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应用题建模教学浅探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s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数学应用题建模教学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数学是在实际应用的需求中产生的,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需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我们把数学知识的这一应用过程称为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是体现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思维过程的最好的载体之一,实际问题已不单纯是数学问题,它必然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生活知识。在建模过程中,促使学生围绕实际问题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整理加工获取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进行分析,推理证明和计算能力。
  数学模型就是对于一个特定的对象为一个特定的目标,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一切数学概念、公式、理论体系,算法系统,表格,图示等都可称为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划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解答数学应用题的基本思路。
  如框图所示:
  虽然数学建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但对于中学生来说进行数学建模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他们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是要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数学建模的过程,在教学时将数学建模中最基本的过程教给学生,利用现行的数学教材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典型的数学模型,如:函数模型、数列模型、不等式模型、解析几何模型、排列组合模型、概率模型等。
  通过数学模型的了解,学生将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体验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高中数学应用题建模教学中体会
  数学建模能力的考察,在近几年高考中特别突出,题材注 重反映出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往往感到既实在又陌生。目前学生的实际建模能力与考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对陌生的问题,难以抓住问题的关键使之转化为数学模型,为此,就建模在教学中的策略谈些体会。
  1、掌握建模程序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建模的程序,即将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必须通过读题,翻译,挖掘,转化等基本 程序才能完成。
  (1)引导学生读题
  是建模不可忽视的环节。要透彻地理解题意才能从众多因素中排除干扰,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尤其对文字叙述太长,数据繁多的问题,克服烦躁,恐惧的心理, 冷静阅读,分清主次,抓住要害,可将文字叙述适当的删减、压缩,找到关键性的语言,使问题简单明了。
  (2)学会翻译
  应用建模的关键在于有关不等式语言的理解和转换。能否把通俗的语言、专业术语等翻译成为数学符号语言。如不等式建模中出现的“不超过”、“至少”等译为“小于或等于”,“最小值”等完成了翻译,再联系所给的数据,才能顺利地进行数学的思维,为建模铺平道路。
  (3)善于挖掘
  不少应用题建模条件具有隐蔽性,如何挖掘试题的隐蔽条件是建模的主要一环。如果不引起充分的注意,很难达到合理建模的目的。如:在线性规划问题中,变量的线性约束条件较多,某些带有隐蔽性。学生要善于挖掘题目蕴涵的约束条件,抽象出不等关系,构建不等式模型。
  2.归类建模方法的培养
  在掌握各种类型特点的基础上将应用问题与数学内容联系起来。从已知的数量关系推理,联想,判断出属于那一类数学问题。按照相应的思维方式建立模型。
  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选一些题型供学生练习。可分以下几步:
  (1)设计情景,分组布置任务,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应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培养应用建模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尝试自主构建模型,教师适当点拨、修改。
  (3)构造并应用所建模型解决问题。
  (4)对于结果进行实际意义的分析处理。
  总之,关于不等式建模,就是通过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利用数学、生产、生活中的规律,建立描述问题的不等式框架结构。只有建立了不等式模型才能使应用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培养建立不等式模型能力对于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演绎和归纳,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除了需要引导学生实践,思考社会问题外,还需要摸索和探讨建模的方法和途径,才能使得提高建模能力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其他文献
自从课程改革实验开展以来,关于“有效教学”这个话题就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广泛关注。有效教学这一概念也随着教学实践的现代化而被广泛探讨研究。时至今日,我们今天所做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切尝试,无不是为了追求有效教学的更大化。  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呢?作为一名身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走出常规的备课误区  我们往往以为,要备好课,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备出每节课讲授内容
期刊
有句话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充满生活的气息。“生活化教学”就这样诞生了。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生活化教学能凭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期刊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如今,文言文却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却深感其苦。然而苦从何来?首先苦在教法死——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以背诵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其次苦在学法死——死记硬背。“无可奈何花落去”,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死板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谈“古文”色变,失去了学习文言诗文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困境,教师亦陷入困惑之中。如何改革教学方法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同时要设计弹性方案,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最后要敏锐捕捉和把握各种信息,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和体悟“问题解决”的过程,在互动生成过程中,使学生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去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完成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课堂教学新结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课程标准的论述,
期刊
摘 要: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各地中学数学教学一直都在积极运用和推广这一新的教学方式,本文就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力,从合作学习的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和评价观等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的策略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合作学习 有效性 方法策略  新课程改革高度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要从多个方面有效地转变学生
期刊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打破框框、勇于另辟蹊径的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并将这些学习行为经常自觉反复操练或不自觉重复,逐步形成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自动化学习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 习惯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
期刊
摘 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理念。语文教学必须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观念,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基本前提;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重要基础;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有效手段;关注学生成长,实施鼓励性发展性评价,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  关
期刊
摘 要:语文课程从本世纪初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促使人们在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解放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学生对美好的精神生活的个性化追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自的学习方式,发展个性,激发潜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努力达到这样的境界,则可使我们的学生成为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人,进而使我们的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努力达到这样的境界,链接情感因素形成高效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
期刊
幼师毕业的时候,我被分到了西安交大幼儿园一个中班去实习。在这里,我天天和小朋友在一起,感觉工作还可以,可怎么也提不起劲。当时在这个班,有一个叫欢欢的小朋友,经常尿裤子,有时如果没有及时的提醒她,她还会拉裤子呢。因此,小朋友都不喜欢和她在一起玩。慢慢的,我发现欢欢小朋友不仅性格自闭,而且行为也很怪癖。从此,我每天利用各种机会去接触她。散步时,我会拉着她的手;看书时,我会找最有意思的故事讲给她听;上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