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材 激活课堂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37562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都能感受到初中地理新教材的许多优点。与老教材相比,在内容上,新教材更注重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密切联系;在结构上,各种探究“活动”的设计构成新教材重要组成部分;在呈现方式上,新教材提升了图像的数量和质量,更形象生动。尽管新教材具备很多优点,但教材总会因为篇幅的限制、时效性的落后、使川区域的差异等原因,有着不断改进的空间。而且新理念认为:教材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对原先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紧扣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激活课堂的生命活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为例,谈谈笔者对优化教材、激活课堂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优化内容,激活课堂学习资源
  
  在“工业的分布与发展”的教学设计中,除关注教材内容以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学生身边的内容、乡土的内容、社会热点内容等,并且要考虑到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丰富性,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用。
  
  (1)关注内容的趣味性。学生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但对“教室里有哪些工业产品,它们是属于哪个工业部门生产的”这些问题从来没有认真关注和思考过,在“工业的分布与发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去观察教室,并进行交流,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倍感亲切,交流热烈,这比教材中提供的活动题第1题的趣味更浓,效果更好。
  另外,教材中讲到“工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材没有展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你用到的哪些产品是苏州工业园区生产的?你知道苏州工业园区有哪些工业企业?”因学生是就近入学的,许多学生的家长也都在园区工作,学生有话可说,气氛活跃。如果教师再把自己参观“沙钢企业”、带领学生参观“洞庭水厂”等影像资料融入课堂,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内容的新颖性。因教材在时效性上总是滞后的,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关注最新的社会热点内容。例如,在学习“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时,可引领学生关注我国航天工业的一些新成就,对“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宇宙空间站的建设成就等加以关注,既加深对我国工业的了解,更提升学生对我国工业发展伟大成就的自豪感,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
  又如,教材第112页活动题的第4题,是关于讨论“乡镇企业带来的好处”,教师可采用一个新颖的案例讨论,案例的素材取自学校新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进新农村——感受苏州常熟蒋巷村的变化”,学生对乡镇企业带给蒋巷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印象深刻,进而能更好地感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和深刻影响。
  
  (3)关注内容的丰富性。在“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一节中,教材有三个小标题:工业与我们、工业的空间分布、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因篇幅限制,教材对每一部分内容的呈现都很精简,所选案例也是针对全国的典型案例,这对教师来说有很大的余地可以丰富、更新教学内容。如家乡苏州常被称作“人间天堂”,学生对家乡旅游业的兴旺发达都有深切感受,但对苏州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情况知之甚少。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可以不采用教材中第115页活动题的三则案例,而以“回望苏州工业发展之路”、“走进苏州的硅谷——苏州工业园区”、“展望苏州的未来”等案例来替代。这样,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相联系,与今后自身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相联系。
  
  二、优化图像,激活课堂地理思维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地理图像的使用,注重学生读图、析图、填图、绘图、忆图等能力的培养,真正发挥图像激趣、启智、感美、育德等多方面的功能,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
  
  (1)以图像引出问题。“工业的分布与发展”这节教材在一开始介绍了工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区分概念,可以通过图像的方式呈现一些工业产品,如呈现诱人的蛋糕、漂亮的玩具、豪华的游艇、火红的钢板、乌黑的煤炭等图像,引出如下问题:图像中的产品分别是哪个工业部门生产的?你知道的工业部门还有哪些?什么是工业生产?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有联系吗?你能识别图像产品所属的工业部门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你是如何区分轻重工业的?……这种通过图像方式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取得较好的效果。
  
  (2)以图像突破问题。“工业的分布与发展”这节教材的重难点是“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可以借助图像帮助学生进行重难点的突破。如可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问题。读“我国工业的分布图”,从图中找出主要的工业城市和工业区,分析图中工业城市的分布与哪些事物有关,从而得出我国工业沿海、沿河、沿交通线的分布趋势;再读“四个工业区图”,进一步分析:每个工业区有哪些主要的工业部门?发展工业的条件有哪些?从而得出合理分布工业需要考虑的位置、地形、资源等自然因素和交通、市场、科技等人文因素;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填图反馈,在“空白工业分布图”上填写我国主要工业区、工业城市的名称,在“某城镇的示意图”上根据提供的不同条件在城镇的正确位置填出工业部门的名称。通过读图、析图、填图的过程,突破了重难点的学习。
  
  (3)以图像说明问题。“工业的分布与发展”这节教材的“工业与我们”的标题下,用了四个代表不同身份的人物头像分别说了四段文字,用文字说明了工业的重要性。如果将这四段文字转化成图像呈现,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场景图”说明工业对农业的帮助,以“苏州正在进行的地铁建设图像”说明工业对城市建设的作用,以“学生借助显微镜做生物实验的图像”说明工业对学习的重要,以“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武器装备的图像”说明工业对国防的意义。这样的图像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能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工业是主导产业。
  
