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岭:乡村的声音(选章)

来源 :陕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dose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和大自然息息相关,命运相连,高峻的山岭淹没这些僻远的村庄,同时也护佑着他们居住的环境。崇山之中,岁月悠悠,古老的山岭与天空同在,绿色的丛林与大地共呼吸。秦岭地区的深山幽谷之中,除了生活着众多的珍稀野生动植物,也生活着无数山民百姓。千百年来他们保持着自己的生存方式,与山野和谐相处,他们也渴望走出山林,也期盼沟通外界,但是急功近利的发展突破,有时候会造成人类无法弥补的缺失。10多年来,秦岭地区陆续实施了林地保护和恢复的天保工程,开采森林被禁止、猎取野生动物属于违法犯罪。山区农民得益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依靠绿色的大山繁衍生息,逐渐习惯了与古老的大山和谐共存。在现代性和传统性之间,我们的欲望和现实寻找着平衡。
  2006年秋天我去秦岭山区采访当地农民,选择的一个采访地点是留坝县狮子坝。狮子坝在西河的上游,西河则是褒河上游的一条支流。狮子坝是沿着西河铺展的一带河谷平地,我们沿着西河边的公路上行,这条公路正在扩建加宽。这是从留坝西河口至凤县平坎乡的公路,留坝和凤县两个县都在西段秦岭的腹地,人们为了沟通外界,对公路满怀热望、充满着激情,而在山区修建任何一条连接县域甚至乡村的公路,都是需要翻越高大的山岭的。人们渴望沟通,渴望把隐没在大山中的村镇与村镇连接起来,渴望与外界交融沟通,这样的渴望有时候甚至达到狂热的程度。这种狂热的结果,就是不惜运用一切想象力和现代技术,对大自然的本来形态进行修改,使之符合人类的需要。这种狂热的潜在危害是自然环境被破坏被损毁的程度加大,人居环境的恶劣日益加剧。
  西河是沿岸的山都在河谷地带缓慢变幻,形成了一个个小块儿的河谷平地,或者肆意铺展,让河流绕一道大湾,铺展处就形成一些小小的半岛。在这些平缓的地方,都居住着几户农家,他们的房屋从树林和玉米地中间露出来。
  道路顺着峡谷河流修建,两边都是高大苍翠的山。山都是从谷底陡然升高,山上露出一段段的绝壁,像是青翠的山林中的一些大块儿的色斑。有的山形如刀,斜插入谷底,有的浑圆,呈流线型落入河边。河流湍急,往往缓慢铺展,在平缓处和石头冲激,形成细碎的浪花;有时在山底形成水谭,显得幽深平静。留坝开发旅游,在这段河流搞漂流,今年夏天举办了漂流节,吸引了许多游客。河流在山间流转,两边山高陡立,山色山形俱美,在河中漂流,两岸山景犹如变幻的画片,的确是一种优美的视觉享受。
  时而可见钢索吊桥悬挂在河上,吊桥一端是公路,一端是小小的村落。收获了的玉米杆密密站立在土地上,像是深秋的树林,与高处的山林形成了颜色的对照。看上去,秋天是从河谷开始的,逐渐上升。这里的河水冰冷,像是秋水;河边的缓坡上玉米干枯,黄绿夹杂,宛如初秋季节,而在更高的山上,林木苍翠,依然还保留着夏天的景致。
  农家的门头悬挂着一串串的玉米棒子,远远地耀眼发亮。路边多树,坡地上的核桃树,房前屋后的苹果树、枣树、柿子树。苹果开始变红,但还没至鲜艳;柿子由青转黄,成熟的已显示出金黄,发出饱满鲜润的光泽;枣树的叶子中间,果实青白,有的成熟至红褐色。
  
  狮子坝以前是留坝的一个行政乡。后并归玉皇庙乡。一路上都是三五户人家形成一个自然村,房屋错落,摆放在西河两岸的山麓地带,有的小村庄隐藏在山嘴后边,有的被绿树掩映,偶尔可见电视接收器的锅形天线像白玉闪烁在视线中。
  狮子坝的地社火是留坝文化馆申报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是农民自发表演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天峰村的村主任包胜武是社火的组织者、表演者之一。这是个面孔黝黑、身体结实的农民。今年39岁。
