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创设情境,提高音乐课的教学效果

来源 :教学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diwu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和情景。可以这么说,适当的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机条件。所谓情境,我认为是能唤起学生心底情感和听课激情的一个意境和环境。如果把学生比做演员的话,它就是一个供演员发挥想象,施展才能的舞台。教师作为导演,就应千方百计地创设好这个“舞台”,因为这个“舞台”的作用实在是举足轻重。
  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在不致于成为沉重的负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景,才能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教学二年级教材《井底的小青蛙》这一课时,我运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动画:在一个美丽的大树林里,有只小青蛙住在一口水井里,成天嚷着说我的家比天还大。看了动画以后,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于是我就引导:“小青蛙的家真的比天还大吗?后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沿着树林的小路去青蛙家看看吧!”有了兴趣这位好老师,学生学习起来就投入多了。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课堂上教师要是能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装扮起来,制造轻松的氛围、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浓郁的求知欲走进课堂。
  二、情境的创设引发了学生的无穷想象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脑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断变幻。如果在一种刻板、枯燥的环境下,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无法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连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
  我在刚教完歌曲《山谷静悄悄》后,引导学生:“我们走过这个幽静、美丽的山谷后,来到了——”然后直接播放《羊肠小道》这段音乐。通过制造一种神秘的情景,引发学生欣赏音乐,用心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将学生的无穷想象创造性地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个学生听了音乐后,这样描述:在一个黑暗恐怖的大峡谷里,有一头驴妈妈正在寻找她那走失的孩子。在陡峭的小道上,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可驴妈妈坚信自己会找到自己的孩子,还是勇往直前。终于,她穿过了小道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树林里,那里……接着,驴妈妈在树林里的小木屋里累得睡着了,她梦见了自己与孩子团聚了。我终于相信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无穷的想象蕴含了无尽的创造。正如新大纲中指出:作为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
  三、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舒曼的钢琴曲《捉迷藏》是六年级上册的欣赏教学内容,仅仅通过一二遍的反复欣赏很难让学生听懂乐曲中表现的意境。我就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营造一个情境,教学一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做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玩过一阵后,我让学生说说捉迷藏社的心情如何,学生会说很兴奋、很愉快,但当自己快被抓住的时候又很紧张。于是我又让学生在《捉迷藏》的钢琴乐曲下来做这个游戏,并要求学生根据音乐的描绘来做游戏,学生在游戏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音响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和表情的感受与分析,获得了感知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美好的意境。教师要是能创设适合音乐教育的美的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歌唱、欣赏、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就能感受和领悟音乐的美妙和音乐的力量。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自然、愉悦、美好的学习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运用多媒体的视听、运用语言艺术的描绘、师生实践活动的创设、课堂中的问题情境等等,这种教学改变了以往刻板、机械的教学,只要教师遵循音乐作品的意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便会饶有趣味地学习音乐。真可谓:以境动情,情境交融,美在其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创设情境,就可以提高音乐课的教学效果。
  当然要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好还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编对话。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理解和运用。如果说朗读对话、课文是一种信息输入过程(Input),那么创设情景,组织同学运用已学句型、语言点自编对话就是一个输出过程(Output)。它需要学生把所学信息通过大脑进行加工处理,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编出合情合理的交际对话。寻找课堂提问的切入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引导性、启发性且又能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激发其好奇心,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增强对话的效用。学生自己说了,比老师说要强得多。学生自己说了,课堂也就还给学生了。
其他文献
数学与生活的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来组织教学,把学生的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走素质教育的作文教学之路,更引起我们的深思,对小学生作文自改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工作的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引导学生作文自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作业,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渠道。  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观察和思维能力,其中表达能力是较为重要的一环。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向来是“学生作文教师
期刊
初中阶段是学生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形成良好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个时期的教育,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除加强对“双基”教学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思想情操,坚强的革命意志,宽广美丽的胸怀;使学生成为有着充实的内心,健康有活力的人,而不是一个不懂人文的“空心人”,为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精神发展”底蕴创造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无疑应该是成为一种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教师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和说话的能力。根据“阅读”在这一要求中的位置,可以看出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其实阅读在教学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如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果,如何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给学生以锻炼英语的机会;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等。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觉得,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农村中学教学条件差,学生知识面较窄,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得利用有限的条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语言是一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时代赋予老师的重任,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语文课程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
期刊
[摘要]通过诱导的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 诱导;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习兴趣是引起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功课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去学,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且又乏味枯燥、令学生望而却步的化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呢?我以为,可以
期刊
[摘要]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情感。音乐富有非常大的感染力,音乐能够陶冶情操,激发人的情感。基于很多学生都喜爱唱歌,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播放歌曲,创设情感,能让学生在歌曲中产生情感的共鸣。音乐与文学都是艺术,在反映生活和表达感情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我们可以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下借助歌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巧用歌曲进行情感教育,作者在此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期刊
一、 有效教学环境及主要内容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基础环节,二者之间的关联度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程度,而只有有效的教学才有意义。教学的有效性除与师生个体的智力水平有关外,更多地取决于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范围、程度、方式等。只有在师生“交流”中营造出和谐、公平、愉悦、开放的环境,才能更好地生成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这种环境即有效教学环境。  二、 创设有效教学环境的方法  创设有效的教学环
期刊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