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妙笔造神庙纯淳边城筑风韵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_19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如同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作者叙事的笔端,流动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幅风俗风情画面上。下面笔者将结合高中语文教材,通过教学实例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和鉴赏。

一、艺术特色之视角


  1.文中情节线索
  体会沈从文边城中的风俗美、人性美,并能了解翠翠的“情窦初开”跟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环境,以及人物的选择和描绘与艺术特色息息相关。理解边城所展现的表现“人性之美”在小说中的独特艺术表现,文章通过其故事情节去展现“人性之美”的艺术特色。在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流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在这美的地方发生了一个美的故事。在了解故事概要和故事背景的基础上,这个故事让沈从文饱受了批评,在民族危机的关头、美化了社会,作品被批为是一部运离阶级斗争的作品,而作者被称为在角落里独自做着美梦的小资产阶级。边城的艺术特色在自然环境中描写的是风光秀丽,美好,是一个干净的自然所在,就像这里的人一样纯洁,原始,无污染,在人文环境中文本重点写了端午节,赛龙舟,穿彩衣,画王字,捉鸭子,吃鱼吃肉,放鞭炮,包粽子。民俗具有古老而淳朴的特点,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我们中华民的传统的文化生活,包含着美好的祝愿,表达着欢快的情感,充满了吉祥如意的氛围,更能体现人们之间亲切和谐的关系。
  2.文中表现手法
  读过本文的读者都将发现本文有着一种无与伦比的“淡淡的美”,如诗如画的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深深地打动了人,这里展现的是一种人格化了的自然人性之美,这种美主要体现在湘西社会生活中。端午节上的“男性之美”,这种男性之美描写为打动少女的心扉,提供了一种“隐喻”。这种独特的小说隐喻美感,在文中的交流对话中,如诗如画的见面,含蓄却令人心动,这种婉约经典的场面,带着浓郁的东方古典气息,也是展现了一种人性之美的艺术特色,没有任何的功利。这种独特的爱情,这样独特的故事艺术情节,让读者所羡慕感动,正是这种近似绝迹的环境中有着绝迹般的爱情故事艺术特色的描写,造就《边城》的艺术之美,在沈从文的笔下,恰恰是避开了常常是表现爱情的很多因素,选取了“人性”的角度来表现一种“深层的文化隐喻之艺术特征”——人性之美为读者展示的湘西如此与众不同。开篇描写了生活环境的太平和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之“边”的艺术特色。

