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数字实验 凸显教学实效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00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字化实验是一种新型的实验工具和教学手段,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融合,拓展了实验的空间性。在物理实验的动态演示,展现细节。数据测量等方面,显示了强大的教学功能,体现了新课程思想,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的认知力和理解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关键词:物理;学生;新课程;数字化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8(S)-0011-3
  
  数字化实验是一种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函数图像处理系统,提供了一个科技化的实验操作平台,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进行了有效的融合,营造了一种新型的实验教学环境,在实验演示,数据测量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实验教学功效。
  
  1 变“模拟”为“数字”,提升学习兴趣。激发探索热情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能说明一个问题,往往都会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现象或过程的模拟,以此达到教学的目的。如:演示受迫振动现象,实验器材如图1所示。以一定的频率转动手柄,学生发现物体开始上下振动,随着转动频率不断增加,物体上下振动的幅度越来越大,继续增加转动频率,发现振动的幅度反而减小了。反复演示并观察,可以得出产生共振现象的条件。如果想深入探究受迫振动时的振幅和频率间的具体关系,此模拟实验无法进行,学生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所以,教师可以选择数字化实验来进行课堂教学。
  
  图像非常清楚地记录了小车运动的位置随着时间(手柄转动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即小车振动时的振幅随转动频率的增加,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从电动机的数据显示可以读出发生共振时的频率,从图像纵轴可以读出共振时的振幅。此实验完全由“数字”来演示,而并非“模拟”展现,对学生而言,数据更具说服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字化实验,形象而逼真地展示了现象和过程中的数据对应关系,反映了其内在的规律性,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可信度和可研究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2 变“微观”为“宏观”。反映过程细节,深化认知水平
  
  微观状态的物理过程,一直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小而细,精而紧,难以把过程清晰明了地展示给学生。想设计一个实验,但传统的实验器械难以扩大其微观状态至可视程度,而动画模拟实验,虽然可以实现这一过程,但动画毕竟是人设计的,掺杂了众多的人为因素,难以让学生信服。因此,涉及到微观状态的物理过程讲解,迫切需要一种实验器械来进行辅助教学,数字化实验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金属丝的热胀冷缩,过程现象十分细微,凭视觉无法观察到处于冷热环境下的金属丝长度的变化,此时,必须通过“放大”思想使其现象变成“宏观”,让学生能看得到,感觉得到。
  如图4所示为数字化实验连接图。其中力传感器装置和铁架台是固定不动的,以保持金属丝拉伸后的总长度不变,此时计算机初始读数24N,即为金属丝所受拉力大小。然后在金属丝某一部位进行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此过程中金属丝热胀冷缩的现象,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中的关于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来进行详细说明,见图5。
  
  一开始加热,力读数迅速变小,由24N减小到约5N,现象十分明显。可见,金属丝受力后的拉伸形变量相对于加热前变小了,即金属丝受热“胀”长了;当加热停止后,力传感器读数又逐渐变大,直到略小于24N,最终保持此数值不变。可见,金属丝受力后的拉伸形变量相对于加热时变大了,即金属丝受冷“缩”短了。
  数字化实验中的变“微观”为“宏观”。放大了细小过程的可视性,把物理现象的本质呈现在学生面前,深化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3 变“静态”为“动态”,展现过程发展,清晰现象变化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物理现象和过程从表面看是风平浪静的,实际上,内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而动态的变化对认识物理和理解知识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学生由于知识限制而难以清楚想象。
  如电容器的充放电实验,电路图见6。单刀双掷开关先与相连,此时电容器充电。电容器两端电压逐渐增大;一段时间后,开关与相连,此时电容器放电,电容器两端电压逐渐减小。
  深思:在充放电过程中,电容器两端电压随时间如何变化?借助数字化实验可得结论。电路如图7所示。经过操作后,在计算机上可得电压U随时间t的动态变化图像,如图8所示。图像清楚显示:电容器充电时,随着电荷的聚集,电压不断升高,但升高的速度逐渐减慢,根据Q=CU.得知电量的增加速度逐渐减慢,即电路中的电流逐渐减小;电容器放电时,随着电荷的释放,电压不断降低,但降低的速度逐渐减慢,得知电量的减小速度逐渐减慢,即电流逐渐减小,直至为零,电荷释放完毕。
  通过数字化实验,把“静态”的过程展现为“动态”的发展,使学生清晰现象的变化,帮助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规律进行理解,更好地形成感性认识,进而形成理性认知。
  
