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舞蹈在高校的活态传承研究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bi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舞蹈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音乐、舞蹈文化本身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是宝贵的民间艺术活化石。本文以甘肃庆城地区民间舞蹈为例,探寻其舞蹈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探讨传统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徒手秧歌;活态传承;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一、甘肃庆城徒手秧歌的文化价值
  (一)深厚的历史价值
  徒手秧歌,作为北方秧歌艺术中的一种形态,具有一般秧歌的共性,最为典型的便是同样起源于农耕时代的农业劳作,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同时,受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陇东地区的农业生产迥异于东北或齐鲁地区,有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因而,甘肃庆城徒手秧歌在基本动作形态上与其他地区秧歌有着不小的差别,这种差别形成于历史之中,同时又体现着历史的遗迹。以徒手秧歌中的“跨蹬步”为例,“跨蹬步”以腿部的跨蹬跃起为主要特征,舞步坚实有力,有如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跨过纵横的沟壑或流淌的小溪,是徒手秧歌中最为常见的步伐,而这和陇东地区的自然环境、农业生态就有着密切的关联。陇东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千沟万壑”是其典型特征,人民群众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难以像平原地区的人民那样采用推车、船只等辅助性工具,多以步行为主,下沟、翻峁、上山、登塬是常态,久而久之,便会养成蹬腿的习惯,反映到徒手秧歌中便是“跨蹬步”。
  (二)独特的审美价值
  秧歌作为北方地区受众最为广泛的民间舞蹈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意蕴,不同地区的秧歌受自然、人文环境的双重限制,在文化内涵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总体而言,都带有我国北方地区粗犷、质朴的特征,这一点从不同地区秧歌中都采用的“拧、扭、晃”舞姿中可以窥知。相比而言,徒手秧歌除了注重身体动作尤其是腿部动作以外,更看重手部的动作,这也是徒手秧歌的价值所在。徒手秧歌以“甩、缠、抻”作为手部动作的基本形态,其中“大甩”双臂舞动、“小甩”小臂舞动,极具西北地域特色,审美价值相当突出。不仅如此,徒手秧歌的生活气息也极为浓厚,是陇东人民茶余饭后的重要休闲形式。就以手部动作“大甩”而言,男女演员在表演时面对面地甩开臂膀,形成双臂互相缠腰的姿态,两人在一退一进的步伐中,时而传递眼神,时而近乎贴面,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展现地淋漓尽致,淳朴中散发着激情,既能舒展平时因劳作而疲乏的躯体,又能发挥社会交往的功能。
  (三)丰富的民俗价值
  徒手秧歌作为秧歌中的一种,是陇东民间舞蹈的主要形态之一。既然属于民间舞蹈,徒手秧歌便具有一定的民俗价值,是我国民俗文化研究,尤其是陇东庆阳地区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源。徒手秧歌广泛存在于陇东社火之中,是社火中人民群众最为喜欢的表演形式之一。所谓社火,指的是庆阳地区人民为庆祝春节而举行的各种娱乐活动,包括彩旗、彩车、舞狮、舞龙、大头娃娃、戏曲表演等,秧歌也是其中之一。徒手秧歌的表演时期多为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因而,在前一年腊月,乡民们便趁着农闲投身到秧歌的排练中,排练时期通常为半个月到一个月。秧歌表演既可以是村子内部的表演,也可以是乡镇之间的跨村表演,根据表演形态的不同划分为踩街表演、广场表演两种形态,其中踩街表演规模较小,而广场表演规模较大。徒手秧歌对乡民们而言,兼具双重意蕴,一方面,它是乡民们在辛苦劳作一年后的休闲活动,有愉悦身心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也是乡民们寄托希望,渴求来年有个好收成的重要仪式。
  二、甘肃庆城徒手秧歌的动态特征
  徒手秧歌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徒手”二字,其他方面则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具体到身形步法上,尤其如此。比如徒手秧歌与东北的大秧歌或晋北的踢鼓秧歌等,都以全身扭动贯穿于整个舞蹈动作之中,其中“扭、拧、晃”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上肢运动是徒手秧歌最具独特性的地方,因为其他地区的秧歌在上肢运动中通常会辅之以相应的表演工具,唯有徒手秧歌完全以表演者的徒手动作为内容,有着非常鲜明的风格特征。“甩、缠、抻”是庆城徒手秧歌上肢动作中最为基本的内容,就“甩”而言,它可以分为“大甩”、“小甩”两种基本形式,“大甩”动作舒展洒脱、“小甩”动作细腻柔美。无论是“大甩”还是“小甩”,都以手腕乏力,动作非常干脆,绝不拖泥带水,很好地呈现了高原人民质朴、憨厚的性格。此外,“缠”也是徒手秧歌上肢动作的重点,尤其是“缠绕臂”更是庆城徒手秧歌中的精华所在与表演核心,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动作,以女性演员为主。女演员通常大臂夹于身体两侧,小臂划最大路线的圆,按顺时针循序重复多次,同时身体内涵、低头,很好地展现出庆城女性娇羞的姿态。下肢动作是秧歌中的重要动作形态,这从“十字步”在秧歌,包括徒手秧歌中的重要性就可以看出。“十字步”广泛地存在于各种秧歌舞蹈之中,是北方秧歌的共同动态特征,也是徒手秧歌与其他地秧歌相似的地方。在徒手秧歌的“十字步”表演中,演员通常都会记住“头在心心上,脚走边边上”的歌谣,也就是说头始终维持在中轴线上,双脚则踏着十字的边缘,整个身体自然摆动。“十字步”动作幅度较大,多由男子完成,借以表现高原地区男子汉豪放粗犷的性格特征,同时“挑扁担”则多由女性完成,步法轻盈,以小碎步为主,借以體现陇东女子含蓄娇羞的姿态。除了“十字步”等与其他秧歌艺术相近的下肢动作以外,徒手秧歌中还有很多动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前面的所述的“跨蹬步”,“跨蹬步”中腿部先弯后直,向前跨越,其他秧歌中极为少见,主要和庆城、陇东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又如“颤步抻臂”也是庆城徒手秧歌的独特动作,表演者下肢微弯,有节奏地屈膝晃臂,犹如挑着扁担。
