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实现“无缝隙”就业途径分析

来源 :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uanhapp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因发展快速导致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文从高职教育的办学特征出发,提出 “无缝隙”就业理念,探讨“无缝隙”就业的特征和实现途径,使学业与就业有机结合,建立预先就业通道,实现就业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无缝隙就业;分析
  Abstract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guided by employment to train technicians,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due to its fast development. This essay puts forward the employment concept of seamless connection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ing ways of this concept in order to combine study with employment, establish employment ways in advance and reach the employment goals.
  Key wordsstudents in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seamless connection employment;analysi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出现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短缺状况,进而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根据《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高职(专科)院校达到1147所[1] ,2007年高职毕业生更是达到258万人 [2]。如今,高等职业教育依然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对于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依托自身办学特征,预先建立“无缝隙”就业通道,则是比单纯解决就业终端问题更为有效的办法。
  
  一、“无缝隙”就业概念的缘起
  
  “无缝隙”一词来源于美国哲学博士拉塞尔·M· (RussellM.Linden)所著《无缝隙政府》一书,用于形容在那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和事物之间建立一种流动的、灵活的、弹性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组织形态,相互之间传递的都是持续一致的信息。[3] 在此,我们借用林登博士的这一概念,将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设想为两个不同形态的组织。目前的状态是,两个组织之间持有不同的信息,具有明显分界性,相互之间衔接需要借用第三方,也就是中介组织来完成,这种就业形态适合于以培养通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对于高职教育毕业生而言,在短短的二至三年时间内,既要达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又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寻找就业机会,势必要“顾此失彼”,高职教育完全可以借用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尽相同的培养模式,消除就业中间环节,打造一种连贯的、完整的就业体系,实现学业与就业“无缝隙”连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和岗位适应能力(图1)。
  


  
  二、实现“无缝隙”就业的基本要素
  
  (一)在胜任力特征方面具有一致性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企业就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主要取向。然而,企业的特征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一直都在探讨如何通低成本,获取最大的资源效益,通过研究和使用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工具,达到人职匹配的最佳状态。胜任力特征模型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基本管理工具,是企业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的战略性作用,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潜能而建立的一种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模型,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来界定担任某一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它是企业甄选人才的参照标。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素质与能力是否和用人单位胜任力模型相符,是"无缝隙"就业的基本要件。
  (二)专业课程设置和岗位需求紧密联结
  高职学校主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设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一般一个专业要覆盖若干个职业岗位。如果专业设置过于宽泛,针对性差,就会出现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相差甚远的状况。当人才市场中需方市场占据优势时,企业为了降低培训成本,就会放弃这些专业技能不精专的应届毕业生,转而寻找更为合适的人才,切断他们的就业通道。因此,专业设置或者专业方向调整是否与岗位需求相吻合,是实现“无缝隙”就业的切入点。
  (三)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体系相结合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人”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并对其实施管理是人力资源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借此发现与企业文化相吻合、与团对相适应的优秀人才,并将其放在合理岗位上予以培训、开发,以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从员工入职开始,确定自己的“职业锚”方向,找到最能激发个人潜力的岗位和工作手段,是员工和企业共同完成的工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当员工个性、技能与从事岗位发生冲突时,就会被调整和放弃。体现明显的是,企业在面试阶段,就会借助种种测评工具和考核手段,测试应聘者的职业取向、动机和发展目标。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如果不能规划好在校学习生活、学好专业技能,就贸然地走向就业市场,会因职业目标不清晰、达不到企业要求的技能而被企业据之门外,失去就业机会。因此,如想实现“无缝隙”就业,就必须预先建立与企业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相适应的学业规划体系,降低就业过程中的被“淘汰率”。
  (四)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保持通路畅通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需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4] 目前,高职院校依据此规定精神,与企业之建已经建立起多种联系通道。问题是,是否能够长久保证通道畅通,并不断拓展空间,为学生架设就业桥梁是高职院校提高就业率,特别是建立“无缝隙”就业体系的根本保证。
  