  天峰村是狮子坝的几个行政村之一,吊坝是天峰村的一个自然村,背靠正在改建的公路,面朝蜿蜒流淌的西河。开门可见山,山色如挂画。这里大概有五六户人家,我们要访问的农民包胜武就住在这里。他家正房是二层小砖楼,厕所、厨房在对面,合围成一个几丈见方的农家小院。院子里停放着一辆卸掉两只轮子的农用小卡车。院子一角安装了电视接收器。屋檐下堆满了刚刚收回来的玉米棒子。这一带的农家都在堂屋里安放了神柜,神柜上边一面墙被各种红绿的条幅贴满,正中条幅上是“天地国亲师”五个大字,大概算是牌位,两面横书竖写的都是“财运亨通”之类的祝福语。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天地”是比国家、父母、老师更重要的,被置于最前边。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里,并不缺少自然观和环保主义理念。
  包胜武家的小楼是每层三间房子的布局,中间是堂屋。堂屋两边的房间,一间开着小卖部,一间做了夫妻的卧室和会客室,安放着木质凉椅、电视、电话、影碟机和音响。显而易见,这是农村里比较富裕的家庭。
  
  包胜武说,他们耍的社火,是从父辈传承下来的,由于过去几十年的中断,现在年轻人对这不感兴趣,因此会表演的已经没多少了。他是小时候听父亲唱,记得一些唱词。十来岁的时候开始在《哪吒闹海》中演哪吒,这是一个活泼的角色,需要十一二岁的小孩表演,年龄大了就不能再演了。
  他把同村的一个老人包光盛找来,这是个个头儿高大的老人。一只眼睛明显已经失明了,但是说话口齿很清晰,听力也不错。我们请他坐,给他发纸烟,他显得很谦恭地接了烟。老人今年83岁。他是过去会表演社火的老人之一,也是年龄最大的。这种社火跟其他地方的社火很不相同,包光盛和另一为79岁的老人高清元都说,狮子坝的社火大概起源于晚清,在秦岭腹地的留坝、凤县一带,只有狮子坝独有,算起来也不过三代人而已。包胜武今年39岁,十几岁跟父亲一块儿表演,时间应该在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这种东西在农村走向衰亡,如果不是去年春节乡上督促各村汇演,狮子坝的社火可能由于无人知晓,最后将随这些老艺人一起随时间的消失而完全被遗忘掉。
  春节的时候狮子坝的几个村组织汇演,乡上给了一千元启动资金,于是狮子坝的社火走向了县城。他们的家什简陋,表演也谈不上地道,但是在县城广场演出的时候,人们都挤来看,这让他们很有成就感。他们的演员是临时拼凑的,有的是凭几十年的记忆,有的是因为家传或者爱好,锣鼓伴奏也不熟练,道具更是简陋。但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形式吸引了观众,也引起了文化部门的注意,于是今年县上文化馆开始将这一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省里申报。
  83岁的包光盛老人穿着蓝色的中山装,他吸烟,跟我们讲狮子坝地社火的剧目、剧情。包胜武在一旁补充。地社火表演人数不多,少则一两人,多也不过三五人。我想在秦岭腹地,山脉纵横、山林莽莽,人户居住稀少,表演者自然不能人多,人多了也凑不起来这一台戏。这是由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剧情也比较简单,长度短则三五分钟,长也不过十来分钟;表现的情节多是历史上流传的故事,比如平贵回窑、三请诸葛、哪吒闹海等,我们在各地地方大戏的剧目中都可以耳熟能详。狮子坝社火分为文戏和武戏两类,文戏多以唱为主,间以少量动作;武戏则以哑剧形式,全凭演员动作演示剧情内容、表现人物特点。讲述之间,包胜武、包光盛一老一少两人轮番唱起一些文戏中的唱段。很显然,同行的苏茅华老师是宁强文化馆的音乐干部,提示说这种唱腔有明显的眉户剧的特点,眉户是关中秦腔的一个分支,唱调苍凉幽远;但是也明显包含了秦巴山地山歌的特点,把悲怆苍凉的秦腔变得柔和低沉了。显然这是秦岭腹地一条河流自己的文化。民间艺术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东西,它因陋就简,改造正统艺术,因地制宜,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这可能就是狮子坝社火的隐含意义。
  
  我们一边喝茶一边听他们讲地社火。自来水是从屋后的山峡里引来的,从水源开始一路密封,水很干净、清冽,是地道的山泉。