  三、民俗舞蹈在高校教育中的保护与传承意义
  民俗舞蹈既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有着相当深厚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民俗价值,对民俗文化的研究与传承、舞蹈艺术的开拓与发展有着相当积极的价值。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明珠”,本身就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将民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和高等教育挂钩起来,既是完善高等教育的主要选择,也是新时期民俗文化日益凋零下的客观需求。   (一)开拓民俗舞蹈传承途径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新时期文化建设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然而,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以及西方文化的广泛传统,以乡土、农村为特色的民俗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民俗舞蹈也不例外,很多民俗舞蹈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尽管不少民俗舞蹈,已经被广泛纳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但仍然存在着“后继乏力”的风险,一方面,掌握民俗舞蹈的表演者大都年龄结构偏大,很多已经六七十岁以上,表演乏力,另一方面,年轻人对民俗舞蹈的兴趣越来越低,不愿传承民俗舞蹈。在高校教育中加入民俗舞蹈的内容,可以有效拓展当前民俗舞蹈的保护传承途径,有效缓解民俗舞蹈传承中的风险。
  (二)丰富高校文化教育内容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最高阶段,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已经相当成熟,从部署高校到省属高校、市属高校应有尽有。不同层次的高校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职能,就以徒手秧歌为例,徒手秧歌主要流行于陇东庆阳一带,尤其是是庆城县,对此,庆阳地区乃至陇东、甘肃地区的高校就要以徒手秧歌的传承与保护为重要职责,目前,陇东学院音乐学院已经将徒手秧歌纳入教学内容,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就。在高等教育中融入民俗舞蹈教育,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地方高校更好地履行自身的文化传承职能,另一方面还能丰富高校自身的文化教育内容,比如在公选课中开设民俗舞蹈,对学生课程选择范围的拓展大有裨益。
  (三)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化,高等教育的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转变为能力提升与素养发展。换言之,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从此出发,这也是为什么当前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非常关键作用的原因所在。民俗舞蹈兼具艺术性、舞蹈性双重特征,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既能增长学生的见闻,又能起到体育教学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能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意识、区域文化视野等,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结语
  党的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些年随着民间艺术家的不断辞世,民间舞蹈的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如何继续延续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的把握传统乐舞的优秀基因,这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理论工程,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形态,高校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发展的机构,其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也是活态传承的主要形式之一。徒手秧歌作为陇东地区的代表性秧歌,是我国民俗舞蹈中的重要内容,蕴藏着极为深厚的民俗、艺术价值,在甘肃地区的高校中融入徒手秧歌的内容,借助高校艺术教育平台对其舞蹈动率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将传统民俗舞蹈融入高校的舞蹈课堂教学,将美育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逐步完善增强本学科的地域文化特征,有效实现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可以丰富高校教育的内容,还能发挥高校地区文化传承保护的职能,把“非遗”特色舞蹈引入校園美育教育,真正将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纳入正轨,以便在抢救、发掘、保护和发展原生态舞蹈文化的工作中发挥它独特而重要的传承作用,有效实现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张芳.陇东秧歌动作符号的文化解读[J].陇东学院学报,2015(06):105-107.
