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来源 :教学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g45tg54h4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其他文献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首先应该是爱孩子。对全班学生,无论他是出生于干部权贵之家或平民百姓人家,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六七岁正是他们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
期刊
数学与生活的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来组织教学,把学生的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走素质教育的作文教学之路,更引起我们的深思,对小学生作文自改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工作的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引导学生作文自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作业,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渠道。  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观察和思维能力,其中表达能力是较为重要的一环。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向来是“学生作文教师
期刊
初中阶段是学生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形成良好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个时期的教育,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除加强对“双基”教学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思想情操,坚强的革命意志,宽广美丽的胸怀;使学生成为有着充实的内心,健康有活力的人,而不是一个不懂人文的“空心人”,为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精神发展”底蕴创造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无疑应该是成为一种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教师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和说话的能力。根据“阅读”在这一要求中的位置,可以看出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其实阅读在教学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如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果,如何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给学生以锻炼英语的机会;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等。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觉得,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农村中学教学条件差,学生知识面较窄,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得利用有限的条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语言是一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时代赋予老师的重任,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语文课程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
期刊
[摘要]通过诱导的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 诱导;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习兴趣是引起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功课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去学,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且又乏味枯燥、令学生望而却步的化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呢?我以为,可以
期刊
[摘要]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情感。音乐富有非常大的感染力,音乐能够陶冶情操,激发人的情感。基于很多学生都喜爱唱歌,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播放歌曲,创设情感,能让学生在歌曲中产生情感的共鸣。音乐与文学都是艺术,在反映生活和表达感情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我们可以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下借助歌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巧用歌曲进行情感教育,作者在此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期刊
一、 有效教学环境及主要内容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基础环节,二者之间的关联度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程度,而只有有效的教学才有意义。教学的有效性除与师生个体的智力水平有关外,更多地取决于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范围、程度、方式等。只有在师生“交流”中营造出和谐、公平、愉悦、开放的环境,才能更好地生成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这种环境即有效教学环境。  二、 创设有效教学环境的方法  创设有效的教学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