  女主人在厨房里忙碌半晌,最后饭桌上摆上了豆芽拌木耳、酸辣黄瓜、辣椒炒瘦肉、土豆丝、西红柿豆腐汤。看得出来,这都是地道的农家菜肴。一桌人都吃得很香。
  包胜武家离公路大概有几十米,中间隔着一小块狭长的坡地,成熟的苞谷棒子成双成对地悬挂着,苞谷林一派苍黄。房前屋侧有山茱萸树、花椒树、苹果和枣,果实都由青至红,大的苹果,小的枣,还有袖珍如大豆的山茱萸果。青色的树叶中间累累果实,以越来越鲜艳耀眼的颜色提示着秋季的道来。
  
  房前几十米就是西河,包胜武说今年他们刚刚修建了这段河堤,河堤砌得坚实美观,保护着这个小小村庄的安全。站在院子里就可以看见白亮的鹅卵石铺展成宽阔的河滩。没涨水的时节,河水舒缓清澈,一路绕过一个又一个山嘴,形成一个个的小小水潭,或者一段平静丝绸般光滑的水流,偶尔一段有散乱的鹅卵石激起串串水浪。
  我们踩踏着柔软的沙滩和圆圆的鹅卵石,走到靠近山嘴的河水。河水清澈得像是过滤过的,远远能听到哗啦啦的流动之声。走进河边,一条褐色的水蛇被惊动,弯弯曲曲,摆动着身体游进了水潭里,它不急不慌,像是漂浮在水中的一条细细的袋子,慢慢被水流带进了水潭深处。一只灰白色的水鸟,身形小巧,从对岸树林中飞出来,然后像超低空滑行的飞机一样,离河水很近,像下游掠去。飞到远处,它划出一个弧形,折回来,飞到苍黄的苞谷林里边,把身影隐没在其中了。我很想用相机拍一张小鸟飞动的画面,但是它飞得那么快,机械的镜头无法将它抓住,就连我们的眼睛,也无法留住片刻的影像。
  水潭紧靠着山嘴,形成弯月似的一潭碧玉。青色的山脉,从天空斜斜垂落下来,越来越细小,最后到达河边,变成了低头吸水的鸟喙。西河两边都是这样的山嘴,每隔一两百米有一个,河水逆来顺受,绕过山嘴,蜿蜒流淌在峡谷中。但是恰恰是这种谦让,让这条山中河流越来越美观,也在山谷中形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舒缓坡地,使人们有了修建和耕种的地盘。人仿佛是浑然山水的衍生物,靠着这莽莽的大山的赐予而生存。大自然在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它照拂人类,但是人类应该适可而止,安居乐业,而不是向自然索取过多,过分的贪婪是一种违背自然的想法,最后必然打乱大自然亘古运转的内部规则,导致自然生态的紊乱,就像人类过分沉溺于官能享受,最后必然引起内部的病变。
  天近黄昏,顿时感觉到几缕凉意。四周的山色越来越黯淡,天空开始浮动着云雾。高一点的山都戴上了云帽子。一带缥缈的雾仿佛细密的纱,漂浮缠绕在半山,把眼前的山变成了一幅讲究含蓄与意境的画面。
  
  天黑下来,峡谷里变得更加安宁,房屋后边的公路改建工地上的压路机停止了轰响,只有西河的流水哗哗啦啦在淌着,听起来这声音异常响亮,就像电视画面中断、电视突然发出的哗啦啦的电流声。
  包胜武把散乱的苞谷棒子往屋檐下收拾,免得万一夜里下雨会被淋湿。我给他帮忙。我们一边把散乱的苞谷棒子收拢起来,码得整整齐齐。包胜武全家四口人,大女儿在留坝中学读高一,小儿子在江口中学读初三。两个孩子读中学,对家里来说是一项大数目的开销。还得准备将来孩子念大学的花费。包胜武说,现在两个孩子上学,一年要将近万元的开支。如果读大学,两个孩子总共要花十几万吧。他家的小楼是2000年修的,花了4万多。
  西河地广人稀,两岸都是层叠的山岭。这两年国家保护生态、退耕还林,每亩坡地补贴220元。狮子坝一带没有稻田,吃米全靠买。不过现在农民不交任何税费,能拿到这笔退耕还林款,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是要支出昂贵的教育费用,就算包胜武这样比较富裕的家庭,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家有8亩地,其中6亩退耕,也就是说每年大概有一千多块退耕款,这够吃饭了。剩下的土地除种菜之外,基本上都种苞谷,包胜武说大概可以收入七八千斤毛棒子,全都用来做猪饲料。包胜武担任村主任,没有做生意,养猪大概就是他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了。大女儿在留坝中学,开学报名费用八百多元;小儿子赶上了今年全省在农村学校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可以少交一些。算下来,两个孩子上学,他们每月大概需要四百多元的花销,全年总计花费应该在六千以上。有这么巨大的一笔开支,他们要积攒一些钱可能是费劲儿的。将来孩子读大学,他们面临的赤字是显而易见的。