  [2]王伟.浅谈陇东徒手秧歌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含义[J].黄河之声,2016(02):123.
  [3]张华.中国民间舞蹈与农耕信仰[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其他文献
【摘要】19世纪的意大利歌剧是在传统的正歌剧和趣歌剧的基础上循序发展起来的,在继承了古典歌剧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音乐风格,喜欢突出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罗西尼在继承意大利古典歌剧优秀传统的同时,又大胆吸收了外来音乐元素。本文通过对罗西尼最优秀的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的分析,研究和探讨了19世纪上半叶罗西尼歌剧对美声唱法的影响。  【关键词】罗西尼歌剧;美声唱法;演唱风格  【中图分类号】J616 【
期刊
【摘要】抒情诗是一种抒发诗人情感、意念或理念的诗,为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为主要内容,通过直接书写感情活动、情绪变化的诗性语言和结构形式,为表达创作主体(诗人)的想想情感服务。  【关键词】抒情诗;古典诗词;音乐语言;旋律表达;语言之美  【中图分类号】J61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声乐文化在乌克兰文化空间的扩展以及在西欧其他国家的广泛传播,中
期刊
【摘要】休止符即乐理中记录停顿的符号,在音乐旋律中,休止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旋律中的地位等同于音符,体止符在乐曲的曲式结构、语法、区域划分上都具有明显作用。本文以休止符在音乐作品中的意义为研究理念,通过对体止符的定义、作用和意义的理解,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探究体止符在表达意蕴中的作用和效果。  【关键词】形象语言;趣味表达;形象感知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有声的音符
期刊
【摘要】话剧《雷雨》的发表,距今已有80 多年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在文学论坛中的地位不容小觑。本文是以2004年版的话剧《雷雨》中人物关系冲突与背景音乐的关系的考论。全剧有多重戏剧冲突线,贯串始终的主要冲突是繁漪和周朴园、周萍父子的冲突,以繁漪、周萍的冲突加强繁漪、周朴园的冲突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周宅的母子乱伦事件是周朴园的家庭专制造成的。  【关键词】《雷雨》;背景音乐;人物冲突;场景  【中图
期刊
【摘要】普契尼是十九世纪末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歌剧《蝴蝶夫人》是他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以歌剧咏叹调《晴朗的一天》作为切入点,准确把握作品的背景、曲式结构、创作风格和艺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女高音歌唱家的不同演绎进行分析和把握。体会女高音在演唱普契尼歌剧咏叹调应注意的问题,更好地去把握作品的意境,更好地演绎普契尼的歌剧咏叹调。以此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平和艺术修养。  【关键词】普契尼;晴朗的
期刊
【摘要】贵州黔东地区位于国家重点扶贫的武陵山区,处于经济较发达的中部地区向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以其为立足点开展的高职高专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和改革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论文在调查基础上对现状所作的分析和提出的对策,对类似地区高职高专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贵州黔东;高职高专;音乐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进入新世纪,我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近几年体态律动对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做出分析。作为一名钢琴艺术教育的研究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当中,不断积累和总结了大量的钢琴教学法并付诸于实践。目的是将我国的钢琴艺术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领域当中,培养出更多的钢琴艺术人才。  【关键词】体态律动;钢琴艺术教育;节奏;发展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体态律动的来源与发展  (一)体态律动的来源  体
期刊
【摘要】信息化技术应用于音乐课程的教学尚属发展的初期阶段,但随着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的进一步探索和深入,该技术将会日趋成熟。本文以广东省音乐类非遗课程为例,从理论框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四方面初步探讨了如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高校音乐课程,阐述其将带来音乐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变革,对教学、非遗的传承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音乐教育;
期刊
【摘要】在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下,2005年教育部号召全国高校开展普及高雅艺术活动,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在全国各高校火热开展拉开了序幕,高雅艺术进校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为校园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使高雅艺术不再“高高在上”只能够满足部分人群,而是更加贴近普通的学生群体使广大学生受益,高雅艺术在校园中的普及具有一定的实践和探索性。  【关键词】高雅艺术
期刊
【摘要】小学音乐课通常以教唱课为主,欣赏课为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的音乐欣赏课,已经逐渐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课也是学生提高自身音乐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欣赏课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本文就主要围绕小学音乐欣赏课进行分析,探讨其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音乐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J623 【文献标识码】A  一、营造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
期刊