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急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ACS)患者发生肌肉坏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11例AC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4例,女27例;年龄18~76岁[45(36,55)岁]。发生肌肉坏死35例(肌肉坏死组),未发生肌肉坏死76例(无肌肉坏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民族、体重指数、吸烟史、慢性合并症)、损伤情况[致伤机制(低能量损伤、高能量损伤、挤压伤、其他机制损伤)、受伤至就诊时间、是否首次就诊、是否伴有
【机 构】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伤医学中心,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伤医学中心,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伤医学中心,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伤医学中心,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ACS)患者发生肌肉坏死的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11例AC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4例,女27例;年龄18~76岁[45(36,55)岁]。发生肌肉坏死35例(肌肉坏死组),未发生肌肉坏死76例(无肌肉坏死组)。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民族、体重指数、吸烟史、慢性合并症)、损伤情况[致伤机制(低能量损伤、高能量损伤、挤压伤、其他机制损伤)、受伤至就诊时间、是否首次就诊、是否伴有骨折、是否为开放性损伤、是否存在张力性水疱]、治疗情况(局部清创次数、是否行筋膜切开减压)和检验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静脉血糖(GLU)、肌酸激酶(CK)、住院期间CK最高值(自然对数转换,lnCK)、血清钠(NA)、血清钾(K)、血清钙(CA)],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ACS患者肌肉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致伤机制、是否首次就诊、是否伴有骨折、局部清创次数、Hb、PT、INR、D-D、AST、ALB、GLU、CK、lnC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其他文献
目的介绍关节造影术在儿童拇指三角骺畸形诊治中的应用,并总结其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共收治13例(15侧)拇指三角骺畸形患儿,男5例,女7例;年龄18~42个月,平均28个月。采用指间关节造影辅助诊断,并根据造影后关节线形态设计截骨线及截骨角度,均采用三角骺内闭合楔形截骨术。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20个月,远节指骨尺偏角由术前平均32°(18°~52°)矫正至平均10°(5°~21°),指间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78°(65°~90°)保留仍有平均70°(45°~90°)。有
目的评价应用自制带袢钛板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提供一种手术治疗方式。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们采用自制带袢钛板弹性固定联合大多角骨切除及周围关节囊韧带填塞修复的方法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8例,术后采用手部功能评价指标,第一腕掌关节直观模拟疼痛标尺法及第一腕掌关节有效活动度评分进行评价。术后12个月随访X线前后位片第一掌骨基底,舟骨远关节面间距,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本组8例患者中6例获得随访,平均15个月。患者术后疼痛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握力(22.
目的探讨AO埋头螺钉结合动力支具在近指间关节近端关节面骨折中的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我们对12例手指近指间关节近端关节面骨折的患者,采取AO埋头螺钉固定,术后佩戴手指动力支具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随访采用手指Ishida-Ikuta评分标准,在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畸形、稳定性、日常活动受干扰程度、影像评价六个方面评分。结果术后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9个月,根据Ishida-Ikuta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1例,可1例。结论AO埋头螺钉固定结合动力支具早期功能
目的探讨甲瓣移植再造拇指时受区血管的选择及其效果。方法自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对24例拇指组织缺损的患者,采取甲瓣或甲瓣联合其他组织游离移植再造,其中趾-指动脉的短血管蒂移植吻合7例,跖背-虎口区动脉的中血管蒂移植吻合12例,足背-桡动脉的长血管蒂移植吻合5例。甲瓣供区全部行皮瓣修复,岛状皮瓣修复7例,游离皮瓣修复17例。结果术后24例再造拇指和24例供瓣区皮瓣均存活。22例患者随访6~18个月,再造的拇指功能外形满意,感觉恢复良好,指腹两点分辨觉为6~8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20年1月,我科采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皮肤缺损患者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25~65岁,平均45岁。清创后皮肤缺损面积1.6cm×2.8cm~2.6cm×4.5cm,入院后行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足底内侧动脉走行情况,3~5d后行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拇指缺损 供区取皮植皮术。术后随访观察拇指的外观、皮瓣挛缩情况、两点分辨觉及活动情况。结果术后16例皮瓣全部存活,有2例术后出现静脉栓塞,有1例术后第一天出现动脉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VF)是骨质疏松症患者常见的骨折类型,可导致患者继发脊柱后凸、侧弯等畸形,产生腰背部疼痛甚至神经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对OTVF的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是仍存在很多需改进的地方,如早期识别、精准诊断及规范化治疗等。针对这些问题,“十三五”期间中国学者创新了多项技术,围绕OTVF诊治的核心环节,制订了多项指南和专家共识。笔者就“十三五”期间中国在OTVF诊治领域代表性新技术和研究成果进行概述。
严重创伤多为高能量损伤,多发伤发生率高。院内早期合理的评估和复苏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创伤复苏单元(TRB)是院内早期评估和复苏严重创伤的主要区域,能够最大限度保障快速抢救。目前,对于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救治大多集中在急诊抢救室进行,但存在很多弊端,如空间有限创伤救治团队难以有效施救、床旁影像学检查难以展开、救命性操作难以顺利进行、影响内科急症患者的救治等,均导致创伤早期救治质量下降。随着创伤中心建设的深入和拓展,专门用于严重创伤早期评估和复苏处置的TRB应运而生。笔者根据我国创伤救治体系的特点,对TRB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