  山上多树木。但是显然在近50年经过大规模的开采,新长的树林都是些不太高的青冈木、橡子树、黄杨木,这些树木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它的所有作用就是保持了这片山岭永远都有绿色,使这些山岭的土壤不至于被雨水冲蚀,使岩石永远被青苔和草木覆盖,同时也使西河的水不至于再小,小到干涸断流。
  山护佑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但是像包胜武这样的农民,他们还需要更多的经济收入,这当然是这些看起来丰满润泽的大山所不能给他们的。山是封了,他们已没有了任何砍伐权,即便是烧柴,也不能随意去砍伐山上的一草一木。所以山只是他们的一幅风景画,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更不是金罐子,可以从里边拿出金币来给孩子交学费。这幅美丽的风景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过于奢侈的享受。
  
  晚上没有下雨,早晨醒来,这里虽是农村,但并没有多少鸡鸣犬吠之声,似乎它们都习惯了这里的安宁,只有河水,还在山嘴下边自在地喧闹。山上挂满湿漉漉的云雾,雾色深重,看起来像是随时准备凝聚成雨点洒落下来。我们匆忙吃过饭,然后背上行包往白庙子村走。那儿沿公路下行,离包胜武家这里只有三五里路。他们演戏的道具服装、锣鼓家什和一部分演员都在那儿。
  一路沿西河下行,公路正在修建,沿途的顺河的小块平地或缓坡上都是苞谷林,房屋很含蓄地在树林边或者山嘴旁露出一角。公路劈开一个山嘴,这个山嘴形势陡峭,直插河底,和对面直扑下来的山壁构成了一段阴影似的峡谷。走到山嘴这边,回头可以看到峡谷上边缀着浓雾,峡谷很美,河水从阴影处铺展出来,渐渐变得明亮,像是一条变幻光泽的纯色丝绸。这段阴暗的峡谷外边,河流顿时散漫开来,像一把扇子似的铺展成一片白亮的砂石滩。几只身形巨大的白鹭飞动在河上,它们在河滩上空划着美丽的弧线,像虚空中的舞蹈。有五只像乌鸦似的的鸟儿,三只是纯黑色的,两只白颈黑身,我用相机抓拍它们,但是离得太远,他们突然飞起来,像顽皮的小孩儿一样,在河面上划了一个圈儿,又回到河滩上停下,一时间和河滩上的石头混杂在一起,令我的眼睛无法分辨。
  公路这一侧是沿山修建,被铲开的山坡像是受伤溃烂的伤口,也有小块儿的滑坡,山上的黄杨被连根带下来,叶子已是鲜艳的红色,也许这是季节带来的美丽,也许是临死前最后的灿烂。
  
  文化馆准备拍摄一些狮子坝地社火演出的图像资料。我们在一所原来的小学校的操场上看他们演出。小学校早已合并到其他的村,三间教室一间借住给一户刚刚失火没有了房屋住的村民,一间做了村委会的办公室,还有一间,里边摆满了神像。原来白庙子就是以庙得名,庙没有了,于是神像占据了这里一间教室。
  天上星星点点开始落雨,但是包胜武他们招来的人陆续到了,并且很快开始准备演出的道具服装。还有一些周围的观众,多数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还有一些妇女。
  包胜武和他的演出班子开始准备演出。锣鼓家什都搬了出来,服装道具也找了出来。服装很简陋,几件戏台上的古装,袍子、褂子、帽子,袍子褂子放了很长时间没用过,穿上身显出乱七八糟的折痕。帽子是纸板做的,有的已经损坏了,于是他们找来一张纸板,照着样子剪好、用红油漆和黑墨水画上花纹。道具是最简单的,武将骑马的马鞭和神仙挥舞的神杖、唐僧的僧帽和诸葛亮的帽子、关羽的偃月刀……这些都是从道具店里买来的,像是儿童玩具。至于武将和神将用的长矛,只有竹竿做的矛杆,他们就削木为矛,矛头用锡箔纸包好,看上去也银光闪闪的。哪吒用的乾坤圈也需要制作,一个中年农民跑到院场边的竹林里坎来一根竹子,用镰刀剖开,编成了两只圈子,再缠上红布,十来分钟就做好了。女人的辫子剪下一截,吊在一截电线上,成了挂在男子嘴边的胡须。猪八戒用的九齿钉耙只有8只齿了,于是找来半截筷子扎在上边,裹上锡箔纸,九齿钉耙就修理完好了。一切准备就绪。开场锣鼓响起来,他们开始演出第一个剧目。