于学习态度矫正。甚至我们每年都遇到由于家庭原因导致学习缺乏动力的,这个时候还需要通过做一些与数学学习没有直接联系的工作,来完成“学困生”的转化。
如果回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来,我们认为“学困生”的转化有效途径在于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可喜的是,在这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很多专家有了相应的著作,很多优秀教师也作出了尝试。笔者曾经仔细研读过包括小学数学教学在内的,一线教师所写的数学学习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这让我们感觉到对于初中数学而言,“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个体力活儿,而是一个技术活儿。也就是说只有认真分析了数学学习的困难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方法。笔者以上是从数学课程四个维度进行阐述的,如果从数学学习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会得到大不相同的转化途径,这是笔者下一步要重点思考的内容。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困生 转化
在一次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会上,培训者谈到“学困生”的转化时,说现在不能叫差生了,应当叫“学困生”,笔者认为,不管是叫什么,只有真正转化了“学困生”,那才是最重要的。多年来,“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困难问题,也是一个热点话题。坦率地说,每年都谈“学困生”转化,但每年都会出现很多的“学困生”,这说明有两种可能性的存在:一是我们的“学困生”转化策略还不够有效;二是每年的“学困生”原因都有所不同。但不管如何,只要我们在讲台一天,就必须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本着这一思想,笔者没有放弃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而是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不断探索这个问题。现将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总结出来,希望能为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尽绵薄之力。
一、“学困生”的学习困在何处
要谈“学困生”的转化,我们必须知道“学困生”困在哪里。这就如同看病一样,必须知道病根。对于初中数学学习而言,分析学困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进行。
一是从知识的角度讲,我们知道数学的特点在于抽象(有人说这是简洁美,可对于这些“学困生”而言,非但不是美,反而就是理解上的困难),抽象意味着“学困生”的思维与学习知识点之间衔接不上,意味着“学困生”的思维没有有效的加工对象。这是数学知识导致的学困。二是从数学思考的角度来看,初中数学对思维的要求较高,“学困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往往较弱,有时看似简单的逻辑关系对于他们而言也有困难。譬如说一些学生受到小学数学学习经验的影响,认为“和必大于差”,于是有些学生认为6+a>6-a就是一种普遍现象了。三是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学困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较弱,问题解决的思路往往不清晰。
例如在教“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中,教材上有一道例题是: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是1∶1.5。现要把一块长200 m,宽100 m的长方形土地,分为两块小长方形土地,分别种植这两种作物,怎样划分这块土地,使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是3∶4(结果取整数)?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看到“学困生”往往难以下手,能够在草稿纸上列出来的方程也是乱七八糟,经过对学生的口头询问与课后的详细调查,我们看到这些“学困生”的思维大多是混乱的,基本上没有一个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四是从情感态度上来看,“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往往是消极的,学习毅力也是薄弱的,这也是学习困难形成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学不好而态度消极,因为态度消极而更加学不好。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四个维度来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不意味着这些原因在学生身上单独存在,相反是“学困生”身上往往是这些原因与现象共同存在。因此,“学困生”的矫正是一件系统工程。
二、“学困生”的转化路在何方
我们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分析“学困生”的学困原因,那我们的转化策略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而且更应当注意的是这四者的共同发力。现结合上面所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例子,教学方法分析如下。
从知识的角度看,要给学困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尽管前面已经学过了这些知识,但对于他们而言,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可以在问题解决之前给他们强化一下这个知识点。具体包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确定实际问题的答案等。从数学思考的角度来看,要给学困生进行的点拨主要是对题意的理解与分析。如,题目中所提出的要求是让两种作物的产量是3∶4,由于题目提供的图形是一个长方形土地,那我们的划分理论上就有两种可能性:一横一竖地分。这种经验性的指导有助于“学困生”对本题的解答产生良好的直觉。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我们是要帮“学困生”建立其中的等量关系,如划分之后长度(或宽度)之和不变,面积比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这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对于“学困生”而言,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帮他们去寻找等量关系。从情感态度的角度来看,我们要鼓励他们不要畏惧问题的困难,要相信只要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就一定有解决的方法。我们要做的是耐心读题,冷静审题。如果在需要别人帮助时,要记住的是别人的思路,而不是依葫芦画瓢。
在这种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学困生”的表现往往是这样的:在知识准备的过程中,如果跟学生强调了的问题解决将用到这些知识,那他们的注意力就会比较集中,这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而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是一体的,这类问题重在引导他们去分析,但要注意将过程还给他们,让他们去说,不怕说错就怕不说。“学困生”经常会问教师一个问题:“你怎么会想到这种思路的,我为什么想不到呢?怎么做我才能想到呢?”遇到这种问题,就是遇到了强化数学思考的好时机,要告诉他们问题解决的能力不是天然形成的,是在训练当中形成的。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有一种“熟能生巧”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学习心理学中所强调的“必要的重复”,对于“学困生”而言,有时这种重复需要的次数会多一些。因此,本题在一个方程组列出之后,另一种划分方法的方程组就要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联列,这样的训练往往成功概率较大,故而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而这正是情感态度方面的矫正作用。
三、“学困生”的转化前景展望
经过这些年的思考,笔者所重点关注的学困生大概有三十人左右,这些学生的学习困难各有不同。以上所提的方法只是其中一些共性的方法。其实在此之中,对于不同的学困生都需要不同的指导,比如说对待学习信心不足的,则在于鼓励;学习方法不当的,则在于方法指导;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则在于学习态度矫正。甚至我们每年都遇到由于家庭原因导致学习缺乏动力的,这个时候还需要通过做一些与数学学习没有直接联系的工作,来完成“学困生”的转化。
如果回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来,我们认为“学困生”的转化有效途径在于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可喜的是,在这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很多专家有了相应的著作,很多优秀教师也作出了尝试。笔者曾经仔细研读过包括小学数学教学在内的,一线教师所写的数学学习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这让我们感觉到对于初中数学而言,“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个体力活儿,而是一个技术活儿。也就是说只有认真分析了数学学习的困难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方法。笔者以上是从数学课程四个维度进行阐述的,如果从数学学习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会得到大不相同的转化途径,这是笔者下一步要重点思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