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水到渠成;潜移默化;情知交融;趣中启迪;寻中求知
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关键是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通过共同合作、相互交流优化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情知交融——创设愉悦和谐氛围
数学课堂不仅仅是知识性氛围的学习活动,而且是包含着强烈浓厚的情感体验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怀着崇高的爱去传授知识,通过水到渠成的多媒体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像春风雨润物那样的言传身教,才能是学生受到启迪,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保持丰富而高尚的情操。因此,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启迪学生,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融洽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使与之相互融洽,创造出智慧,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我在其他班上公开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愉快的氛围。我先向学生介绍自己有“交朋友”的兴趣和爱好,然后邀请学生介绍周围同学的姓名(前后左右转动),学生听到老师要交朋友,感到老师平易近人,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距离,纷纷举手,四面转动相互介绍与他相对面的同学。这样既创造了活泼的课堂气氛,又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同时对“相等”一词有了直接的理解,突破了教材中“相对”的难点,为长方体相对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奠定了基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趣中启迪——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兴趣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心理学研究,人在情绪低落时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二分之一。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思维较快地进入最佳状态,从而达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标。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他们自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努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例如,在一节复习课上,我出示题目:“修一条2000米的水渠,3天修了全长的1/5,照这样计算多少天能修完这条水渠?”我用鼓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兴趣:“看看那位同学最聪明?解法多?并能找出最简单的解法?”学生们通过探索尝试,给出多种解法。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体验了“异想天开”“独辟蹊径”之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三、寻中求知——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
现代教学观要求课堂教学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引导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获得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而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并没有对如何进行转化作“操作”上的详尽指导,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学生推到了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他们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去,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表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独创性。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他们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动手,动脑,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努力探索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发展能力。
四、练习巩固——促进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的数学能力不是自发的产生和发展的,而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训练中形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强化训练,并将训练贯穿到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中,使训练成为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条主线,努力培养学生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节课的开始我都坚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口算,操作,说思考过程、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迁移,思考方法和心理因素方面的准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新知识的探究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要使学生形成概念,理解规律,学会解题方法等教学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等任务。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再引导学生找理由,讲解这个结论的正确性。结果有的学生用测量的方法来验证,用量角器分别测出三角形3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是180°;有的用长方形来验证,因此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因此它的内角和是360°,然后在沿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取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180°,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合理运用数学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和发挥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充分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莲花路小学466000)
关键词:水到渠成;潜移默化;情知交融;趣中启迪;寻中求知
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关键是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通过共同合作、相互交流优化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情知交融——创设愉悦和谐氛围
数学课堂不仅仅是知识性氛围的学习活动,而且是包含着强烈浓厚的情感体验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怀着崇高的爱去传授知识,通过水到渠成的多媒体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像春风雨润物那样的言传身教,才能是学生受到启迪,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保持丰富而高尚的情操。因此,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启迪学生,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融洽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使与之相互融洽,创造出智慧,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我在其他班上公开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愉快的氛围。我先向学生介绍自己有“交朋友”的兴趣和爱好,然后邀请学生介绍周围同学的姓名(前后左右转动),学生听到老师要交朋友,感到老师平易近人,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距离,纷纷举手,四面转动相互介绍与他相对面的同学。这样既创造了活泼的课堂气氛,又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同时对“相等”一词有了直接的理解,突破了教材中“相对”的难点,为长方体相对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奠定了基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趣中启迪——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兴趣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心理学研究,人在情绪低落时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二分之一。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思维较快地进入最佳状态,从而达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标。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他们自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努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例如,在一节复习课上,我出示题目:“修一条2000米的水渠,3天修了全长的1/5,照这样计算多少天能修完这条水渠?”我用鼓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兴趣:“看看那位同学最聪明?解法多?并能找出最简单的解法?”学生们通过探索尝试,给出多种解法。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体验了“异想天开”“独辟蹊径”之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三、寻中求知——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
现代教学观要求课堂教学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引导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获得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而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并没有对如何进行转化作“操作”上的详尽指导,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学生推到了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他们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去,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表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独创性。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他们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动手,动脑,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努力探索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发展能力。
四、练习巩固——促进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的数学能力不是自发的产生和发展的,而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训练中形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强化训练,并将训练贯穿到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中,使训练成为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条主线,努力培养学生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节课的开始我都坚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口算,操作,说思考过程、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迁移,思考方法和心理因素方面的准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新知识的探究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要使学生形成概念,理解规律,学会解题方法等教学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等任务。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再引导学生找理由,讲解这个结论的正确性。结果有的学生用测量的方法来验证,用量角器分别测出三角形3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是180°;有的用长方形来验证,因此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因此它的内角和是360°,然后在沿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取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180°,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合理运用数学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和发挥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充分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莲花路小学4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