名叫《战灵官》,是一黑一白两个神将之间的武打动作。白灵官穿白袍,黑灵官穿黑袍,两人你来我往,不到三分钟时间,黑灵官打败了白灵官,得意洋洋挥杖表示胜利,在场上转了一圈,这场戏就结束了。表演黑灵官的农民叫包胜明,42岁,是包胜武的堂兄。这是位黑脸膛的农民,幽默风趣。后来他又演猪八戒在高老庄被孙悟空收服的戏。猪八戒穿着黑袍,带着大耳朵猪嘴脸的面具,衣服下扎了一团布,显出腹部高挺、走路歪斜的身姿,他演的猪八戒憨厚、调皮,这显然是受了电视剧《西游记》的影响。演孙悟空的农民叫何振金,42岁,也是同村的农民,他在马道镇的中学里边承包了食堂,包胜武专门打电话把他叫了回来演戏。他身材瘦小,面目青俊,演猴子显然是很有一套。高老庄的戏中,他演孙悟空,戏弄猪八戒,和猪八戒对打,最后收服猪八戒,让他保唐僧去取经。在另一个剧目《白猿教刀》中,他演梦中向关公传授刀法的白猿,动作也很像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显然他演猴子非常纯熟,演得活泼顽皮,这个年龄的农民显然深受西游记这部电视剧的影响。
  这些武戏是哑剧,全是靠动作来显示剧情和人物特点的。他们虽然不是很内行,但是绝对投入。包胜武告诉我,他十一二岁的时候演哪吒,哪吒是个孩子,一般都是十二三上下的儿童演这个角色。这个角色动作蹦蹦跳跳,年龄大了一般就不演了。但是狮子坝的社火戏好久没演过了,现在很少有孩子能演这个角色了。这一天,为了演《哪吒闹海》,67岁的老农民何银友只好穿上哪吒的红肚兜,上场演八岁的哪吒。老大爷身体很灵活,在场上挥舞着乾坤圈,跟一帮龙宫里的虾兵蟹将轮番拼斗,他在场上转圈、跳跃,看起来完全是一个小孩子的形象。不用说,他演得很投入。在《三请诸葛》中,另外两位高龄老人也亲自出场演出了。演诸葛亮的是83岁的包光盛,老人个头高大,头上戴着诸葛亮的秀才帽,身穿长袍。79岁的老人高清元是一个很热爱社火戏的老人,他自告奋勇演书童,因为身材瘦小,背影上看,他的确像个童子。不过这两位老人转过身,面向观众的时候,大家都忍不住笑了:诸葛亮出山的时候也不过二十多岁,书童呢,可能也就十几岁了。现在这一主一仆都是鸡皮鹤发,看上去让人感觉到一种奇特的幽默和风趣。
  狮子坝的地社火是一种什么样的戏剧形式,在我看来,并不重要。狮子坝地处西河上游,西河只不过是一条几十公里的山间小河,西河沿岸住的人从古至今估计也没超过几百户。我想,这么空旷的大山,这么丛密的树林,还有这么稀疏居住的人家,他们的生活是平静的、安宁的。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才会想到一些自娱自乐的方式。
  
  逢年过节,他们从西河两岸汇聚起来,那些喜好演唱的人成为大家关注的“明星”。秦岭地区地域广阔,山岭密布,这里盛产民歌,留坝文化馆的音乐干部苏茂华老师年近60,多年来收集留坝民歌,他送我一本自己编著的《陕南留坝民歌集》,记有曲谱和歌词。我大致翻看一下,依稀能辨别出许多在陕南秦巴山地传唱的山歌。曲调都比较接近,我立刻想起了小时候在山里所听到的那种悠扬缭绕的歌曲。但是仅有歌唱还是比较单调的,于是有一些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人,把外边的东西吸收了进来。秦岭之北,是广阔的关中平原。这里代表性的戏曲是秦腔,它的艺术形式是完整的,经过无数代艺人和文人的完善,从众多的民间艺术中脱颖而出,登上了大雅之堂。于是他们开始用简陋的舞台艺术代替了纯粹的山歌清唱,狮子坝农民表演的民间艺术社火戏里,道白还保留着关中腔调,歌唱带有眉户剧的味道,同时也保留了陕南秦巴山地的山歌风格,至于动作表演,显然是简化了戏曲舞台上的内容,是一种模仿吸收的结果。
  作为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要求并不高。它或许更像是正统舞台戏曲的一种零余。但是秦岭腹地山林莽莽,阻隔了交通,也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处于更加贫乏的程度,所以即便如此简单的艺术,也能传承下来,并且得到欢迎。
