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士大夫艺术思维方式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ss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士大夫艺术思维方式"是近年来古典文学和古代文艺理论研究中引人注目的题目。讨论的焦点是:在士大夫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中,意象思维的特点何以表现得那样普遍和强烈?诸如"神思"、"写意"之类强化意象思维作用的艺术方法为什么得以产生并长期支配着士大夫的各类艺术创作?关于上述问题的探讨都是围绕着"艺术思维的特点"(例如:艺术思维是如何进行的?其结果能否被语言文字、线条色彩、建筑泉石等艺术手段完全表现出来?充分发挥意象思维对艺术创作和审美的重要意义,等等)而展开的。大量有关论著都指出:艺术思维是十分复杂的,它创造的审美意象远比语言文字、
其他文献
由刘蓝英、赵桂藩教授等编纂的《中国古代文学辞典》(以下简称《词典》)五卷已经陆续面世。笔者曾应广西人民出版社之邀,参加过《词典》的校订工作,因而较早地对该书有所瞭解。在这里,仅就所知向书友们作些介绍。《词典》是一部近万条词目,约三百万言的中型文学专业辞书,是在对中国早自周秦,晚迄清季三千年来古代文学遗产的诸多方面作了广泛研究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
该书是天津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大型系列化丛书——《学术研究指南》丛书之一种。这是一本为希望跨入宋词研究学术殿堂的读者编写的概览性的、既总结已有学术成果、又指示科学研究门径的书。全书共五章,计十九万字。
关于《诗经》中表现出的心态问题,蒋寅在《论〈诗经〉的忧患意识》(《文学评论丛刊》31辑,1989年3月)一文中认为: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童年歌谣《诗》三百,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沉重的忧伤:一己的忧生之嗟、情人夫妇间的离思、家族关系中的怨怼、对社会前途的担忧;那些不曾留下姓名的古代诗人对生活的体验、对历史的思索交织出整部《诗经》忧郁哀怨的调子,所有这些,
《文学遗产》1989年第1期所载《元人戏曲功能论初探》一文中,谈到元代曲论家胡祗遹、王恽、杨维桢、夏伯和对于戏曲功能方面的理论建树。此文的第一部分谈到王恽,径称其为"元代前期戏曲评论家",并说"王恽对戏曲演员曹锦秀‘探穷所载记传诗咏,掇端倪,曲尽意趣’以‘陈述古今兴亡’也曾给予嘉许。"更在第四部分结论说"自元代王恽的‘劝戒’说和杨维桢的‘劝惩’说首次提出后,后世响应者代不乏人……",等等。王恽《秋涧集》中收有《乐籍曹氏诗引》一文,是王恽应请为乐伎曹锦秀的诗作所写的短序,序的开首引用曹氏的话,曰;"妾虽不慧
《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3期刊有毕万忱《汉赋渊源论》一文,该文认为汉大赋从形式到内容都显示了汉赋作家的创造精神,它已经完全摆脱了楚骚的模式,成为汉代特有的文学形式,这种文学样式的出现,标志着文学的进一步成熟,标志着文学与一切非文学文章的最后分离。
葛兆光在《论典故》《文学评论》1989年第五期)一文中,采用新视角,把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典故作为一种艺术符号来剖折,认为:作为艺术符号的典故,乃是一个个具有哲理式美感内涵的故事的凝聚形态,它在被人们反复使用、加工、
马自力《论韦柳诗风》《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五期)一文认为,书柳并称是中国诗论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关系到评价韦应物、柳宗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及美学意义。
为了交流出版信息,帮助学界同仁了解学人的最新学术成果,以促使学术交流,我刊准备接受读者的建议,开辟“新书架”一栏,将近期出版的有关著作,集中简介。希望古典文学研究者和出版界支持我们,共同办好这个栏目。
矛盾,在文学理论——包括古代文论的浩瀚史页中,无往而不存在。对异代前贤的激扬,对互为推移的真理的把握,由于历时性的作用,在艺术认识中出现矛盾和差异,这固然不用说了,纵使在同一个时代或者在相距不远的历史间隔中,明明是诠释同一个审美范畴,明明是同属于一个流派或相近的文艺集团,但由于文学理论不能摆脱以不同视角去概括文学基本规律,其结果,文学理论框架的建构,也仍然标志着思想观点和审美观点的各有千秋。这说明在共时性范畴中,文论家对文学一般规律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的。再就文论家本身说,终其一生,社会思潮,文艺思潮,都不
此书共收文章25篇,著者潜心研究小说三十年的精华尽萃此书。全书可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关于古代小说史的论述,著者努力对中国小说史的现象及规律作全面把握,代表作有《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演变》等;第二,关于长篇白话小说的论述,这是该书的重点所在,作者所作考证亦有所发现,阐发也较真切,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作者的功力识见,代表作有《〈儒林外史〉创作时间、过程新探》等;第三部分是阅读古代小说的札记,体现了著者独到的分析和细微的体味,代表作有《艺术借鉴琐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