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死的燕园才子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lon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遥想北大当年几乎无人不知吴兴华的大名。他的确不愧为一代奇才,谁知“文革”伊始,风华正茂时却死于非命。冤得很啊!他女儿的回忆言之凿凿:“那天父亲在北大校园顶着烈日劳改时,被红卫兵小将强行灌人阴沟里的污水,中毒昏迷后又遭到这群暴徒棍棒相向,拳打脚踢,耽误了送医时间,就此不治……年仅44岁。”
  我有幸识荆是在念大三时(院系调整后翌年的1953年)——对吴兴华的传奇故事耳闻太多了,于是慕名闯入他开课的教室去旁听。谁知那天讲“英诗”,我一窍不通,无疑施教于盲。但看到先生在课堂上的风度:旁征博引,挥洒自如,便觉得是一种享受。加上我对他长久以来的崇敬,更觉不虚此“聆”了。吴先生真了不起,16岁“刚初中毕业,即考入燕大并显出非凡的学习外语的才能。他原有的扎实基础是英语,而第二外语是法文,以惊人的进度达到熟练水平。接着又学德文、意大利文,成绩都是最优等。他还以余暇学拉丁文,能读诗集。他注意力高度集中,过目不忘。去图书馆一次要借十本书,图书馆规定只限借三本,他就在书库里看。不到闭馆时间,十本书的主要内容,都已记住”。(《燕京大学史稿》吴兴华条,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因此“旷世英才”之誉不胫而走,那时只届弱冠年华。更难能的是,他学贯中西,博晓古籍,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呢!我早听说他在1937年的《新诗》月刊上登出过一首80行的无韵体诗《森林的沉默》。最近此诗被选人香港出版的《中国现代诗选1919--1946》。编者周煦良介绍:“就意象之丰富,文字的清新,节奏的熟谙而言,令人绝想不到只是一个16岁的青年。”连博学多才的钱钟书,对其学识的精深也不禁赞叹不迭!因此,抗战后燕京复校,年仅26岁的吴兴华就当上副教授。须知当年的名牌大学拿个高级职称讲究资历:要么留洋取得学位归来,名声在外;要么在国内蜚声学界,取得社会上认可。吴兴华什么都不是,年纪轻轻而得到青睐,当然是天之骄子了。这不,他不怕困难,对文字艰深晦涩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敢于置喙;建国初即着手翻译但丁的《神曲》,是根据意大利原版,严格按照其诗的音韵和节拍译出的。他还译出莎翁的《亨利第四》,并删订其全集为四册:他付出的劳动,是难以想象的。据他夫人(高我两班的新闻系学长)说:“他翻译时从不借助词典,家里也无一本词典。无论是莎士比亚,还是根据意大利原版译但丁的作品,或是从希腊文翻译荷马史诗。”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风光曾几何时?由于对苏联专家的英语教学方法有不同意见,吴兴华便被“补划”成了“右派”;好不容易把帽子扔掉,文化大革命又接踵而来。“老账”、“新账”一道算,注定要在劫难逃了。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文史研究馆是建国初在毛主席倡议、周总理亲自关怀指导下筹建的,是一个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机构,聚才敬士之所。馆员大都是博学多才的文史耆宿。各馆首任馆长更是出类拔萃,名闻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纪念日。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年是不平凡的90年,是开拓奋斗的90年,是辉煌灿烂的90年。为了展现中国共产党90年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特别是
由上海市保险学会主办,复旦大学精算学科组和上海复旦爱申金融软件公司承办的“2004上海保险行业数据分析与信息管理专题研讨会”,于2004年11月4日下午,假座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
期刊
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步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中华民族的功臣,他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但富于戏剧性的是,对他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三次事件,都发生在9月18日,姑且称之为张学
随着我国工业、建筑、交通等事业的繁荣发展,各种意外伤害造成的断肢、断指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同时,由于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使断肢、断指再植的成活率不断上升,而肢体成
在改革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不仅需要履行其行政职能,同时也需要注重管理方式、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调整。在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中,预算管理作为一项基本
21世纪的到来将给护士带来新的挑战和更大的压力,国内外学者早已认识到压力与护理工作之间的关系,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成为一种职业危险[1]。
谭鑫培共六次光临上海,最后一次是在1915年,当时他69岁。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已故馆员、京剧票友罗亮生先生曾向我讲述谭鑫培最后一次在沪演出的情况。现加整理,以飨读者。谭鑫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教学为办学理念,全面培养具有高素质和高应用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的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持续性发展学生学习理论化、系统化和学科前沿,行业热点知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