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

来源 :陕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wolf1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卷首语难写,特别是每年的第一期和最后一期,一本展望一本回顾,拿起这个姿态,自个在心里一直有个反抗的情绪。而这两期偏偏地又连续在一起,一个登场,接着另一个,逼着你表态。
  转眼就是2009年了。在新的一年里,《陕北》将一以贯之地秉持理性和良知,立足于这块土地上,在文学的立场上继续发言。
  也许有人会说,文学在这个时代算得了什么,不就是一点个人主观情调吗?我并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尊重个人主观情调既是出色的理性思维,又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文学”二字,人人都能理解,但要真正做到静下来阅读和参与文学的事情怕一般常人不理解,也做不到。“文学”这个话题,是很值得做一番思考的。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在特定的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大师”。文学深深植根于人类的历史和经验之中,如果在历史、在时代潮流面前傲慢自负,一味地标新立异,或是迂腐无知,一贯地陈词烂调都将会产生大量的“伪文学”,而这必将贻害“文学”。
  时下,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开放的中国自然也无法独善其身。一种带倾向性的观点是,美国经济有可能陷入较长时期的衰退,中国赶超美国的机会业已来到,而且千载难逢。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固然尚好,但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却承载了太多的社会责任和信心指数,哪怕这种增速带有透支的性质,实际上也没有多少回调的空间。人们只要看看中央台近期播放的《水问》,就知道中国的经济发展付出了怎样的资源和环境的代价。
  我身边的一些人们,明显地开始省吃节用了,他们的口袋本来没有多少宽余,能不买的就不买,挺一时算一时。再说,只有把钞票捻在手里才踏实,手心不会冒汗,有了心情去搞搞文学的事情。
  好了,就此打住。祝《陕北》的作者、读者和所有关注本刊的朋友们:牛年大吉!■
其他文献
丁小村  丁小村,本名丁德文,1968年生。发表有中短篇小说多篇,作品曾转载于《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两度被收入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年选。现在陕西省汉中市文联工作。    我们闹哄哄地钻进被窝。宿舍里那盏小油灯被袁贵明扑地一口吹灭。袁贵明是舍长,他有吹灯的责任。班主任李全力马上就要来了,我们的嘴巴像一扇大门一样干净利落地关上,现在我们都能感觉到整个屋里都是巨大的黑暗和安宁。黑暗和安宁现在是一团实
期刊
2月27日,榆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榆开幕。来自我市文学艺术界的代表欢聚一堂,总结过去,谋划未来,共商榆林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大计。  市委副书记、市长胡志强,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黄道峻,省作协副主席冯积岐,市委常委、纪检书记周树红,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树业,市委常委、军分区司令员张晓武等市上领导出席大会。黄道峻致词,钱远刚代表市委市政府讲话,市文联党组书记徐亚平作工作报告,新当选主
期刊
伊沙  伊沙,原名吴文健。男。1966年5月19日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陕西省西安市,在某大学任教。已经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诗集《饿死诗人》《伊沙这个鬼》《野种之歌》《我终于理解了你的拒绝》《伊沙诗选》《我的英雄》《车过黄河》《灵魂出窍》,长诗《唐》,诗歌专论集《十诗人批判书》(与人合著),散文随笔集《一个都不放过》《被迫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无知者无耻》,中
期刊
(2009年2月2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  榆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今天在这里隆重召开。这是我市文艺界和文艺工作者的一次盛会,也是全市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首先,我谨代表市委,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大会的省文联副主席黄道峻、省作协副主席冯积岐及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参加大会的全体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期刊
人一生要进行伟大的创造就必须努力改造自己,在短暂的生命过程中,人可以拥有一切,同时也可以放弃一切。但每个人在拥有或失去所有美丽的东西时,重要的是情感、灵魂没有被玷污,在完善自己情感的最后那一刻,你会痛苦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孕育了一个悲伤的故事。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土地我的祖先  引子:苍茫世事  银州城其实是个寨子。早些年因为四周群山重叠,依山临水,北宋与西夏对峙时是军事要塞。西南无定河滚滚朝北
期刊
去清涧,为的是造访作家路遥的老家和袁家沟。1992年,42岁就英年早逝的路遥虽然幼年时因为贫穷被父亲送给了在延川县的伯父家当儿子,但路遥真正的老家在陕北的清涧县。关于这一点,世人已经写得很多了,我不赘言。我只想写写我眼中的袁家沟。  袁家沟距离清涧县城东面60多公里,是陕北众多黄土沟壑中不起眼的一个小山沟。但是,自从毛泽东主席在1936年2月7日晚上趴伏在袁家沟农民白育才家一对毫不起眼的小炕桌上写
期刊
抗日功夫  ——电影《叶问》观后  我痛心  我们只能在数十年后  在影视上  为民族的气节张目    当时的痛楚  是豺狼的铁蹄肆意践踏  大半壁的中国水深火热  涂炭的生灵源于权欲膨胀的暴力  悲滞的江河  受辱的姐妹和被蹂躏的父母  像血泪一般苦涩    渗入中国功夫的儒哲  防身之外的仁和  如果人人都能遵从  人类文明的流布当然会远涉  礼仪之邦的复兴可待于指日  可惜有入侵的孽畜  常
期刊
一    2007年7月,高树杰到河南某冶炼厂催要货款,该厂供应部的杨部长,很得意地对高树杰说:“麟州柳树湾焦化厂的贺厂长和我们签订了一份供货合同,每吨小料兰碳590元,固定碳82以上,开全额增质税票,2000吨结一次账。每吨比你供的兰碳便宜7元,一年就是15多万元,其余标准都和你的一样……”高树杰猛地愣了那么一下,很快就反應过来说:“那以后的小料兰碳就让柳树湾焦化厂送好了,把我的账结一下,商量一
期刊
闻  陕北口语里,“闻”的意思是“听说”。我闻着(chúo,ché)他从美国回来咧。闻说你走了北京咧,咋你还在搭儿?民歌:我路上闻着你怀娃娃。  古代,“闻”的意思是“听见”。《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汉《说文》:“闻,知闻也。”《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元·刘伯亨散曲《朝元乐》:“呀,一任教乌啼,马嘶
期刊
久远的感动    我们的年龄,是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的,而对生活的认识,也在不知不觉中深化。当蓦然回首时,往往忽然发  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深刻了许多,而自己也正一天一天老去。二十岁之前,我喜欢阅读书中的精词妙句,有无数的诗句令我动容。三十岁之前,无事时,偶尔会思考生活中的人与事,觉得生活是一本大书,阅读和理解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个艰难的过程,认识生活的本质,是相当困难的,要有很好的洞察力。三十岁之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