  三、优化活动。激活课堂生命活力
  
  (1)活动的多元化。多元智力理论要求学科教学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在学生学习某个主题时提供不同的切入点。“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一节的学习,可以活动的形式贯穿其中,活动的设计应多元化,有个体的,也有小组的、全班的;有听说读写的,也有思考研讨的;有简单有趣的,也有复杂探究的;有课内完成的,也有课外拓展的。不同的活动设计既要考虑到活动参与的广度,也要考虑活动完成的深度,更要考虑到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的梯度,由被动活动向主动活动发展,以此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2)活动的激励性。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教师应不断激励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在活动前给予指导鼓励,在活动中加以引领支持,在活动后及时给予评价反馈,并将这种激励和指导从课堂引向课外。“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一节的学习中,教师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外,还应激励学生自主进行课外活动,结合学习内容和兴趣爱好,借助有利条件,开展一些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的课外活动,如“走进工厂”、“食品工业引起的思考”、“关注传统手工业的生存”、“家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等,可将活动的成果通过论文、板报、图片、演讲等形式展示交流,教师应激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学会领悟和了解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
其他文献
甘肃省正宁县第一中学张俊荣教师回答:  地理新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和学生学习的亲身体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怎样,最重要的是全体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动”的程度如何,是有效的“动”,还是无效或低效的“动”、被动的“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1.课前预习,在“问”中学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预备性学习,即学生利用教师布置的预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华”和“中国”。  “文明古国”史辉煌,“礼义之邦”名远扬。  “华夏”汉族古称谓,“只缘华夏已腾飞”。[1]  “中华”原指黄河域,“中华儿女多奇志”。[2]  “禹域”名源治水禹,“牧马久惊侵禹域”。[3]  传说上古分“九州”,“九州生气恃风雷”。[4]  战国时曾呼“赤县”,“长夜难明赤县天”。[5]  后世代称用“神州”,“六亿神州尽舜尧”。[6]  史为“齐州”
评价是校本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具有主体多元性、要素综合性、方法多样性及标准灵活性等特点。近十年,笔者坚持开设校本课程《旅游地理》,开课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学生学业的评价模式。    一、角色扮演——模拟导游展示评价模式    1.角色扮演评价模式简介  角色扮演即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以某种任务的完成为主要目标,让学生扮演自己以前没有体验过的角色或作旁观者,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使学生注意力专注
一、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由于教师教学能力由多个因素构成,不同的专家对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界定不一,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能力的研究,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综合而言,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为显性的教育实践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教学创新能力、组织教学(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法选择能力、板书能力以及驾驭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等;其二为隐性的教师心理过程,主要包
双导师模式在财会、会计、法律等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的应用取得很多明显的成效,而在师范类专业相对来说应用较少。师范类“双导师制”指为在校师范生配备地理专业出身的大学教师作为校内导师,负责专业指导、职业规划指导、学术引导及品德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学生发展空间;同时聘请优秀的高中地理教师作为校外导师,负责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教育实践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教
我国是世界上风能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风电作为重要的新能源在我国开发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目前,我国风力发电已达1 200万千瓦,位居世界前列。按照国家规划,到2050年将形成3~5亿千瓦的装机能力,风电将成为第二大主力电源。我国将重点在甘肃、内蒙古、河北和江苏四省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内蒙古风电基地 内蒙古自治区风能可开发容量超过1.5亿千瓦,占全国陆地风能资源储量的50%以上。内蒙古境
一、识图培养巧思  1.解读地图与理解文意相结合  研究表明:人的大脑通过不同渠道对知识的吸收率是不同的:视觉83%、听觉11%、嗅觉3.5%、味觉1%、触觉1.5%。可以认为,大脑储存的信息,绝大多数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与视觉有关的“图形信息”占最高的比例,地理图像更是如此。因而学习地理知识时重视解读地图有利于优化学生思维具体的序列化程度,应合理、协调地利用影像、地图和表格,以促进各种知识之
祖国版图上22个“世界之最”    1.世界最长的城墙——中国万里长城。  2.世界最古老的东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3世界围地最大的城墙——明代南京石头城。  4.世界最高的北回归线标志塔——广东从化北回归标志塔。  5.世界水稻种植最北的地区——黑龙江呼玛县。  6.世界最著名的涌潮——钱塘江大潮。  7.世界最大陨石雨和陨石——降落在吉林省。  8.世界最旱的水闸式运河——广西灵渠。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董家甫教师回答:  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如何,已经成为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重要标准。课堂上教师条理清晰、环节紧凑、从头到尾滔滔不绝的“优异”表现,而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已经过时。那么,如何使课堂“活”起来?前不久,笔者结合学校开展的高效课堂研究活动上了一节研究课,感触颇深。  对于环境问题学生并不陌生,在以前的相关课堂上已经了解到很多,因此,
磁器口古镇(原名龙隐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东濒嘉陵江,南北为两条溪淘环绕,占地36ha。其发展历程已有1800余年,是目前重庆市主城区惟一保存完整的典型山地传统街区。磁器口背靠歌乐山,面朝嘉陵江,中部马鞍山自西向东蜿蜒伸展,地面高差达60m(175-235m),南边和北边两条溪沟(新街溪、小街溪)环绕街区交汇于嘉陵江中,街区外围尚有凤凰山和金碧山形成对古镇街区的环抱之势。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