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重关系到友伦之“善”——社会工作双重关系话语的重构

来源 :宁夏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专业关系是我们不得不严肃面对的议题.既有研究往往不自觉地按照实证主义和医疗模式的逻辑来审视专业关系,并以此为标尺,将不符合其定义的关系他者化、问题化,从而构造了双重关系的话语.借鉴"关系"研究的新近成果,以专业关系的友伦面相重构了双重关系话语.在重构后的话语中,朋友关系作为专业关系存在样貌的正当性得以确立,其"专业性"体现在关系主体间的流品差异上,而关系中的情义则构成了友伦之"善".无论是关系本身的疗愈力量还是与之有关的伦理困境,皆以友伦之"善"为前提.双重关系话语下的伦理困境也由此转变为如何捍卫友伦之"善"和防止"善"的工具化应用问题,而在这个问题的回应上,瞿同祖提出的以礼入法能够为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其他文献
准确把握高校治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引领,在厘清高校治理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外部多元主体功能定位、健全多元主体对话协商机制、优化二级学院治理模式,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期为我国地方高校治理提供借鉴.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日新月异,凯歌行进,但是我们在理论建设和话语构建上远远没有能够满足这一伟大社会实践的需求.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中国话语体系需要以四个"面向"(向内看、向外看、向前看、向后看)为方法论,完成阐释当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获得世界话语权、指导未来社会实践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四项任务,从而真正构建起崭新的中国话语体系.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不成熟、跟风与脱离政治实际等方面的问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开始了一个艰难的反思历程:它以理性的方式认识到了自身必须遵循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它对其特殊性进行独立思考,并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之处,正在于其革命性;它认识到事物的个别性,其根本上是社会主义的性质.经过从普遍性、特殊性到个别性三个方面的反思之后,中国的话语体系的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话语体系经过反思之后获得的是一种理性认识,
民事诉权的滥用侵害他人利益,违背民事诉讼设立初衷,损害司法权威,消减司法公信力.在法治的框架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多元共治滥用民事诉权的行为,具有现实紧迫性和必要性.应加强长效机制建设,通过滥诉损害赔偿、失信黑名单、刑罚打击等制度规范,坚持惩教并举,实现“守法者获益、失信者寸步难行”,培育公民诚实守信的诉讼观念,引导当事人诚信参与诉讼,从而有效减少和消除司法实践中日益增长的滥用民事诉权行为,维护良好诉讼秩序和促进法治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技术型自治是充分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村民自治结合,推动村民自治空间转向、思维转向、方式转向的治理创新.迈向技术型自治需要实现村民自治网络化、数字化与智能化变革,网络化要求村民自治拓展空间场域,数字化要求村民自治塑造数据思维,智能化要求村民自治嵌入智能方式.技术型自治的实现应当遵循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保障三者有机统一的变革路向,以数字人、数字事务、数字平台、数字基础设施以及数字制度体系作为基本要素,其中数字人是技术型自治主体,数字事务是技术型自治客体,数字平台、数字基础设施及数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代中国重要的国家战略和时代任务,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不证自明的范畴,获取正当性与证成性支持对国家战略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的强大资源从"发生的进路"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中国探索民族国家建构道路的必然产物,具有正当性;作为国族,中华民族具有典型的国家属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证成性表现为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族意识;中华民族与国家体系的统一,必然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支撑国家体系的基本内容,从而使其正当性与证成性在现
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地方性法规在遵循良法善治精神、确保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可以因地因时因事制宜,解决地方治理的制度缺口和现实化需求,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性制度供给要求.地方性法规的治理能力需要通过地方性法规的适用来实现,地方性法规治理能力的更好实现,不仅要靠提高立法能力,在立法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也需要对地方性法规适用中的问题及时予以回应,因而需要统一和完善地方性法规解释的机制,以地方性法规解释的方式解决地方性法规适用的"可操作性"问题,从而更
欧盟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中的"控制者—处理者"模式旨在对个人信息处理的参与者进行义务和责任的分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该模式予以了借鉴.持"处理环境脱节论"的学者认为,"控制者—处理者"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信息处理技术和商业模式(即"处理环境"),导致对控制者和处理者予以识别的困难,并据此提出"控制者—处理者"模式的替代方案."处理环境脱节论"植根于"决定论"的观念,认为法律应当根据现实中的处理环境对个人信息处理的参与者进行角色分配,这一观念与处理环境流变和复杂的本质具有内在冲突.相反,"适应论"关注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的主体,肩负着为教育强国提供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高等师范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四有”好教师的关键.进入新时代,高等师范院校应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直面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自觉实践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力举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师范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是离婚自由的直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协议离婚冷静期的设置是对离婚自由的一项法律限制.将离婚自由置于宪法体系进行分析可知,宪法以暗示和一般限制的方式对离婚自由设置了高度原则性的限制.对离婚自由进行限制主要以儿童利益最大化、家庭稳定和促进当事人自身利益的实现为考量根据.相较于以往的措施,协议离婚冷静期是一种在方式上和尺度上恰能达到合理程度的法律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