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致眼缺血性疾病初探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s13241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颈动脉狭窄导致的眼缺血性疾病进行分析.方法62名颈动脉狭窄患者,男性56例,女性6例,年龄31~82岁,经彩色多普勒及DSA检查,明确了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单侧21例,双侧41例,全部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对这些患者的发病原因、发病程度、相关危险因素、表现出的眼缺血性疾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的发病与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相关;25.81%的患者出现了眼部症状,包括一过性黑朦、复视、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一过性黑朦是最常见的眼部症状(占16.13%).结论颈动脉狭窄造成的眼部供血下降可以导致多种眼缺血性疾病,通过对颈动脉狭窄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可以迅速缓解眼部的病情。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摇头眼震(HSN)检查与前庭冷热试验前庭系统疾病定侧诊断方面的互补作用。方法:60例眩晕疾病患者均行前庭冷热试验、HSN及相关听力学检查。结果:半规管轻瘫(CP)正常,
目的:明确支气管扩张患者并发可逆性气流受限的比例及对支气管舒张药和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性.方法:对48例经HRCT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的患者行基础肺功能测定、支气管舒张实验及PEF
目的 分析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肌纤维分型及群化的特征,探讨其与脊柱侧凸发病的关系.方法病例分为三组:脊髓空洞源性脊柱侧凸(SS)组2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组16例,非脊柱侧凸(NS)组10例.术中切取两侧椎旁肌组织,统计三组的椎旁肌肌纤维分型及群化,并进行对比.结果SS组凸侧Ⅰ型肌纤维比例和横截面积均小于凹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S组凸侧Ⅰ型肌纤维比例和横截面积均显著高于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常见并发症,也是手术难以复位或复位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药物抑制PVR的研究,改变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以达到并维持眼内有效药物浓度是其研究热点.我们观察了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药物载体的植入用氟尿嘧啶缓释剂对实验性PVR的抑制作用、安全性和玻璃体腔内药物浓度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目的 为提高间充质干细胞(MSCs)表达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能力,同时使MSCs被绿色荧光蛋白(GFP)稳定标记,探讨通过病毒载体将NGF和GFP基因高效转染到MSCs的方法.方法取2个月龄100~150 g Wistar大鼠,全骨髓法分离培养纯化大鼠MSCs,利用携带人NGFβ基因的复制缺陷性重组腺病毒(Ad-hNGFβ)和携带GFP基因的复制缺陷性逆转录病毒(Rt-GFP)转染MSCs,荧
目的:研究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可溶性产物对体外培养的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PMNLs)的影响,探讨该菌在牙周炎发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儿童常见疾病,以往治疗以开颅囊肿切除术、囊肿切除+脑池交通术等为主要方法,但存在创伤大、易复发、临床症状不易消失等缺点,后来许多学者对浅表部位的囊肿采用囊肿-腹腔分流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对于较深部位的囊肿采用囊肿-腹腔分流术尚未见文献报道.对于分流管的选择也存在争论,有文献主张选用低压管[1],还有文献主张选用中压管[2]。
目的 评价连续环形撕后囊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夹持术治疗儿童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1例(83只眼)因儿童先天性白内障行连续环形撕后囊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夹持术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和眼压.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眼部情况,随访时间为6~36个月.结果术中共75只眼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囊夹持成功,手术成功率占90.4%;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占
目的研究PBK/TOPK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和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B cell non-Hodgkin s lymphoma,B-NHL)中的表达和肿瘤增殖活性的关系,探讨TOPK在淋巴瘤组织中发生发展中
目的 评价高位脊髓损伤大鼠外周α1-肾上腺素受体敏感性的变化.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L组,n=24)和对照组(C组,n=6).L组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脊髓胸4节段损伤动物模型,术后3周随机分为4个亚组(n=6),分别静脉注射苯福林1μg/kg(P1亚组)、2μg/kg(P2亚组)、3μg/kg(P3亚组)和4μg/kg(P4亚组),C组亦分次分别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