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的三次“九·一八”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19871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中华民族的功臣,他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但富于戏剧性的是,对他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三次事件,都发生在9月18日,姑且称之为张学良的三次"九·一八"。张
其他文献
十多年前,我在《新民晚报》副刊写过一篇《何苦来》,曾获一些朋友的赞许,《深圳商报》还予以转载,无非是我在那篇小文上提出的见解,有新闻界的同行表示认可。   “何苦来”说的是影星巩俐离开了张艺谋,投怀新加坡的富商,有些媒体对此说三道四,在我看来都很无聊。我在文中特別提醒一点:新闻记者老是在这种事情上钻头觅缝,不但当事人觉得挺厌烦的,而且还让人家瞧不起,把你干的这一行看低了,何苦来!   这些年,在某
模模糊糊的声音在我耳边想起。嘈杂的,吵闹着.像被层层树叶包裹着传到我耳边.越来越近了,但是我听不见他们的对白。
2006年4月,三联书店出版了国学大师吴宓1949年至1974年的日记,即《吴宓日记续编》,凡10册。在其第4册(1959~1960)中,发现梁漱溟1959年4月4日在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学院对吴宓亲口陈述他挨毛泽东批之始末,而幸被吴宓在日记中记载下来,为梁漱溟挨毛批判的那段公案提供了又一珍贵史料。但梁漱溟的陈述怎么会出现在《吴宓日记》中呢?  众所周知,1953年9月,梁漱溟因在全国政协会上关于农民
在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的各项活动和有关书籍中,出现频率最高、用得最多也最容易引起人们注目的邓小平青年时的照片,一张是邓小平17岁时的个人全身肖像;另一张记载着中国共产
1937年8月13日,日军侵沪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先后到上海活动。当我有幸见到斯诺时,我还是一个17岁的中学生。我父亲陈鹤琴是一位著名教育
综观近年来的中考作文题,特别笔者在分析了2009年100个考区的中考作文题目后,发现半命题作文呈现出新的特点:
文史研究馆是建国初在毛主席倡议、周总理亲自关怀指导下筹建的,是一个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机构,聚才敬士之所。馆员大都是博学多才的文史耆宿。各馆首任馆长更是出类拔萃,名闻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纪念日。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年是不平凡的90年,是开拓奋斗的90年,是辉煌灿烂的90年。为了展现中国共产党90年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特别是
由上海市保险学会主办,复旦大学精算学科组和上海复旦爱申金融软件公司承办的“2004上海保险行业数据分析与信息管理专题研讨会”,于2004年11月4日下午,假座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
期刊
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步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