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张家港市第三中学朱美红
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每个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在数学教学过程
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教他们研究解题思路,探究解题方法,真正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
,以点带面。
提到应用题大家共同的感受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本文试图寻找一个解决应用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
找到方向,找到思维的着力点,以便高效率地解决问题,进而实现高效课堂。
有人讲“列方程的实质就是用两种方法表示同一个量”,仔细探究这句话的意义,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奥
妙,进而找到我们的思维方向。
要表示一个量,首先要用量,要用的量必然在题目的句子中。这就需要在审题时密切注意每句话中包含的
数量,我们可以把他们列成表格,以便分析。当我们所有的量都找到,就进入第二个步骤,看哪些量能表
示出新量。第三步在新量中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生之所以感到难,一是对用字母表示数量还没有理解和形成习惯,二是用未知量去表示另外的量还没有
形成思维定势,三是不会找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在教学中,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教会学生学会思
考。
例某书店老板去批发市场购买某种图书。第一次购书用去100元,按该书定价2。8元出售。由于该书畅销
,第二次购书时,每本书的批发价比第一次高了0。5元,用去了150元,所购的书的数量比第一次多10本
。当这批书售出45时,出现滞销,便以定价的5折售完剩余的图书。试问:该老板第二次售书是赔钱还是
赚钱?若赔钱,陪多少?若赚钱,赚多少?
审题:该题数量较多,条件隐含,对初中生来讲,有一定难度,但若采用我们的思路分析法,问题很快就
会得到解决。对于这类数量较多的题目,分析时要注意联想,看到一个量,就要思考可能与哪些量有关系
,以便表示出新量,为下一步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准备。如对题目中“第一次购书用100元”,就可以提
问学生100元和哪些量有联系。学生的思考会使他们产生联系的思维习惯,也有助于应用题的思考。在思
考的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一次购书用100元=第一次购书单价×第一次购书数量。
“按该书定价2。8元出售”包含了售价2。8元,和第一次购书数量可以表示第一次销售额。
“第二次购书时,每本书的批发价比第一次高了0。5元”,包含第一次购书单价与第二次购书单价关系为
多0。5元,即第一次购书单价 0。5元=第二次购书单价。“用去了150元”=第二次购书单价×第二次购书
数量。
“所购的书的数量比第一次多10本”表示:
第一次购书数量 10=第二次购书数量。
“当这批书售出45时,出现滞销,便以定价的5折售完剩余的图书”表示第二次购书数量的45按原价2。8
元销售。第二次购书数量的15按1。4元销售。
“该老板第二次售书是赔钱还是赚钱?”包含第二次销售额,与第二次购书款150元的大小关系,第二次
销售额与第二次购书数量及售书价格相联系。
第二次购书数量=150元÷第二次购书单价,我们可以设第一次购书单价为x元,我们便可以表示出第二次
购书单价(x 0。5)元,进而表示出第一次购书数量为100x册,第二次购书数量为150x 0。5册。
找出题目中的量,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
购书总款购书单价购书数量第一次100元x元100x册第二次150元(x 0。5)元150x 0。5册1.产生新量
第一次购书总款A÷第一次购书单价B=第一次购书数量C;
第二次购书总款D÷第二次购书单价E=第二次购书数量F。
2.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第一次购书数量C 10=第二次购书数量F。
3.列出方程
100x 10=150x 0。5。
综上,我们就会发现解决应用题的思维着力点:
(1)审题,思考每句话中包含的量;
(2)分析,发现哪几个量能产生新量;
(3)思考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每个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在数学教学过程
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教他们研究解题思路,探究解题方法,真正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
,以点带面。
提到应用题大家共同的感受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本文试图寻找一个解决应用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
找到方向,找到思维的着力点,以便高效率地解决问题,进而实现高效课堂。
有人讲“列方程的实质就是用两种方法表示同一个量”,仔细探究这句话的意义,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奥
妙,进而找到我们的思维方向。
要表示一个量,首先要用量,要用的量必然在题目的句子中。这就需要在审题时密切注意每句话中包含的
数量,我们可以把他们列成表格,以便分析。当我们所有的量都找到,就进入第二个步骤,看哪些量能表
示出新量。第三步在新量中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生之所以感到难,一是对用字母表示数量还没有理解和形成习惯,二是用未知量去表示另外的量还没有
形成思维定势,三是不会找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在教学中,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教会学生学会思
考。
例某书店老板去批发市场购买某种图书。第一次购书用去100元,按该书定价2。8元出售。由于该书畅销
,第二次购书时,每本书的批发价比第一次高了0。5元,用去了150元,所购的书的数量比第一次多10本
。当这批书售出45时,出现滞销,便以定价的5折售完剩余的图书。试问:该老板第二次售书是赔钱还是
赚钱?若赔钱,陪多少?若赚钱,赚多少?
审题:该题数量较多,条件隐含,对初中生来讲,有一定难度,但若采用我们的思路分析法,问题很快就
会得到解决。对于这类数量较多的题目,分析时要注意联想,看到一个量,就要思考可能与哪些量有关系
,以便表示出新量,为下一步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准备。如对题目中“第一次购书用100元”,就可以提
问学生100元和哪些量有联系。学生的思考会使他们产生联系的思维习惯,也有助于应用题的思考。在思
考的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一次购书用100元=第一次购书单价×第一次购书数量。
“按该书定价2。8元出售”包含了售价2。8元,和第一次购书数量可以表示第一次销售额。
“第二次购书时,每本书的批发价比第一次高了0。5元”,包含第一次购书单价与第二次购书单价关系为
多0。5元,即第一次购书单价 0。5元=第二次购书单价。“用去了150元”=第二次购书单价×第二次购书
数量。
“所购的书的数量比第一次多10本”表示:
第一次购书数量 10=第二次购书数量。
“当这批书售出45时,出现滞销,便以定价的5折售完剩余的图书”表示第二次购书数量的45按原价2。8
元销售。第二次购书数量的15按1。4元销售。
“该老板第二次售书是赔钱还是赚钱?”包含第二次销售额,与第二次购书款150元的大小关系,第二次
销售额与第二次购书数量及售书价格相联系。
第二次购书数量=150元÷第二次购书单价,我们可以设第一次购书单价为x元,我们便可以表示出第二次
购书单价(x 0。5)元,进而表示出第一次购书数量为100x册,第二次购书数量为150x 0。5册。
找出题目中的量,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
购书总款购书单价购书数量第一次100元x元100x册第二次150元(x 0。5)元150x 0。5册1.产生新量
第一次购书总款A÷第一次购书单价B=第一次购书数量C;
第二次购书总款D÷第二次购书单价E=第二次购书数量F。
2.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第一次购书数量C 10=第二次购书数量F。
3.列出方程
100x 10=150x 0。5。
综上,我们就会发现解决应用题的思维着力点:
(1)审题,思考每句话中包含的量;
(2)分析,发现哪几个量能产生新量;
(3)思考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