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境赏诗文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诗歌教学,必从意境着手。意境是什么?具体来说,“意”是情感,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情感;“境”是境界,指诗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二者合而为一,意境就是指包含着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图景。所以说,“意”和“境”,密不可分。这里就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领会诗中意境的问题,来说说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联系作者生平,了解作品背景
  所谓“诗言志”。古诗词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久远,而作品又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反映。因此诗言何“志”,想知道就一定要对作者生平和生活背景有所了解。例如,教读杜甫的《登高》,我在没有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背景之前,先要求学生熟读,然后再逐句解读,特别重点讲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广阔深远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怆愁苦。但过后一问学生是否理解诗人的感情、诗歌的意境时,他们却根本无从说清楚。因为他们对作者及写作背景一无所知,只是被动地听记,对作品内涵根本不能真正理解,此时就必须向学生补充诗作的背景:生于712年的杜甫,写这首诗时已经是一位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的饱经沧桑的老人。公元767年的秋天,55岁的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既感受到时代的苦难,生活的艰辛,也体会到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当时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的诗人正逢重阳佳节之际,独自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听到这里,学生们迷茫的眼神中闪现出黯然的神色,对诗中饱含的悲愁之情才有了更加真切深入的领会。
  再如教读曹操的《短歌行》,仅从诗作表面,学生很难深层次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便显得极为重要。虽然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和注解中略有谈及,但教学中还有必要向学生补充介绍:建安十三年,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曹操一统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他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因感此景而横槊赋诗,以此表示他广纳贤才,一统下的雄才伟略。
  二、抓住关键词语,依词入境索意
  诗歌作品,最忌肢解分析。那种一句一句分析,用白话翻译诗句的方法,除了破坏作品的完美,没有任何效果。而尝试抓住关键词语,却可以使鉴赏事半而功倍。
  例如,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若从字面去理解意思,“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但这完全不符合作品的本义,“自”“空”二字也得不到相应的解释。因为景致虽好,作者却无心欣赏。在作者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恰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于是,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只有这样抓住关键词,才可能准确体会诗中意境。
  再看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又带给读者什么感受呢?也让我们从词语入手去细加体会。这首小令一共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写到了十种事物,外加一个“断肠人”。特别提醒学生关注事物前所加的修饰词语,发现修饰词的感情色彩特别浓郁,尤其是“枯”“老”“昏”“古”“瘦”“夕”“断肠”这几个词,带着怎样的感情色彩?学生们经过片刻的思考,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伤感”“凄凉”“悲伤”了。先说出这些感受,然后再引导学生将用这些词语修饰的事物一一排放于脑际,从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那画面传达出的便是一种凄凉的感伤之情,在这样的环境里,又见到一“断肠人”踽踽独行,作品所表达的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也就呼之欲出了。
  三、结合人生体验,领会作品意境
  好诗往往言近而旨远,要准确领会其中的意境,还应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融注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到了晚秋的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还不遗余力地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枝头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面对送别的长亭,该是多么牵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时,一场急雨刚刚过去,友人就要启程出发。如果此刻能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曾经送别的体验,设身处地地联想到词中的主人公仿佛就是自己,甚至耳边还能回响着凄切的蝉鸣,淅沥的雨声,就可以让每个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与友人离别之际的依依不舍,激起我们自己对某段往事的深沉怀念。
  那么,是不是一定要有直接的人生体验,才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呢?其实也未必。譬如,我们学习《蜀道难》,对于去过四川的学生,感受必然特别真切,而没有去过的学生,同样也可以通过图画、视频给予我们的间接经验,产生联想,驱遣想象,将自己想象成诗人,眼见接连不断的山峦直耸入天,在夜色中尽显恐怖;崖边的几棵松树机警地挂在绝壁上,鬼魅而妖冶;耳闻奔腾的激流与瀑布相撞,发出雷鸣般的巨响,冲击着山崖;一块块碎石沿着几乎垂直的崖面滚入涛涛的江水,转眼不见了踪影。于是,那份由衷的赞叹,自然而然地从心底迸发。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往往都有特别的兴趣,因为他们最爱诵读。这与作品语言富有节奏、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是有很大关系的。但学生们自己的诵读却常常容易流于表面化,所以,如果能够学会进一步地领略诗文的意境之美,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鉴赏能力的有效提高。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披文入境赏诗文”(课题编号GS[2016]GHB1099)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合并阿司匹林在治疗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 36例患者采用硫酸镁解痉、心痛定和倍他乐克降压治疗与对25例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小剂
的要求,做到在必修的基础上有效拓展和提高,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选修课的教学设计总体策略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考虑。  一、兴趣为先,突出选择  “选修”一词是“选”字在先,先有“选”而后才是如何“修”。有谁来选?主体当然是学生。但实际情况是受学校、教师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把所有的选择权都交给学生是不现实的。就学生自己来说,也可能无所适从。所以,关于选择,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学校、教师层面的模
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大批共产党人和其他革命志士,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国民党反动派反共的两个“围剿”,即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在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中,他们查禁书报、封闭书店,通缉甚至拘禁、秘密杀害进步作家,无所不用其极,妄图在文化战线上剿杀革命,以维护他们对中国的反动统治。“左联”的五位作家(白莽、柔石、胡也频、冯铿和李伟森)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国民党杀害的。1933年,鲁迅先生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不同检查方法的价值。方法 对169例胸闷、心前区疼痛查因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症状典型者冠脉异常48%,静息12导联心电图(ECG)诊
目的观察扩张椎动脉药物治疗脑震荡的疗效.方法对观察组(川芎嗪、加味桃红四物汤)及对照组(甘露醇、脑活素),采用超9HDI彩色多普勒对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情况进行检测.结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伴发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49例有完整病历记录的SLE患者资料,记录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及临床表现。从中随机抽取
目的 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腹腔液中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从32
目的提高对消化性溃疡穿孔行急症胃大部分切除的认识。方法对129例消化性溃疡并弥漫性腹膜炎行急症胃大部分切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9例无死亡,住院8~30 d,平均12 d。并发症
一、培养学生坚持预习的良好习惯,为课堂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预习是整个初中语文学习的首要环节,许多学生不重视预习,也有部分教师没有强调预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文章内容不熟,理解方面效率不高。预习中,笔者要求学生首先解决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方面的问题,通过查阅工具书、搜集资料等方式,解决这一类问题。其次,笔者要求学生带着预习提纲中的思考题去认真研读教材,熟悉
患者,女,6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冠心病、房室传导阻滞7年,1999年3月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VVI植入术,起搏器心率70次/min,平时常服心痛定、长效硝酸甘油等药。2000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