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隐性知识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chonghuan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改革在提升信息技术学科地位的同时也对信息技术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满足于为学生提供确定的、客观的显性知识,比如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至于学生个体是否理解及理解程度如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从隐性知识入手,关注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等。
  关键词: 隐性知识 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Polanyi)于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波兰尼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为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或显性知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随后,隐性知识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他们的不同看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满足于为学生提供确定的、客观的显性知识,比如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至于学生个体是否理解及理解程度如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因此,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隐性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价值观等就显得尤及重要。那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得隐性知识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优化教学情境设置,创造隐性知识习得环境
  
  隐性知识的获得是与特定问题或任务情境联系在一起的,是个人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某种思想和行为倾向,其内涵与认知者特定的情境背景有着直接的契合性,其作用的发挥往往与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再现”或“类比”分不开。
  比如,在《表格数据加工的多元性》中,教师先讲述一个关于统计数据的故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死于肺癌的人远远多于其他州,这个数字似乎告诉我们加州不适合肺癌者康复,但是事实正好相反,加州的气候非常有利于肺癌患者的康复,因此,许多其他地方的肺癌患者也到加州居住,从而造成加州的肺癌患者大大多于其他州。”由此引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统计数据会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问题:“某班级要设置学习进步奖,有的同学认为张三进步比李四大、有的认为李四进步比张三大,那么根据相关成绩的电子表格统计,到底是谁的进步大呢?”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不知不觉获取了隐性知识: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二、实施多种学习方式,创造发挥隐性认知功能的时空条件
  
  1.合作学习法,创设传播隐性知识的途径。
  人与人的面对面的交流是隐性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合作解决某一问题过程中,小组成员们基于信任和协作进行交流、讨论、实践。他们独有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会转移到组织当中,能够及时地被传播、共享和整合,融入到合作组织的共享知识库中去。
  信息技术学科有其特殊性,学生差异性较其它学科更明显。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或兴趣差异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往往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往往在与其他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同学进行讨论争论时受益匪浅。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互相解释来学习。当学生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还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其三,同学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在学习上也能互相帮助。由于是一对一地相处,学生比较容易及时准确地发现同学是否想要或需要额外的解释。在合作学习中,同龄人的协作互助没有“代沟”的感觉,更容易在相互间的探讨中获取他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方法,并把自身的学习调节到最优化,此外,还可以培养人际间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亲和力与凝聚力,加深相互间的沟通和理解。
  2.实践操作法,关注隐性知识形成的过程。
  信息技术中隐性知识体现为学生掌握运用和分析信息的经验和能力,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因此在信息技术知识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进行大量的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隐性知识,利用信息知识的相关性来理解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不确定的、疑惑的、困顿的、迷茫的、多种可能的、多种选择的、多种头绪的探索中自己做出谋划并获得某种确定性的知识,赢得真实的、丰富的、可言传及不可言传的个人“经验”,才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
  3.辩论法,发挥隐性知识在德育教育方面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等显性教育方式,更要关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社会感悟力、健全人格的形成等隐性德育方式。把教育的意向、目的渗透到或潜藏在与之相关的活动或环境之中,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我道德学习的意识,提高其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比如,在“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可以以“上网对中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主题进行辩论,将对这一问题持相反意见的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理由,批驳对方的观点。学生原有的隐性知识(上网利大还是弊大)在激烈的辩论中互相“碰撞”,启发了学生深层次地思考,形成新的隐性知识,或新的隐性知识再转化为显性知识。同进,既避免了教师的直接说教,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竞争欲,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网络的认识,而且培养了他们表达、交流和评价信息,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我们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为学生对隐性知识的学习创造时空条件。
  