二、艺术特色之体现


  1.文中思想内容
  在文中第五部分的第二段,这一段场景的描写一是进一步给读者展示了茶峒的民俗风情,二是与翠翠的感觉形成对比。这样热闹的场景。却也引不起她的兴趣,总不如遇到二老傩送时的那个端午节”甜”,突出了翠翠对二老的留恋之情。此外,本文在表观人物心理活动的方式比较特别,根据内容分析可知这部小说并无静止的独白式的大段内心剖析,也没有细致地刻面人物的心理,而是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翠翠知道自己误会了傩送,“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已经“长大了”的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不说话却笑,表现了翠翠对往事关好的记忆和微妙的感情涟漪。祖父借和翠翠同岁的新嫁娘暗示翠翠时,“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情窦初开的翠翠并不是对祖父的话无动于衷,而是少女已经心有所属,默默相思。
  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比如:翠翠这种少女情窦初开的害羞,这种害羞所展现出来的美感,它只属于一个少女,属于15岁的翠翠,属于一个情窦初开的心灵世界,它是那么忧伤却显得甜蜜,这种感觉可以超越时光,抵达我们的心灵世界。除此之外,本文还有一个人物特色是翠翠的爷爷,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爷爷对孙女的亲情。整篇小说,作者描写的湘西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三年的时光被浓缩进了三个美丽的端午节,三年前的那个夜晚,翠翠与二老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和初开的情窦,结尾却落得孑然一身独守渡船,为了一个未必会回来的人作永无止尽的等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岁月轮回,母亲的悲剧在女儿的身上再一次重演,人物中的忙碌匆匆,是否真的是徒劳,低头看掌心交错的细碎纹路,心中升起一片茫然,一路前行可是又有谁知道前方的路究竟通往哪里,幸而沈从文的结尾还是留给了人们希望,或许他永远不会回来,或许他明天就会回来,故事终于哀而不伤,在凄婉中结束。作者歌颂了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的写真,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2.文中语言段落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分析把握《边城》这篇课文的艺術特征,笔者认为首先要使学生了解沈从文及作品特点,理解作者优美、意蕴丰富的语言特色。通过分析小说环境、心理和对话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领会作者创作目的和小说主旨,品味沈从文的小说语言。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小说所描写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以及体会人性之美,引导学生珍视人类最朴素的感情。肯定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敬仰之情,以培养兴趣,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把握小说中人情美、人性美的主旨。比如: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对翠翠的描写能够很好地体现以上所述,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心里所表现的各种情志,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语言描写,从而把温柔羞涩的个性突现出来。小说结构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和天保两人钟情于翠翠,以及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情节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显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通过合作探究发现,读过本文的读者都将发现本文有着一种无与伦比的“淡淡的美”。那么就让我们从环境和生活来感知它的美。沈从文的小说独具地方特色。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题材是从湘西社会生活中摄取的,人物是湘西农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沈从文更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的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面家”。
  一言以蔽之,“清新妙笔造神庙,纯淳边城筑风韵”正是《边城》的艺术特色清晰的定位,本文通过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风格和《边城》艺术特色之体现来进行论述,希望读者能对这篇把湘西风土人情,自然景物和人事命运融为一体的抒情小说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作者通联: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张甸中学]
其他文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是这几年沪上语文界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随着种种示范展示课和专题讲座的举行,老师们对于如何利用不同的教材文本和不同的课型培养、创生学生的学习经历已经形成了一些非常有益的认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感到,学生学习经历的培养具体到语文学科上来看最重要的还是阅读经历的培养。在教学目标既定的前提下,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具体实施可以包括如下几方面要素:学生、文本、教师以及相应的教
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必修五新选人的屈原的《渔父》,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文章。一番备课之后,笔者在课堂上信心十足地按照预设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愉快地进行到教学的最后环节——形象探究,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认为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屈原的选择?”由于屈原“爱国、高洁、坚贞”的形象已是家喻户晓,原本预设学生会说出“执着、守节”之类的看法,但此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屈原是个傻子。他的选择有
近数年来,笔者为了研究唐诗的格律和体裁,通读了《全唐诗》二十五册和《全唐诗补编》三册。在通读过程中,经常遇到字音字义解释上的困难。主要是该字具有平声和上声、平声和去声、平声和入声的两种音读而意义或异或同或异同兼具的复杂问题。这种语音关系密切的不同音读,用现代语音学来解释,即是一字具有声母相同(或同类,即同发音部位)、韵母相同而声调则分平与上、平与去、平与入的不同音读,而且一般与该字的本义、引申义、
一  师:很高兴与大家一起讨论王鼎钧的作品《那树》。大家都预习完课文了,请谈谈最大的发现,从“语言”“主题”“内容”“结构”等角度谈都可以,也可以说说你阅读中的困惑。  生:用樸实的语言表现出一个很大的悲剧。  师:好,朴实的语言,很大的悲剧。  生:作者写这棵树时并没有仅仅将其当一棵树来写,也是当作一个人来写。  师:课文不仅仅是在写一棵树?  生:是的,这些写法里是有精神的。  师:你为什么会
以思维科学为武器解读文本,不仅能够做到准确有效,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笔者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课引导学生进入分析、分类、归类、比较、综合、概括、推理、具体化、系统化等思维过程,探究运用词语与词语之间、句段与句段之间、句段与言外之意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解读文本。  词语与词语之间可以是概念间的同一关系、包含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并列关系等。理解了词语所表达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
一、导入:  师:请同学们一起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生齐读整首诗)古有文人“千金不换一字”,这个字往往对于诗文来说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品析诗歌  1.“横”在家与蓝关之间。(品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师:本诗有一处令老师很疑惑,云不是“飘”在空中吗?为何此处要用“横”? (PPT)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云飘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生1:在这里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3.运用想象和联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领悟、理解能力。  4.掌握景物描写中点染、铺叙手法。  二、教学特色  1.强调小组合作探究,如讨论《鹤冲天》带动对柳永经历的理解;如小组互相听读推选朗读代表;如相互评论创作作品推选优秀习作。  2.结合高考诗歌
素养与情境存在天然的联系,是适用于特定情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简言之,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的情境性意味着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测评唯有依托特定的问题情境,才能真实反映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及现有水平,准确诊断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写作教学的序列性、系统性和有效性问题,一直是理论研究者和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也是相关各界深切关注的问题。而高中生考场写作的言之无物、逻辑混乱、无病呻吟、“假大空”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其中思想浅薄、表达幼稚等问题,一直是为社会各界所诟病、同时也让中学语文教师倍感焦虑的问题。但一直以来,虽然探索不断,尝试未已,却似乎总难尽如人意,学生作文思想幼稚、语言苍白等普遍性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被选作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的第一篇课文,编者将這篇课文的教学定位于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即“回归田园的乐趣”。然而,《归去来兮辞》并非只有“回归田园的乐趣”这么单一、浅表的“思想感情”,更深层的是从徘徊走向坚定的复杂内心世界。“徘徊”是陶渊明诗歌、辞赋和散文的最大主题,他大半辈子都在出仕为官与归隐田园之间摇摆不定。29岁时“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