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材料探究题在部分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崭露头角。这种题目要求同学们对文字材料(图表)进行整体阅读、综合分析、深入探讨、精心提炼,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探究结果。命题者通过设置这类题目,较好地考查了同学们的筛选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形式上看,材料探究题可分为“单则材料探究”和“多则材料探究”两种。
单则材料探究
该类试题只要求对一则材料进行探究,往往直接考查同学们对材料的体验、感受以及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如:
例1:中国独特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直接源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不但摆脱了民族生存危机,而且成为全球化竞争的最大收益者之一。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这时的爱国主义应当注入新的因子和意识。它不再应当是一种内聚型的强烈感情,不应当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而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即开放的世界观、积极的进取心、普世的价值观念。
从这段话中,你探究出了怎样的结论?
例2:胡萝卜、鸡蛋、碾成粉状的咖啡豆,这三样东西同样面临逆境——煮沸的开水。下锅经过开水煮后,胡萝卜变软了,鸡蛋外壳里面的液体变成硬硬的固体了,碾碎的咖啡豆成了一杯香浓的咖啡。
其实,这三种结局正代表着人在面临逆境时的态度,你能说出这三种结局的意义吗?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学三样东西中的哪一样?请你说出自己的想法。
从这则材料中,你探究出了怎样的结论?
对单则材料进行探究,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出关键词,从而得出探究结果。
例1所提供的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国主义”,主要内容是说爱国主义在新的时期应有新的内涵。结合材料,我们不难概括出结论:改革开放时期的爱国主义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
例2中的胡萝卜变软、鸡蛋外壳里面的液体变成硬硬的固体、碾碎的咖啡豆成了一杯香浓的咖啡,这些只是表面现象,正如材料中所说的“其实,这三种结局正代表着人在面临逆境时的态度”。由物及人,我们就可得出结论:面对困难,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答案可概括为:①在逆境面前屈服、妥协;②在逆境面前灰心丧气或趋于崩溃;③面对逆境不懈奋斗,最终走向成功。(答案不唯一)第2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回答只要积极向上、言之有理即可。
多则材料探究
即对几则材料作比较探究。这类题的综合性较强,解题难度较大。如: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概括出你得到的主要信息。
(1)今年,复旦大学在自主招生中,不仅看重考生的学业成绩,还对考生进行了严格的面试,然后才决定是否录取。
(2)今年举办的“隆力奇”杯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除了评判选手的歌唱水平外,还有综合知识问答这一环节,虽然只占1分,却往往成为影响选手排名的关键。
(3)5月中旬,法国敲定了进军德国世界杯的23人大名单。在预选赛中表现突出的球星皮雷,因在赛场上与人有过争吵而未能入选。
(4)首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谢彦波,被人们称为“神童”、“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不能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被迫中途结束了美国的留学生涯。
你得到的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多则材料探究题,一般分三步:
第一,立足整体,读懂材料,找出个性。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各自的主要内容,才能找出各自的特点,否则只能获得一鳞半爪,必然走入以偏概全的死胡同。细读材料,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一般可以获知它们的大意。认真分析四则材料,你会发现:第一则材料讲的是大学自主招生不仅看笔试成绩,还要进行面试;第二则材料讲的是青年歌手大奖赛要进行综合知识测试;第三则材料讲的是球星因与人争吵未能入选国家队;第四则材料讲的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一名学生因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不得不中断学业。这样,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会显现出来。找出了材料的不同之处,下一步的归纳就有了基础。
第二,寻找联系,提炼整合,找出共性。命题者将几则材料放在一起让大家进行探究,这几则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可以是偶然和必然,也可以是对立和统一。如何找出联系?关键在于着眼全局,比较分析。如示例中的第一、二则材料,都是说的既要看重专业成绩,又要注重综合素质,可以合并在一起。第三、四则材料则谈了与人相处的问题,可以合并。这一步可谓探究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解题的成败。
第三,推敲语言,凝练概括,表述结论。在提炼出材料的共性的基础上,再用语言概括归纳出探究的结果。一般说来,用来表述探究结果的语言要凝练简洁。上面这道材料探究题的主要信息可以表述为: 现代社会更看重人的综合素质(或“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读了上述内容,不知你是否学会了解答材料探究题的方法,试试看吧。
1.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急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最初的警惕之后,它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便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便打消了这一念头。直到有一天,米缸见了底,它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这老鼠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我获得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这几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一分钱在许多地方已经失去了人们的尊重,全国每年估计有70亿的一分钱消失。1989年,国会议员詹姆士提议立法,希望政府能在2000年以前停止发行一分钱。
材料二:1992年经济低迷到谷底时,财政部只铸造了91亿枚一分钱,1990年120亿枚,1991年99亿枚,1993年113亿枚,1997年经济好转,则有133亿枚。
材料三:四年前,加州的一位小学教师,想向学生表现“100万个东西”的概念,发起了“捐一分钱”的活动,四年时间终于募到100万个“一分钱”。银行反复数过1040遍,去年春天,这100万个一分钱,也就是1万元,利息达到868美元。目前校方还没有决定到底怎么使用这笔钱,不过最大的可能是设立奖学金。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如:①贪婪者必自毙;②没有标牌的陷阱才是致命的;③安逸让人忘记忧患。
2.小事物的身上同样可能蕴涵着巨大的价值。(如从其他角度有独特的发现,也符合要求)
从形式上看,材料探究题可分为“单则材料探究”和“多则材料探究”两种。
单则材料探究
该类试题只要求对一则材料进行探究,往往直接考查同学们对材料的体验、感受以及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如:
例1:中国独特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直接源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不但摆脱了民族生存危机,而且成为全球化竞争的最大收益者之一。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这时的爱国主义应当注入新的因子和意识。它不再应当是一种内聚型的强烈感情,不应当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而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即开放的世界观、积极的进取心、普世的价值观念。
从这段话中,你探究出了怎样的结论?