  三、实施有效对话,为隐性知识的习得搭建平台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活动中最富于创造性的成分是“问题”,提问正是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积极思维活动在教学中的体现。通过对话式的提问,解释给他人自己所理解的观点,通过挑战彼此的偏见和假定去建立新知识,然后形成新的思考和理解;在解决新的问题时共同发展彼此的思想和理论以挑战和检验传统的知识来源的局限性;最终在这种对话式的提问下,并不只是保持知识,而且创造了新的隐性知识;不只是传递了知识,而且扩展了隐性知识,同时群体的和谐感、彼此之间的伙伴关系不断被加强。
  
  四、抓住课堂动态生成的隐性知识,发挥课堂教学主旋律
  
  隐性知识产生于认知者当下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之中。它是一种动态的存在,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现象。它随着认知主体注意力的转移而建构或消解。课堂是个动态生成的复杂的环境,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马艳梅老师在讲授“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时,有位学生的作品是一个人把一根高级香烟放到了自己嘴里,配有“我够酷吧”文字,引起学生哄堂大笑。针对这种情况,马老师并没有采取忽略或过激的行为,而是因势利导,问学生怎么办?这幅图只有一个图层,怎么删除“香烟”这个图形?由此引入文件格式的问题:如果需要对保存过的图像进行修改,必须保存为psd格式,这样可以保留多个图层。如果保存为jpg格式时,所有的图层被合并成一层,不能再按原来的层进行修改。在这节课中,教师抓住动态生成的隐性知识,学生不仅从审美观和价值观得到体会,而且掌握了图像文件格式的知识。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素养成为对各类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创造良好互动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学习显性知识的同时关注隐性知识的学习,从而培养更多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英]波兰尼著.许泽明译.个人知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王方华.知识管理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3]李艺主编.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4]张香敏.学生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J].煤炭高等教育,2005,3.
  [5]林渝晟等.利用合作机制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J].价值工程,2005,12.
  [6]徐州全.学生的隐性知识及其养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6,6.
其他文献
摘要: 文章概述了我国目前互联网的现状,阐述了企业门户网站的定义,分析了建立企业门户网站的必要性,并指出了如何建立企业门户网站。  关键词: 互联网 企业门户网站 建立 必要性    一、我国目前互联网的现状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2月底,我国网民数达2.21亿人,超过美国,跃升全球第一。不过另一方面,我国整体互联网普及率仅为16%,低于19.1%的全球平均水平。  互联网的快速
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PERV)为反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哺乳动物C型反转录病毒属(Mammalian Type C Retroviridae)成员,它是以前病毒DNA的形式整合进猪细胞基因组中,并随细胞
摘要: 把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于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学中,不仅强化了语言环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本文就多媒体运用的重要性和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就运用多媒体技术可能带来的挑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多媒体 网络技术 艺术类学生 英语教学    2008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
本研究建立了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病毒(BL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BHV1)、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毒(BVDV)和赤羽病病毒(AKV)各种病毒单一的PCR检测方法,分别扩增BLV gp51基因341
玉米抗旱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加性效应是该性状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在干旱条件下,通过对与玉米抗旱性有关的形态、开花性状和产量构成性状的直接或间接选择,并进行综合
禾谷类作物胚性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其超低温保存是现代植物生物技术中的基础工作。本文分析了从大麦成熟胚培养快速建立胚性悬浮细胞系的两个关键步骤。愈伤组织的精心选择直
喹喔啉类(quinoxalines)是一类具有广谱抗菌和促生长双重作用的动物专用药物,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被广泛的用于养殖业。一些早期品种如卡巴氧(carbadox)、喹乙醇(quinoxaline)等已经
在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讨论从未终止,教师都非常希望能够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上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应找到适合学
在当前教育教学背景下,对于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师而言,能否充分利用学生主体作用慢慢成为了决定最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如何科学借助学生主体力量则成为了他们每个人都需
超临界CO2 和离子液体是两种具有优异性能的绿色化学试剂 ,本文介绍了将两者结合反应 分离体系的物化性质和多种绿色化学过程。利用超临界CO2 可以广泛地萃取离子液体中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