  如今的西河上游狮子坝一带,农家都装上了电视接受器,通了电网,年轻人出门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妇女。稍大的孩子都去学校念书了,初中在离此60里远的江口镇或者马道镇,高中则需到留坝县城。包胜武很遗憾地对文化馆的人说,现在找人很难,很多剧目都无法凑齐演员,青壮年都出去了,实际上村里边的气氛更加沉闷,除了这些热心并且怀旧的老年人,他没法找到更多的演员。
  狮子坝地社火的剧目大概有几十上百种,这天他们七拼八凑,表演了六七个剧目,供文化馆的人摄录影像资料。
  院场很小,刚好只能容纳三五个人表演。院子外边是青翠的柳树、泡桐树林。村里的几只狗跑来凑热闹,挤在准备上场表演的演员脚底下,赶都赶不走。它们似乎难得碰上这样的热闹。
  越过院子一角的玉米林,可以看到对面的青山,上边被湿漉漉的云雾覆盖,山岭直垂下谷底,西河缓缓流淌,在山嘴边往往留下一个平静清澈的水潭。天色晦暗,雨挂在天上,时不时掉下一阵细密的小雨。河谷两岸的山林和坡地,像是几百年几千年一般地宁静。只有锣鼓家什的声响,在这峡谷中显得喧闹,演员们穿戴的红衣黑袍,花花绿绿的帽子,长长的水袖,看起来是峡谷中最鲜艳活跃的色彩。
  
  下午,在阴沉的天色中,我们离开了白庙子村。几个人挤在那辆农用小卡车里边,沿着正在修建的这条公路,往西河下游开去。一路上闪现的玉米地,农户,都仿佛在一幅颜色低沉单调的画面中,只有隐隐青山,透露出生机。弯曲蜿蜒的西河流水,显出一丝动感。河边那些月牙形的冲击平地,为人们提供了聊以生存的玉米、大豆、黄瓜和青菜。
  西河流至江西营与褒河交汇。河流两边是高入云天的山岭,在河谷中的河水却显得平静。沿岸的山岭像是在国画中,山壁陡立,山脊在暗色的天空下画出刚硬的线条。褒河漂流一路向下,人们可以坐在橡皮筏子中,顺流而下,一路可见两岸的山峰和山岭像画片一样缓缓滑过眼帘。有一处山叫孔雀台,是一叠一叠向上陡起的山岭,侧面看山岭展开,像是开屏的孔雀。
  这一晚回到留坝县城,狮子坝的锣鼓声响依然响在耳边。■
  
   丁小村/本名丁德文,1968年生,发表有中短篇小说百余万字,作品多篇曾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选刊转载,两度被收入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年选。现供职陕西汉中市文联。
其他文献
伊沙  伊沙,原名吴文健。男。1966年5月19日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陕西省西安市,在某大学任教。已经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诗集《饿死诗人》《伊沙这个鬼》《野种之歌》《我终于理解了你的拒绝》《伊沙诗选》《我的英雄》《车过黄河》《灵魂出窍》,长诗《唐》,诗歌专论集《十诗人批判书》(与人合著),散文随笔集《一个都不放过》《被迫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无知者无耻》,中
期刊
(2009年2月2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  榆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今天在这里隆重召开。这是我市文艺界和文艺工作者的一次盛会,也是全市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首先,我谨代表市委,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大会的省文联副主席黄道峻、省作协副主席冯积岐及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参加大会的全体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期刊
人一生要进行伟大的创造就必须努力改造自己,在短暂的生命过程中,人可以拥有一切,同时也可以放弃一切。但每个人在拥有或失去所有美丽的东西时,重要的是情感、灵魂没有被玷污,在完善自己情感的最后那一刻,你会痛苦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孕育了一个悲伤的故事。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土地我的祖先  引子:苍茫世事  银州城其实是个寨子。早些年因为四周群山重叠,依山临水,北宋与西夏对峙时是军事要塞。西南无定河滚滚朝北
