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前路减压并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内固定术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fly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并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内固定术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2月至2014年3月14例行颈前路ROI-C置入治疗的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22~46岁,平均26.4岁。致伤原因:交通伤9例,坠落伤4例,砸伤1例。按照Levine-Edwards分型:Ⅱ型9例,Ⅱa型5例。所有患者入院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CT平扫及三维重建、MRI检查。术前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均为E级。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创伤后颈椎临床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枢椎移位及成角数据;观察椎间节段融合情况,有无椎间隙塌陷、融合器移位及畸形愈合。

结果

14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为61 min(45~116 min)。术中无喉上神经、舌下神经、咽喉壁及血管损伤;术后无喉头水肿、吞咽困难、舌肌瘫痪、血肿形成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平均随访24.2个月(4~32个月),手术融合节段及骨折部位平均于术后3个月时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无下沉、移位,椎间无塌陷,未见畸形愈合。创伤后颈椎临床评分:术前(53.1±7.2)分,末次随访时(91.1±5.0)分(P<0.05);颈部疼痛VAS:术前3.38(2.43,4.33)分,末次随访时0.58(0,1.29)分(P<0.05);枢椎移位:术前(4.0±1.5)mm,末次随访时(1.3±1.2)mm(P<0.05);枢椎成角:术前(9.2±4.7)°,末次随访时(2.1±1.9)°(P<0.01)。

结论

应用ROI-C行颈前路融合手术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通过保留感觉的改良指固有动脉阶梯递进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2012年1月— 2015年2月收治15例(17指)指端皮肤缺损伴肌腱或指骨外露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7~55岁,平均41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5例,刀割伤4例,机器绞伤4例,包块切除术后2例。采用改良锯齿状切口指固有动脉阶梯递进式皮瓣修复手指末节皮肤缺损,皮瓣携带指固有动脉及神经,Ⅰ期重建指腹精细感觉,避免钩甲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VEGF165)/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双基因对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转染及其表达情况。方法分离培养犬BMSCs,构建携带VEGF165和BMP-2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利用293T细胞包装、生产携带VEGF165和BMP-2基因的重组慢病毒(Lv-BMP、Lv-VEGF),分为未转染组、VEGF165组、BMP-2组及VEGF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拇指尺侧双重血供的阶梯递进式皮瓣修复拇指Ⅰ、Ⅱ度斜形创面的临床应用与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0月— 2013年10月修复拇指指端Ⅰ、Ⅱ度缺损患者24例,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10~40岁,平均30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8例,机器切割伤6例,锐器切割伤6例,重物砸伤4例。拇指Ⅰ度缺损12例,Ⅱ度缺损12例。均采用双重血供拇指尺侧阶梯递进式皮瓣修复拇指Ⅰ、Ⅱ度斜形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1
目的评价控制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对迟发颅内血肿、急性脑膨出、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关于控制减压(治疗组)和常规手术(对照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相关文献,提取符合入选标准文献中的数据,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12篇文献纳入研究,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730例、908例颅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