  4 变“抽象”为“形象”。增加实验可视性,强化学生理解性
  
  “形象”容易理解,因为可视性强而易想象;“抽象”难以理解,因为可视性差而难想象。高中物理知识,对学生思维要求有所提高,好多知识点都是以抽象化的形式出现,思维层次高,不易想象,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出现断层或错误。
  如交变电流的产生,通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图9和图10进行抽象讲解。图9为磁感线垂直通过一闭合线圈abcd,此为初始状态,然后线圈绕轴MN逆时针匀速转动,俯视角度如图10所示。
  通过数学推导,可以得到线圈匀速转动时的感应电动势E=Bsa,sina,t,其中s为线圈abcd的面积。结论:此交变电流的电压随时间呈正弦函数变化。此过程理论性强而比较抽象,可能给学生造成一定的理解性问题。
  通过数字化实验,可以解决变“抽象”为“形象”。如图11所示,用手摇动转轮以驱动磁铁转动,从而使线圈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通过电压传感器输入计算机,在屏幕上可得到如图12所示的电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非匀强磁场。非匀速转动,故非正弦图像)。通过同步生成的图像,在视觉上让学生感受到交变电流的方向随时间的变化,加强对该知识的理解。
  通过数字化实验的辅助,把知识传授中涉及到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容易想象的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获取知识,培养理性抽象思维。
  
  5 渗透STS教育。体现新课程思想。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新课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有效整合起来,体现了新课程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由知识本位转向人文本位,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在数字化实验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让学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科学知识价值观和实事求是价值观,树立为社会服务的人生志向。
  通过数字化实验,建立创新环境,引导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实验思考,设计和操作中,有意识地设置创新问题,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中学习研究问题的能力,在充实知识和提升技能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同时注重并加强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视和思考,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实现物理新课程思想的实验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溶菁.中学物理数字化实验研究:DIS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栏目编辑 赵保钢)
其他文献
热烈庆祝:中国医疗保险入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8月18日正式上线!本号致力于医保理念宣传,医保文化传播,实践成果展示,先进经验交流。欢迎各地医保机构积极关注,踊跃投稿!只
针对实际使用预编码方法消除符号间干扰时,发射端获取的信道信息与真实信道信息间存在差异,提出了一种在MIMO系统中考虑发射端信道信息与真实信道信息间差异时的TH预编码器的设
所谓力学观点是指以力学中的牛顿三定律及运动学规律为基础,以牛顿第二定律为支撑,以动量与能量两大分支为其发展,以力学的五大规律(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
随着我国医保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系统医疗保障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精细化成为新时期医院医保管理的必然要求。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既是医疗
摘要:本文把电磁振荡(LC回路)的整个复杂的变化过程简单、系统的归纳为:两类物理量、两类过程、两类初始条件(简称“三个两”)。这样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的就能抓住事物的实质,避免走弯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电磁振荡;振荡电流;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磁场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2(S)-0026-2    电磁振荡学习中若能
将高斯伪谱法用于共面高轨道到低轨道航天器气动辅助轨道转移的研究。通过将燃料最省指标转化为最佳大气入口、出口条件,将大气内飞行时间最短作为优化指标,利用高斯伪谱法对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健全统一规范的医疗救助制度,要求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
通过对一 18层商住楼的动力时程分析 ,研究了转换层的设置位置、转换层以下和以上结构的刚度、刚度比、层屈服强度等因素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影响 ,从而得出带高位转换层的
伤残等级鉴定是工伤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前置程序。对于伤残职工以司法鉴定为依据申请工伤保险待遇,或者不同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将如何处理呢?本案分析可供
2020年既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全国各地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2020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健全统一规范的医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