期刊
去清涧,为的是造访作家路遥的老家和袁家沟。1992年,42岁就英年早逝的路遥虽然幼年时因为贫穷被父亲送给了在延川县的伯父家当儿子,但路遥真正的老家在陕北的清涧县。关于这一点,世人已经写得很多了,我不赘言。我只想写写我眼中的袁家沟。  袁家沟距离清涧县城东面60多公里,是陕北众多黄土沟壑中不起眼的一个小山沟。但是,自从毛泽东主席在1936年2月7日晚上趴伏在袁家沟农民白育才家一对毫不起眼的小炕桌上写
期刊
抗日功夫  ——电影《叶问》观后  我痛心  我们只能在数十年后  在影视上  为民族的气节张目    当时的痛楚  是豺狼的铁蹄肆意践踏  大半壁的中国水深火热  涂炭的生灵源于权欲膨胀的暴力  悲滞的江河  受辱的姐妹和被蹂躏的父母  像血泪一般苦涩    渗入中国功夫的儒哲  防身之外的仁和  如果人人都能遵从  人类文明的流布当然会远涉  礼仪之邦的复兴可待于指日  可惜有入侵的孽畜  常
期刊
一    2007年7月,高树杰到河南某冶炼厂催要货款,该厂供应部的杨部长,很得意地对高树杰说:“麟州柳树湾焦化厂的贺厂长和我们签订了一份供货合同,每吨小料兰碳590元,固定碳82以上,开全额增质税票,2000吨结一次账。每吨比你供的兰碳便宜7元,一年就是15多万元,其余标准都和你的一样……”高树杰猛地愣了那么一下,很快就反應过来说:“那以后的小料兰碳就让柳树湾焦化厂送好了,把我的账结一下,商量一
期刊
闻  陕北口语里,“闻”的意思是“听说”。我闻着(chúo,ché)他从美国回来咧。闻说你走了北京咧,咋你还在搭儿?民歌:我路上闻着你怀娃娃。  古代,“闻”的意思是“听见”。《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汉《说文》:“闻,知闻也。”《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元·刘伯亨散曲《朝元乐》:“呀,一任教乌啼,马嘶
期刊
久远的感动    我们的年龄,是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的,而对生活的认识,也在不知不觉中深化。当蓦然回首时,往往忽然发  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深刻了许多,而自己也正一天一天老去。二十岁之前,我喜欢阅读书中的精词妙句,有无数的诗句令我动容。三十岁之前,无事时,偶尔会思考生活中的人与事,觉得生活是一本大书,阅读和理解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个艰难的过程,认识生活的本质,是相当困难的,要有很好的洞察力。三十岁之后
期刊
卷首语难写,特别是每年的第一期和最后一期,一本展望一本回顾,拿起这个姿态,自个在心里一直有个反抗的情绪。而这两期偏偏地又连续在一起,一个登场,接着另一个,逼着你表态。  转眼就是2009年了。在新的一年里,《陕北》将一以贯之地秉持理性和良知,立足于这块土地上,在文学的立场上继续发言。  也许有人会说,文学在这个时代算得了什么,不就是一点个人主观情调吗?我并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尊重个人主观情调既是
期刊
轻率的言说是可疑的。  再次遵嘱要为郭庆丰的画写点文字的时候,我的内心十分犹豫,动笔之时,遭遇到的困难也几乎难以克服。这困难缘于我对评论活动本身的深刻怀疑。因此,我或许有必要在行文之初强调一个极端的看法:评论即谬解。要准确描述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几乎是不可能的。艺术家的生命和创作在时间中展开,交互支撑,彼此丰富,随时间的延宕而日渐构成错综复杂的内心结构和作品世界,其内在的秘密常常是难以破译的。面对郭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