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ocoo_dani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实际上,学生把数学的知识结构(教材)转化成认知结构、数学技巧的形成及能力的培养,都必须由学生这一认识主体通过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来实现。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展示主体人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教师应以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来自生活。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把生活中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然后再经过思考,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动机。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从学生熟悉的游泳池引入,让学生思考如何求游泳池底面的面积;教学统计图时,让几位学生先汇报自己的身高、体重后,出示简单的统计图表;以银行存款的利率、利息引进百分数的应用题教学等等。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情景引入教学,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这不仅增强了学生浓烈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成为稳定、持久的探索数学知识的动机。
  二、采用探究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情趣、学习态度。教学过程中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与教师共同或单独地发现知识的由来,才能使学生把课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脑潜能”,同时促进其智能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应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如何证明自己发现结论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充分参与知识的形成。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各边有什么特点呢?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操作、思考的余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得出结论。
  1、精心设计问题,挖掘探究的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透视出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应该思维价值确切、思维指向明确、思维空间宽松、思路要求完整。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可设计这样两个问题:(1)大家认真观察,割补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联系?这种提问有很高的思维价值,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很宽松,学生要说的话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有条理地抓住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中等生只有条理上稍差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说一道二,做到人人有言可发,人人主动思考。(2)弄清了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后,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根据上面的发现的结果,你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由于学生已经明确了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完全能独立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提问,不仅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思维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而且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2、注重动手操作能力,拓展探究的广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一定的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顺应了小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又有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并提出要求:把圆平均分割后,拼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而面积的大小不变。然后放手让学生割拼、探索、观察,学生通过互相合作,共同探究,得出将圆割拼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接着通过比较圆的周长和半径与所拼成的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等积变形的动态过程。教学中有“扶”有“放”,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公式的来龙去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本领。
  3、创设民主氛围,优化主动学习的环境
  教师应注重与学生在情感上沟通。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功。热情鼓励每个学生,努力营造平等、宽容、尊重、理解的学习氛围。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培养起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而且因探究活动成功所带来的心理喜悦,逐渐地养成敢于探索的积极态度,形成主动学习的倾向。在教师创设的愉悦的情景探究活动中养成的积极态度,则直接地促进了学生健康个性和不怕困难的人生态度的初步形成。
  三、组织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开拓精神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想指导小学生人际交往,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在课堂上应提倡合作学习,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以小组形式探索新知,以活动形式进行交往,以提问形式进行师生间的质疑问难等。这样,不仅以主动探究发现的活动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还以群体间经验交流的方法,使儿童展现他们的能力与才华,使他们互相启发,产生更多的探究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精神;同时,同伴之间知识和经验交流,还使儿童逐渐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小正确对待别人,正确评价自我。从而使谦虚与自信相结合,成为主动开拓精神的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在现代医学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内科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应用袁氏养心灵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以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疗效及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
  目的:导师杨小平主任是河南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项目专家组成员。专家组针对艾滋病慢性腹泻这个免疫低下人群在多种特异病因侵袭后发生的“慢性腹泻病症”,根据近 10 年文
期刊
  目的:通过对儿童大叶性肺炎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治疗方法和用药的研究,探讨中医证型的客观化,中西医治疗的特点,以提高辨证的准确性,进一步了解儿童大叶性肺
  目的:本课题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既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舌下脉络的观察分类,结合彩超下肝门脉宽度及流速、脾脏厚度、结节的对比研究,探讨病毒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在教育的过程中用科学的方法启蒙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而大胆想象,敢于创新在生物学习上一定意义就体现了学生善于猜想的能力。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那么什么是猜想呢?猜想主要是对要发生的某种过程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多种主观想象和琢磨。《生物学课程标准》
期刊
西南科技大学邢国风等科研人员,日前完成了“绵农4号”小麦的选育和推广工作。“绵农4号”在农业生产上表现出了长期稳定的优良性能,从而改变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
期刊
  目的   观察健脾平肝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模型大鼠的学习行为及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含量的
  目的:本课题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及实验方法,通过采用机械损伤加混合菌液所致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观察使用盆炎康颗粒后该大鼠模型血清中白介素-2(IL-2)、白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