例2:胡萝卜、鸡蛋、碾成粉状的咖啡豆,这三样东西同样面临逆境——煮沸的开水。下锅经过开水煮后,胡萝卜变软了,鸡蛋外壳里面的液体变成硬硬的固体了,碾碎的咖啡豆成了一杯香浓的咖啡。
其实,这三种结局正代表着人在面临逆境时的态度,你能说出这三种结局的意义吗?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学三样东西中的哪一样?请你说出自己的想法。
从这则材料中,你探究出了怎样的结论?
对单则材料进行探究,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出关键词,从而得出探究结果。
例1所提供的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国主义”,主要内容是说爱国主义在新的时期应有新的内涵。结合材料,我们不难概括出结论:改革开放时期的爱国主义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
例2中的胡萝卜变软、鸡蛋外壳里面的液体变成硬硬的固体、碾碎的咖啡豆成了一杯香浓的咖啡,这些只是表面现象,正如材料中所说的“其实,这三种结局正代表着人在面临逆境时的态度”。由物及人,我们就可得出结论:面对困难,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答案可概括为:①在逆境面前屈服、妥协;②在逆境面前灰心丧气或趋于崩溃;③面对逆境不懈奋斗,最终走向成功。(答案不唯一)第2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回答只要积极向上、言之有理即可。
多则材料探究
即对几则材料作比较探究。这类题的综合性较强,解题难度较大。如: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概括出你得到的主要信息。
(1)今年,复旦大学在自主招生中,不仅看重考生的学业成绩,还对考生进行了严格的面试,然后才决定是否录取。
(2)今年举办的“隆力奇”杯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除了评判选手的歌唱水平外,还有综合知识问答这一环节,虽然只占1分,却往往成为影响选手排名的关键。
(3)5月中旬,法国敲定了进军德国世界杯的23人大名单。在预选赛中表现突出的球星皮雷,因在赛场上与人有过争吵而未能入选。
(4)首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谢彦波,被人们称为“神童”、“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不能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被迫中途结束了美国的留学生涯。
你得到的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多则材料探究题,一般分三步:
第一,立足整体,读懂材料,找出个性。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各自的主要内容,才能找出各自的特点,否则只能获得一鳞半爪,必然走入以偏概全的死胡同。细读材料,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一般可以获知它们的大意。认真分析四则材料,你会发现:第一则材料讲的是大学自主招生不仅看笔试成绩,还要进行面试;第二则材料讲的是青年歌手大奖赛要进行综合知识测试;第三则材料讲的是球星因与人争吵未能入选国家队;第四则材料讲的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一名学生因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不得不中断学业。这样,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会显现出来。找出了材料的不同之处,下一步的归纳就有了基础。
第二,寻找联系,提炼整合,找出共性。命题者将几则材料放在一起让大家进行探究,这几则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可以是偶然和必然,也可以是对立和统一。如何找出联系?关键在于着眼全局,比较分析。如示例中的第一、二则材料,都是说的既要看重专业成绩,又要注重综合素质,可以合并在一起。第三、四则材料则谈了与人相处的问题,可以合并。这一步可谓探究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解题的成败。
第三,推敲语言,凝练概括,表述结论。在提炼出材料的共性的基础上,再用语言概括归纳出探究的结果。一般说来,用来表述探究结果的语言要凝练简洁。上面这道材料探究题的主要信息可以表述为: 现代社会更看重人的综合素质(或“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读了上述内容,不知你是否学会了解答材料探究题的方法,试试看吧。
1.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急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最初的警惕之后,它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便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便打消了这一念头。直到有一天,米缸见了底,它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这老鼠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我获得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这几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一分钱在许多地方已经失去了人们的尊重,全国每年估计有70亿的一分钱消失。1989年,国会议员詹姆士提议立法,希望政府能在2000年以前停止发行一分钱。
材料二:1992年经济低迷到谷底时,财政部只铸造了91亿枚一分钱,1990年120亿枚,1991年99亿枚,1993年113亿枚,1997年经济好转,则有133亿枚。
材料三:四年前,加州的一位小学教师,想向学生表现“100万个东西”的概念,发起了“捐一分钱”的活动,四年时间终于募到100万个“一分钱”。银行反复数过1040遍,去年春天,这100万个一分钱,也就是1万元,利息达到868美元。目前校方还没有决定到底怎么使用这笔钱,不过最大的可能是设立奖学金。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如:①贪婪者必自毙;②没有标牌的陷阱才是致命的;③安逸让人忘记忧患。
2.小事物的身上同样可能蕴涵着巨大的价值。(如从其他角度有独特的发现,也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