  三、实现“无缝隙”就业途径分析
  
  (一) 建立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模型
  高职院校若要培养与企业岗位胜任力特征相符的人才,首先需要加强对企业岗位需求情况的分析,建立周期性的区域岗位需求分析报告制度,关注来自于统计系统、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以及教育部门定期发布的企业岗位需求分析等数据资料,及时跟踪职业变化趋势,根据学院情况撰写区域岗位发展态势报告,为招生、专业设置与调整、培养目标设定做好基础工作;其次,依据岗位需求分析报告,从企业中获取相关岗位的胜任力特征模型。根据胜任力特征模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并绘制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模型。依据企业岗位特征建立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模型,好比“量体裁衣”,将专业进行细化,同一专业可以建立多种培养模型,指向不同岗位方向,使学生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指导手册”。
  (二)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高职院校为了达到培养目标,一直在校企合作方面不断探讨新的模式和途径,从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合作办学到项目合作、定向培养,学生与社会组织接触的机会越俩越多。但由于企业的“功利性”思想和当前高职教育政策与制度的缺失,校企合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实现持久性合作需要多种因素和长时间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进而影响学生就业。因此,在校企合作方面,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特性,当学生尚未培养成熟时,应该多采取让企业走进学校的做法,通过传导企业文化、开展针对性的专业课程教育、多样性的短期项目合作、课外小组等方式引导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在学校内部营造“企业环境”。当学生技能有所提升、建立基本的职业道德理念时,通过学校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走向企业,此时,则是在企业内部营造“学校环境”:学生、教师共同参与到企业生产中,使学生逐渐适应岗位要求,进一步推动专业性合作,不断拓展合作深度。
  (三)建立适宜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体系
  在高职院校建立职业规划体系不仅可以指导学生就业,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校企合作通路畅通的情况下,让学生及早认识专业在社会职业体系中的对应关系,认清自己,找准定位,根据学生素质与能力模型规划自己的学业,讲学习、实训与实习、就业有机相连。
  建立职业规划体系可以借用多种理论和工具,但是依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征和高职院校培养特点,本人主张借用“职业锚”理论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体系。因为,高职院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拥有较多接触实际工作岗位和社会的机会,较早获得习得经验,为确定“职业锚”提供基础条件。高职院校建立“职业锚”规划系统,不仅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也可以尽早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质量。实际上,“职业锚”既为学生就业指定方向,也为学校培养优质人才指定方向。
  应用“职业锚理论”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借用信息技术,通过测评分析系统,建立学生职业规划管理数据库,从学生入学初期到就业期,分阶段帮助学生寻找自己职业生涯的“锚”。对于入学初期的学生需要加强职业规划理念的输入,传达职业规划的意义,并了解职业规划工具,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职业定位问题,建立"锚"的概念。 当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可以通过“职业锚”测评工具初步测定被测者的职业锚类型,由于“职业锚”理论的特点,此时测定指标只可当成基础参考数据,据此作出针对性的个人报告,提出学业规划建议;学生进入实习期,既可以通过“顶岗实习”检验自己的职业定位,是否合理与确切;实习结束后,学生依据自己获得的工作经验,再次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为就业作准备。
  经过上述不同阶段的准备,对于某些学生而言,实习与就业已经实现了“无缝隙”连接;对于那些未能达到目标的学生,还可以及时进行职业目标调整,再次实现有效就业,职业规划体系在学习阶段功能与效用得到完整体现,并将移植到工作岗位,与企业管理体系相链接。
  《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中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比例为14.5%,他们的劳动关系以实施劳动关系为主,这其中固然有企业的因素,但不稳定的劳动关系确使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显现出危机,技能型人才短缺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高枕无忧”,因此,在考虑如何合理设置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同时,为就业做好铺垫,做到“未雨绸缪”,是高职院校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任务,“无缝隙”就业概念也许可以起到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高职就业率保持稳定增长 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http://www.myjob.edu.cn/news_files/20071114548.html.
  [3] 拉塞尔·M·林登 (王大海、吴群芳等译),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
  [4]《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 号.
  
  作者简介:
  曹艳秋女(1972-),籍贯:黑龙江,行政管理硕士,高级人力资源师。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传媒时代的到来,网络娱乐产业在中国迅猛发展,网上聊天、网络游戏、在线影视、在线音乐开发多样,在不同年龄层次的网民中的流行,繁荣了网络经济的同时,对社会的发展
本文针对高职高专课程的教学特点,指出了高职高专教学原则和教学目标,提出了根据各章节的内容不同适用的教学方法,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依旧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识记物理知识点和机械地套用解题公式,纯粹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懂得如何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
苦豆子系豆科槐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地区以及中亚一带,适合其沙质环境生长,是很好的防沙治沙植物。苦豆子多糖是苦豆子的主要成分,苦豆子多糖产品的研究成功不
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前进口温度在不断的提高,但终将受制于材料而遭遇天花板.该方案论述一种以等离子体为工作介质、电场和磁场取代涡轮导向叶片、磁场取代涡轮工作叶片、通过洛
本文立足文本,通过的解读,分析其经典意义,探讨妇女问题.内容分为两大块:前一部分着眼于文学意义的剖析,从语文的角度感悟人物形象的心路历程;后一部分着眼于哲学意义的剖析,
有关探究式教学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较难着手实施。数学探究式教学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手段,对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
数学学习绝不是由外而内的接受过程,而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靠教师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主动地观察、
物理教学是高考内容之一,高三物理教学主要是复习。物理复习有三个特点。一是知识点多,因为复习的内容包括整个高中物理。二是练习题量大,因为每个知识点都有针对性训练题。
期刊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中数学学习中,不能认真持续地听课,有意注意的时间相当短;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模仿与识记;上课时,学习思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