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异位全手再植一例

来源 :中华手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652472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可靠的颈后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大鼠模型。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颈后路组20只,假手术组20只。颈后路组于颈椎后路行部分椎板切除 颈5、颈6神经根性撕脱术;假手术组仅行部分椎板切除并暴露颈5、颈6神经根。术前和术后检测大鼠患侧肢体机械刺激痛阈值、冷刺激痛阈值。术后第31天,取大鼠颈髓损伤节段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颈后路组大鼠患肢机械诱发痛阈值于术后第1天开始升高并趋于稳定,术后第19天开始下降,并于术后第22天开始出现阳性表现(P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局部神经阻滞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神经再生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取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罗哌卡因组。行右侧坐骨神经离断后神经外膜端端缝合,制作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模型。罗哌卡因组在损伤局部以0.1ml/h的速度输注0.2%罗哌卡因3d,对照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随后观察罗哌卡因神经阻滞效果,并于各对应时间点检测两组大鼠行为学、电生理、再生神经纤维形态学、远端坐骨神经髓鞘碱性蛋白表达量及巨噬细胞浸润变化。结果术后8周,与对照组相比,行为学结果显示罗哌卡因组热潜伏期和足印长度显著降低
目的通过研究健侧颈7与受区神经的匹配性,以便合理利用健侧颈7,更好地恢复患肢功能。方法12具24侧甲醛(10%福尔马林)固定过的成年尸体标本,解剖出臂丛神经后,分别测量颈7神经根及其前后股、颈8、胸1神经根、下干、前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前支、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的直径。再分别切取上述神经长约1cm的标本,通过组织学研究,测量他们的神经束横截面积总和(S)和神经纤维总数(N)。最后对上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尺神经直径比颈7前股和正中神经细,尺神经与颈7后股粗细相当;胸1神经较颈7后股直径粗,颈8神经较颈7前股直径
目的报告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8年2月至2020年11月,我科共收治手部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患者9例。统计手术治疗次数及方式,分析治疗效果。彻底清创后Ⅰ期直接闭合创面4例,Ⅱ期缝合创面4例,游离皮瓣修复创面1例。行一次手术治疗4例,两次4例,三次1例。结果本组9例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均未发生感染。术后所有病例随访1.5~6.0个月,采用TAM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聚氨酯发泡剂高压注射伤为特殊类型的手部高压注射伤,因聚氨酯发泡剂化学性质稳
目的介绍关节造影术在儿童拇指三角骺畸形诊治中的应用,并总结其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共收治13例(15侧)拇指三角骺畸形患儿,男5例,女7例;年龄18~42个月,平均28个月。采用指间关节造影辅助诊断,并根据造影后关节线形态设计截骨线及截骨角度,均采用三角骺内闭合楔形截骨术。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20个月,远节指骨尺偏角由术前平均32°(18°~52°)矫正至平均10°(5°~21°),指间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78°(65°~90°)保留仍有平均70°(45°~90°)。有
目的评价应用自制带袢钛板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提供一种手术治疗方式。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们采用自制带袢钛板弹性固定联合大多角骨切除及周围关节囊韧带填塞修复的方法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8例,术后采用手部功能评价指标,第一腕掌关节直观模拟疼痛标尺法及第一腕掌关节有效活动度评分进行评价。术后12个月随访X线前后位片第一掌骨基底,舟骨远关节面间距,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本组8例患者中6例获得随访,平均15个月。患者术后疼痛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握力(22.
目的探讨AO埋头螺钉结合动力支具在近指间关节近端关节面骨折中的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我们对12例手指近指间关节近端关节面骨折的患者,采取AO埋头螺钉固定,术后佩戴手指动力支具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随访采用手指Ishida-Ikuta评分标准,在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畸形、稳定性、日常活动受干扰程度、影像评价六个方面评分。结果术后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9个月,根据Ishida-Ikuta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1例,可1例。结论AO埋头螺钉固定结合动力支具早期功能
目的探讨甲瓣移植再造拇指时受区血管的选择及其效果。方法自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对24例拇指组织缺损的患者,采取甲瓣或甲瓣联合其他组织游离移植再造,其中趾-指动脉的短血管蒂移植吻合7例,跖背-虎口区动脉的中血管蒂移植吻合12例,足背-桡动脉的长血管蒂移植吻合5例。甲瓣供区全部行皮瓣修复,岛状皮瓣修复7例,游离皮瓣修复17例。结果术后24例再造拇指和24例供瓣区皮瓣均存活。22例患者随访6~18个月,再造的拇指功能外形满意,感觉恢复良好,指腹两点分辨觉为6~8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20年1月,我科采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皮肤缺损患者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25~65岁,平均45岁。清创后皮肤缺损面积1.6cm×2.8cm~2.6cm×4.5cm,入院后行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足底内侧动脉走行情况,3~5d后行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拇指缺损 供区取皮植皮术。术后随访观察拇指的外观、皮瓣挛缩情况、两点分辨觉及活动情况。结果术后16例皮瓣全部存活,有2例术后出现静脉栓塞,有1例术后第一天出现动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