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横 “T”型切口肿瘤剔除术治疗睾丸肾上腺残基瘤六例初步探讨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q08eb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阴囊纵膈切口联合睾丸横 "T"型切口治疗睾丸残基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6例保留睾丸的双侧睾丸肾上腺残基瘤剔除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平均发病年龄为6岁。本组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内分泌学指标紊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98.1 pmol/L、睾酮14.5 nmol/L和雄烯二酮24.3 nmol/L均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水平;临床表现为性早熟、阴茎发育,无痛性阴囊肿块,面部及胸背部痤疮等;所有患儿骨龄均提前。术前经内分泌科检查确诊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经口服糖皮质激素控制欠佳。所有患儿均在睾丸纵隔内侧触及结节形成,影像学检查提示双侧睾丸内占位。6例患儿的病变分期分别为Ⅲ期2例,Ⅳ期4例。经阴囊纵膈切口联合睾丸横T型切口手术显微镜下行睾丸肾上腺残基瘤剔除术,完整剔除肾上腺残余结节,有效的保护精曲小管和睾丸网。

结果

所有患儿双侧睾丸均得以保留。术后病理检查报告:睾丸类固醇细胞样肿瘤,未见恶性肿瘤成分。术后1个月和6个月复查患儿ACTH(6.2 pmol/L、5.2 pmol/L)、睾酮(1.1 nmol/L、0.3 nmol/L)和雄烯二酮(8.0 nmol/L、5.5 nmol/L),均降至正常参考值水平。复查睾丸彩色多普勒双侧睾丸血供好,睾丸肾上腺残基瘤无复发,效果满意。

结论

睾丸横 "T"型切口肿瘤剔除术治疗睾丸肾上腺残基瘤效果好,可有效降低睾丸网和精曲小管等微观结构的损害,保护其生育功能,适合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ICU综合干预对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完善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60例行股骨头置换术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
目的探讨尿道板重建卷管尿道成形术(PRTU)在复杂尿道下裂矫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4年7月应用PRTU方法矫治145例尿道下裂的病例资料。本组年龄10个月到37岁2个月,平均4岁4个月。其中初治病例135例(阴茎近段型1例,阴囊型76例,会阴型56例,无尿道下裂阴茎弯曲畸形Ⅳ型2例),再手术10例(9例一期手术后,1例术后成形尿道裂开并残留阴茎弯曲)。PRTU以单纯或联合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多层螺旋CT检查可作为ISMAD筛查及随访的有效手段。应采用以真假腔病理学改变为基础的分型制订诊断与治疗方案。绝大多数患者经内科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内科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行腔内治疗,对于存在动脉瘤破裂或肠坏死的患者,应急诊外科手术治疗。
目的尿道板中央切开卷管尿道成形术(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TIP,又称Snodgrass术)近20年成为了尿道下裂的主流术式之一,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大该手术的局限性也逐步显现。本文旨在探讨在TIP基础上辅以包皮内板镶嵌的尿道成形术在临床应用价值以拓展TIP手术的适用范围。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508例尿道下裂病例,比较198例行单纯TIP(经典TIP
近年来,肝移植供肝短缺这一世界难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移植学者的关注.鉴于此,异位辅助性肝移植应运而生,其概念是指在保留部分或整个原肝的情况下,将供肝的全部或部分植入受
目的探讨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脊髓空洞症行空洞切开引流术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1月经手术治疗合并脊髓空洞症的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4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脊髓栓系松解术20例(Ⅰ组),行栓系松解的同时根据脊髓空洞位置行脊髓空洞切开引流术20例(Ⅱ组)。结果全部40例患儿中,脊髓空洞症位于颈段5例,胸段10例,胸腰段15例,腰段10例。根据MRI轴位像上囊腔最大的横截面空洞
期刊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左支分流术(mesenteric-to-left portal vein bypass,MLPVB又称Rex Shunt,RS手术)治疗小儿肝前型门静脉高压分流或断流术后复发出血可行性、安全
目的探讨小儿继发性肠狭窄及闭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分析其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继发性肠狭窄及肠闭锁1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手术年龄3.0~12.7个月,平均7.1个月。本组原发病分别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例,胎粪性腹膜炎2例,肠套叠3例,腹部手术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排便次数及量减少、腹胀等。症状发生于原发病治愈后40 d~1
目的探究沉默分化抑制因子1(Id1)表达对小鼠骨肉瘤(K7M2-WT)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实验分3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细胞未做任何处理;siRNA组重组腺病毒组(AdsiRNA组),用带表达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空载体腺病毒感染细胞;simId1重组腺病毒组(AdsimId1组),特异性针对小鼠Id1基因的小干扰RNA重组腺病毒感染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