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技术型自治:数字乡村中村民自治的“三化”变革

来源 :宁夏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pt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型自治是充分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村民自治结合,推动村民自治空间转向、思维转向、方式转向的治理创新.迈向技术型自治需要实现村民自治网络化、数字化与智能化变革,网络化要求村民自治拓展空间场域,数字化要求村民自治塑造数据思维,智能化要求村民自治嵌入智能方式.技术型自治的实现应当遵循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保障三者有机统一的变革路向,以数字人、数字事务、数字平台、数字基础设施以及数字制度体系作为基本要素,其中数字人是技术型自治主体,数字事务是技术型自治客体,数字平台、数字基础设施及数字制度体系是技术型自治保障.当前中国迈向技术型自治任重而道远,主要面临治理主体转变不到位、治理客体归类不明晰、治理配套保障不完善等现实挑战,未来需要通过培养乡村数字人、厘清乡村数字事务类型、完善乡村数字配套保障等措施实现村民自治的3.0版本创新.
其他文献
以色列农业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农业生产化学化、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色列政府开始加大对农业环境维度的考量,有效发掘农村经济潜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环境友好型农业,同时加强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追求一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由此,生态农业成为未来以色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得到巩固.
英语写作是考核高校学生语言综合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估外语人才培养有效性的重要尺度.依据语篇错误理论,本文从结构布局、主题展开、内容产出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英语写作学习云空间融合模式下宁夏高校部分学生的写作宏观语篇错误类型,力图比较该模式实施前后的学习效果,以利于改进教学.
禳蝗祭祀演剧作为古代民众巫术禳灾的基本方式之一,虽属非理性行为,但是这种应对灾害灾荒的方式在民众观念中却具有重要的作用.民众以自认为最能够表达虔诚的戏曲艺术作为精神祭品向神灵献祭,从而以期获取护佑而渡过灾荒.也正是这样本质上于救灾无效的行为,却成为民众团结应对灾荒不可缺少的心理抚慰与精神支撑,客观上亦形成演剧献祭酬神这一特殊的灾害民俗,且在长久的演变中固化传承.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精华既是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真理性认识的观念表达和集中体现,更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的核心理念和思想精粹;既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道和理想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志,更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引;既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根脉和文化基因,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资源.无论是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是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应对国内外挑战、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前提.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推进民族自治制度完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不仅为解决民族认同障碍、民族发展不平衡"、多元"与"一元"文化矛盾等问题提供理论支撑,而且为驳斥西方逆全球化等挑战提供话语基础.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要以科学的理论逻辑提升话语说服力,以合理的价值逻辑增进话语传播力,以正确的方法逻辑提升话语感召力,进而铸牢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雅克·比岱立足现代社会理论中的共产主义,以"元结构"视域中的现代性理论思考、探索、诠释共产主义,并以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为原型,从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视角,重构共产主义.从理论维度即理论共产主义的现代阐释,社会维度即重构未来社会的生态共产主义,实践维度即担当战斗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这三个方面阐释雅克·比岱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内涵和价值逻辑,对促进共产主义向道德共产主义的实践发展,推动人类步入政治共同体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准确把握高校治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引领,在厘清高校治理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外部多元主体功能定位、健全多元主体对话协商机制、优化二级学院治理模式,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期为我国地方高校治理提供借鉴.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日新月异,凯歌行进,但是我们在理论建设和话语构建上远远没有能够满足这一伟大社会实践的需求.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中国话语体系需要以四个"面向"(向内看、向外看、向前看、向后看)为方法论,完成阐释当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获得世界话语权、指导未来社会实践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四项任务,从而真正构建起崭新的中国话语体系.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不成熟、跟风与脱离政治实际等方面的问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开始了一个艰难的反思历程:它以理性的方式认识到了自身必须遵循普遍性,这种普遍性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它对其特殊性进行独立思考,并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之处,正在于其革命性;它认识到事物的个别性,其根本上是社会主义的性质.经过从普遍性、特殊性到个别性三个方面的反思之后,中国的话语体系的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话语体系经过反思之后获得的是一种理性认识,
民事诉权的滥用侵害他人利益,违背民事诉讼设立初衷,损害司法权威,消减司法公信力.在法治的框架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多元共治滥用民事诉权的行为,具有现实紧迫性和必要性.应加强长效机制建设,通过滥诉损害赔偿、失信黑名单、刑罚打击等制度规范,坚持惩教并举,实现“守法者获益、失信者寸步难行”,培育公民诚实守信的诉讼观念,引导当事人诚信参与诉讼,从而有效减少和消除司法实践中日益增长的滥用民事诉权行为,维护良好诉讼秩序和促进法治社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